- 相關推薦
【通用】元宵節調查報告2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宵節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元宵節調查報告1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1月1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網絡或老年人之口對春節習俗做一統計,然后根據各地的不同,留意當地的這些春節習俗、活動,對這些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和老年人交流,了解這些活動,并在活動中注意觀察,了解這些活動在當今時代的特色以及和過去的不同,然后寫出小區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最后匯總。
四、調查結果:
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對河南部分地區的春節習俗、特色活動進行了親身體驗,并在活動中對傳統的春節文化得到了深刻的體會,并以一個炎黃子孫而自豪、驕傲。
(1)節前節后的其它節日、活動:
①: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
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因此部分地區又稱過小年。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②:臘月二十四(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五)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③:臘月二十五—臘月二十九置辦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對聯年畫等,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④:正月初一近鄰等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⑤: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這是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是一樣的,在這天,女兒、女婿和外孫、外孫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⑥:正月初三—正月十五拜年這段時間,親朋好友互相到對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贈送禮品,在一起聚聚、吃飯、喝酒、話家常。
⑦: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多親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各地有燈會、焰火晚會,在古代還有猜燈謎的習俗,現在大多被焰火晚會所取代。
⑧:正月十六小初一大多數人過完年和家人團聚完之后選擇在今天出行,正式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2)大年三十(除夕)
①:貼年畫(貼春聯、請門神)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區還流行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②:放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而且認為鞭炮能驅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寧,讓家中平平安安。
③:吃年夜飯、守歲接年: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通過調查發現過春節的習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區而不相同,在我省漢族、回族、滿族和部分其他民族過春節的習俗都不盡相同;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過春節的時間及程序也不相同,如有些在中午過年,有些在晚上過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因為飲食習慣及其他因素春節期間的飲食風格以及各項節日活動也不盡一樣,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區過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餃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異之外,我國春節各地的習俗大部分還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來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春節文化,而在這個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節文化,這也為當代社會的春節特色旅游擴展了市場,這些春節文化在除舊迎新中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在當前經濟危機大潮中成為我國經濟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增長契機。
五、調查意義: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們對中華傳統節日作了進一步系統深入的認識,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知識,培養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以前雖然是每年都過春節,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對這些春節文化做一了解,這次調查,讓我們在親身體驗春節的快樂、幸福中去尋找春節的深入內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將消失的春節文化以及伴隨著春節文化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借此將春節文化發揚光大,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
元宵節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二、調查目的:
探究春節習俗,了解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
三、調查內容: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長輩家里吃。對于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征年年有余,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放鞭炮: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
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成了快樂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對于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么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初一期間不睡覺。對于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著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未解除。
4、應節活動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