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1
教學背景:
在教學中,教學每一單元之前,就應該明確告訴學生這單元的總主體、教學內容、學生學習這一單元的要求。本單元要。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學習作者展開想象和聯想來表達情意的方法;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藝術的魅力。
2、讓學生知道本組課文學習內容和要求。
3、告訴學生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教學方法:
通過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讓學生知道第八單元學習的內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鐘子期這兩個人物及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1、說明總題:藝術的魅力;
2、課程內容總結:《伯牙絕弦》、《月光曲》、《蒙娜麗莎之約》、《我的舞臺》;
3、明確目標:
A、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B、學習作者展開想象和聯想來表達情意的方法;
C、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課程內容(第八單元總述、伯牙絕弦):
1、第八單元總述及《伯牙絕弦(xián)》的簡介;
2、介紹俞伯牙;
3、介紹鐘子期教學總結伯牙絕弦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能讀好。可以用“/”畫出停頓。我想如果你們理解了內容,會讀得更好。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2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題來組合課文的。所選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體現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本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設計意圖:
如何提高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欣賞和理解能力,是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關鍵,而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讓學生走進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卻體會他們的感受,讓學生入情融境,站在伯牙子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再以枯燥的講解為主,而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融匯自己的情感,體會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厚誼。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學習,感受伯牙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2.根據課文注釋,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能背誦全文。
3.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體會伯牙子期的真切情意。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關于伯牙子期的介紹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古往今來“知己朋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偏愛和重視:王勃的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給予遠行朋友一份安慰;孟浩然的一句“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透露出無知己的傷感;魯迅先生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一種滿足與喜悅……今天我們也要走進一個流傳千古的感人故事,一起去體會一下古人對友誼的珍視。打開書本137頁,我們一起來學習25課《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強調“弦”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多讀幾遍,做到朗讀通順、字正腔圓。
(二)思考并回答:伯牙絕弦,“絕弦”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寫到伯牙絕弦?
預設答案:文章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板書:不復鼓)
1.請生讀并解釋,師糾正讀音和節奏。
2.生集體讀最后一句,感受“絕弦”的意思。
3.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伯牙為誰絕弦?為什么要絕弦?(板書:子期、子期死)
過渡:這是怎樣的倆個人?為什么要為了一個人而終身放棄鼓琴?談談你對伯牙子期的了解。
(三)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師補充,可結合課后資料袋。
補充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引出課文第一句話并翻譯。解釋“善”——擅長。(板書:善鼓琴、善聽)
小結:他們的相識也許只是一種偶然,但是卻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知音樂曲。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卻感受這一份真摯的情意。
三、再讀課文,深入感悟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伯牙和鐘子期的關系?(預設答案:知音)
解釋何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二)從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生個別讀并翻譯,師相機指導朗讀節奏。(板書)
這個“善”和第一句中的“善”字意思是否一樣?——不一樣,此處為“好”,“善哉”即為“太好了”、“真厲害”等之意。
2.請生分角色用白話文表演。
例如:其他生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一生演子期用自己的話說:“太好了,好像巍峨的泰山(出現在我的面前)!”
3.小組分角色朗讀原文。
4.全班齊讀課文2——4句,師可范讀。
5.練筆并交流
(1)師:既然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那么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鐘子期又會如何來回答呢?如果你是鐘子期,請按照以下格式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也可自己想幾個寫下來: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_______!”志在明月,鐘子期曰:“_________!”
