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相信這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個節日吧?可對于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其實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是為了紀念屈原,第二個是紀念孝女曹娥,第三個是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是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為救父投江。事情是這樣的,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伍子胥,關于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那么,人們在過端午時又有什么風俗習慣呢?第一個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第二個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第三個是佩香囊,據說可以避邪驅瘟;第四個是懸艾葉菖蒲;第五個是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第六個是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小時候記事起端午節好像就只有吃粽子這一風俗,感覺家里人也不是很重視這個節日,不過我倒是挺喜歡的,因為我超喜歡吃粽子的。
好了,介紹這么多了,你的家鄉有什么習俗我沒有列出來嗎?呵呵,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我們收集了我國的文化——國畫。有的收集關于國畫的圖片、有的收集國畫的資料、有的收集國畫的內容和工具。
我知道畫國畫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水、宣紙、顏料、絹。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
技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國畫,歷史悠久,其中,內容豐富多彩。大多的國畫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風土人情,我們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人物畫最多,畫面內容最豐富的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人物之多,千姿百態。
這幅畫給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展現了作者精湛的繪畫技藝,這也是這幅畫的永久價值歷史所在。國畫除人物畫之外,還有山水畫、水墨畫、工筆畫等。像著名的畫家齊白石創作的花鳥魚蟲,活靈活現,給人們逼真的感覺,而他所畫的蝦,仿佛輕輕一碰就會游走一樣。
大師用他那高超的技藝給我們展示了生活之外的另類世界。國畫,中國傳統文化,它把中國的藝術展現給世人,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著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著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歷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詩詞,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像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更引來一股綜藝清流。
不知何時,我們忘記了李白杜甫那抑揚頓挫的寫作風格,也淡忘了他們那種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質。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讓我們喚醒對詩人的認知;如今新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美好和平的生活。高新技術的變遷,使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厭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吸引,讓我們喜愛并關注它。
曾經的詩歌是多么燦爛輝煌。在唐代鼎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文學遺產,《唐詩三百首》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歡能體現詩人對友人的深厚友情的.唐詩,其中就有李白的《行路難》,雖然篇幅短,但詩中字句清晰,語言優美,透露出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體會到詩人在崎嶇的路途中,仍然懷揣著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流傳千古。
曾經的詩歌是多么安閑舒適。就像王維寫的《竹里館》,寫的讓人清靜安詳,營造了一種閑適、靜謐的環境,用最樸實的口頭語“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獨自一人靜坐,擺脫孤獨的束縛,迎接大自然的擁抱。“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仿佛詩人超脫現實,他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我們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中,要把詩歌所包含的“精華”發揚光大,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那股對學習的熱情對思考的認知在他們心中悄然“形成”,也就在腦中形成一種“養料”,充實我們的大腦,填滿了心中的“空虛感”,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世間的人情世故,這也就出現了許多才女豪杰,他們就更容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為自己譜寫一段屬于自己的新的人生里程,就像是一個明亮的圓盤,投入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擦亮他,不要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澤。
《中國詩詞大會》是傳統文化的發揚地,所以我呼吁所有人在心里,為它留一份屬于自己的“位置”,讓“詩詞”永遠歷史這個舞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澤。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我所教的學科和自然科學緊密聯系,我和孩子們一起向往自然而美好的世界。有時候,人們難免因走得太快而失去了身邊的風景,而我會帶領孩子們靜下來,慢慢看,我們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給我們了不一樣的收獲。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底蘊深厚,在氣象學方面,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諺語,它們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趣,所以,在學習該部分知識的時候,學生非常喜歡。比如“初冬寒,春雨多”、“古龍曬太陽,不久臺風狂”、“熱生風,冷生雨”、“九月寒霜十月雪”……看到同學們如此回味,我變萌生了給同學們講二十四節氣的想法,每到一個節氣,我在課堂上都要提一提,讓課前搜集好資料的小老師們講一講,就這樣,孩子們對二十四節氣歌爛熟于心:“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節氣和景物是相對應的,于是,孩子們更愿意觀察身邊的植物,看看在節氣的流轉中大自然的風景。
學了節氣,對于服務于中國傳統生活的“陰歷”,很多同學也迷惑,于是,我們一起觀察月亮,峨眉月、滿月等留給了孩子們無盡的想象,我們一起吟誦有關月的古詩:“月有陰晴圓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老家底,是祖輩們為我們積累下的寶貴經驗,是國家的寶藏。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想著如何利用好,開發好,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武術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也是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是我們人民幾千年來用來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它對當今中國的大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不知道是不是身體問題。從我小時候起,我就“虛弱和生病”。就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手足口病爆發了。果然,我是先“趴在槍上”的,所以有一段時間被父母領回家。回到學校后,我發現因為手足口病,老師特地請了一位武術教練來指導我們練習中國功夫。
那是一個陰天。當我們準備好要練功夫時,天開始下雨了。風在凄涼地吹;雨在滴答作響。就在我以為我要帶球隊回教室的時候,教練讓我吃驚了——他還在風雨中指導我們。當我處于恍惚狀態時,教練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來到我面前,嚴格地指導我的`動作。
練習結束后,正當我們都走回教室時,教練攔住我說:“你今天為什么心不在焉?”我懷疑地說:“教練,練中國功夫真的能讓你得到鍛煉嗎?”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練武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增強體質,還可以作為生活中的自衛能力。當敵人進攻時,它能保護自己和他人。”他那洪亮的聲音讓我難以忘懷。漸漸地,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并愛上了它來練習中國功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歷史的星空中,中國傳統文化是如此耀眼。作為新時期的好青年,傳承文化是我們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