(2)生交流
小結:是啊,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鐘子期一定能夠明白,無論清風明月、高山流水、還是鳥語花香,都在鐘子期的心里有所感悟,這樣的知音到哪里去尋找啊?難怪鐘子期死后,“伯牙謂……(生接:世再無知音……終身不復鼓。)”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去了,我彈的琴還有誰能夠理解呢?我的志向報復還有誰來知曉呢?既然無人懂我,我鼓琴還有何意?這樣真摯的情誼,不禁讓人豎然起敬,讓我們再一次去體會一下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感人故事。
(三)集體朗讀全文
1.師:在這樣感人的情意背后,伯牙“絕”的僅僅只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伯牙絕弦:比喻知己喪亡后,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2.口語訓練
面對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你想對伯牙說些什么?也可談談你對他行為的看法。
小結:無論是感動還是批評,這樣真摯、純潔的友誼,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是敬仰。
四、指導背誦
根據板書和教師引導,集體背誦全文。
五、作業布置
課后收集關于描寫知音、朋友的詩詞句,摘錄在讀書筆記中。
六、總結
(一)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師配樂朗誦。
(二)總結:一曲《高山流水》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無窮魅力,也將伯牙子期的感人故事傳之于世人,曹雪芹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伯牙有子期這一知己是他的幸運,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伯牙雖“絕弦不復鼓”,卻也是人生“無恨”了,無需再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了,而伯牙絕弦之舉,和古人“士為知己者死”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有知己如此,夫復何求?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知音
伯牙 子期
善鼓琴 善聽
志在高山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不復鼓 子期死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3
伯牙絕弦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方法:
談話導入 以讀促悟
教學準備
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煙裊裊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綿綿 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謂 / 世 / 再無知音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
(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
(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9.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0.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1.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12.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六、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設計
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絕弦
(知音)
鐘子期 善聽 必得之 死
課后反思
本課設計時主要抓住重點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體會知己含義,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再圍繞“絕弦”,讓我們感受到不僅僅是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最后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從教者與學生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讀、思、悟,要讀得充分,讀得入理,讀出韻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4
一、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二、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三、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四、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后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贊嘆?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么?
4.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六、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伯牙絕弦》教材解讀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后,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5
課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相關詩句:(課堂備用)
滿面春風皆朋友,有緣千里終相會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相識半天下,知音只一人。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知我者,子期也!士為知己者死。
教學目標:
1、正確、通順、有節奏的朗讀課文,滲透古文朗讀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利用插圖、注釋等方法理解文中詞句的意思,了解課文大意。
3、通過朗讀感悟、情感體驗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知音深情。
教學過程:
導:(板書:泰山峨峨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詞語有什么特點,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生說)如果說一些以景物為主的這樣的詞語。(生說并板書4個:白雪皚皚清風徐徐波光粼粼楊柳依依草色青青等)
一、初讀課文
同學們,咱平時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啊!今天咱們學習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關于知音的故事。
1、練讀。請同學們自由讀三遍課文,第一遍讀準兩個生字的讀音及讀好一個易讀錯的字。第二、三遍將古文讀通順,注意停頓。
2、指名讀。第一個:注意聽,每個字都讀正確了嗎?第二個:注意聽,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頓的?并練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3、練讀。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舉例平淡的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自由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4、指名讀。
5、齊讀。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課文讀了幾遍了,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細看書上的插圖和注解,自己先來學習學習。靜靜的默讀,自己學習。
2、檢查:老師問兩個問題,看看同學們自學得怎樣了。
第一個:伯牙和鐘子期分別有什么特點?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問:這兩人分別有什么特點?(伯牙喜歡鼓琴,而鐘子期喜歡聽琴。)
1、從哪里看出來是“喜歡”——(善)
2、善字僅僅是喜歡的意思嗎?還會是什么意思?
3、擅長。(一個是鼓琴的高手,一個是聽琴的高手)指名讀,讀出他們的.特點來。
4、鼓字是什么意思,(彈)從哪里知道的?(注釋能幫我們很多忙啊!)
5、再讀,讀出他們的特點,(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頓。)
第二個:伯牙想彈什么,鐘子期都聽出來了嗎?(想彈高山,想彈流水,都聽出來了。板書:高山流水)
三、句子學習、情感體驗
同學們,伯牙鼓琴,鐘子期聽琴,多么詩意動人的畫面啊,我們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這個場面。投影:插圖及高山流水的音樂。
1、同學們,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伯牙,一個怎么的鐘子斯?(彈得認真入情,聽得如癡如醉)
2、投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么的畫面?(巍峨高大的泰山)——讀出峨峨的感覺
3、鐘子期為什么不以華山或別的什么山來感嘆,而選擇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讀。
4、如癡如醉的鐘子期聽到伯牙這美妙的琴聲,會發出怎樣的感嘆——指名讀。(激動的、癡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怎么感嘆?(好啊,棒啊,妙啊,強啊)
6、再讀
7、還有另一個感嘆詞是——兮。一個句子中一同時出現兩個感嘆詞,此時的鐘子期看來是真的聽得如癡如醉了,指名讀——
同學們,伯牙表達高山的琴聲令鐘子期如癡如醉,伯牙表達流水的琴聲,鐘子期又會發出怎樣的感嘆呢?投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讀
2、此時展現在鐘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樣的畫面?()
3、再讀。
句式練習:同學們,伯牙善鼓,鐘子期善聽啊。如果伯牙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志在白云,鐘子期曰——悠悠兮若白云。
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同學們,你對這句話,現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讀。
四、補充
同學們,學到這,我們覺得伯牙鐘子期能如此心靈相通,那么他們可能是什么關系呢?(學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這樣的關系嗎?輕聲快讀——投影:伯牙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下。聽他彈琴的,雖然大都是宮中的達官顯貴,可卻沒有人真正聽得懂他的琴聲,伯牙甚感孤獨。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間彈奏了起來,以抒發內心的苦悶。不想,一個砍柴的樵夫——鐘子期,駐足靜聽,并聽出了伯牙琴聲中想要表達的意思。(配流水樂曲聲)
板書:(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們兩人相處時間甚短,意猶未盡。于是相約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會。
投影:插圖及《傷離別》曲。悠遠悲傷。敘述:第二年,伯牙興致勃勃地趕來此地與鐘子期相會,再續前緣。不想,天有不測風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鐘子期的人,而是鐘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學們,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榮幸。可是此時,當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黃土。此時的伯牙做了什么?
投影: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絕弦)這樣做意味著什么?
2、為什么這樣做?(板:謝知音)
五、結尾
后人根據這個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編成了一曲優美的樂曲——播放《高山流水》
讓我們在這美妙的琴聲中,再讀這個故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6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齊讀課題。
2、正音。弦讀xián,再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魯迅先生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前,中華民族所有的文章、書籍都是像本文一樣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課文原文)通過電視電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樣讀古文的呢?
2、學生學古人搖頭晃腦初讀本文。
3、在現代,我們都喜歡有節奏有感情地讀文章,老師給本文劃分了節奏,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一讀吧。(大屏幕出示劃分好節奏的古文)
4、學生以抽讀、比賽讀等方式讀古文,教師隨機正音,讓學生能節奏正確,發音正確。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這些大多都記載在古書古文中,我們要嘗試去讀懂古文。你能根據在這些字詞解釋的幫助下,讀懂本文每句話的意思嗎?試一試,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求助老師。(大屏幕出示帶字詞注解的課文)
2、學生根據注解嘗試說出每句話的意思。
四、講解課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句意
1、題目伯牙絕弦怎樣翻譯?
2、在正文中哪個詞句和題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生:乃破琴絕弦
3、將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
4、誰破琴絕弦?
生:俞伯牙(板書:俞伯牙)
5、請問伯牙破琴絕弦是為了表明自己怎樣的決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長什么嗎?從哪句話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長于彈琴,是當時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也是當時晉國的司樂太師(板書:司樂太師),這樣一個應該以音樂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這樣的舉動,我們猜想一定是發生了什么大事?因為只有發生了什么重大的變故,一個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壯的舉動,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書:鐘子期)
7、子期是一個怎樣的人,課文有沒有交代?
生:鐘子期善聽。
8、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鐘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樂?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彈琴時可能還會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說嗎?
10、伯牙會怎樣評價呢?讓學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說文言文。
11、是啊,鐘子期是一個非常懂得俞伯牙音樂的人,你知道嗎,鐘子期是一個樵夫(板書:樵夫),你看一個是晉國的司樂太師,穿的是綾羅綢緞,過的是鐘鳴鼎食的生活;一個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過的是粗茶淡飯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卻要為了鐘子期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這樣的壯舉讓你感動嗎,你想說點什么嗎?
12、學生暢所欲言,順勢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義。
五、創編故事,延伸主題
1、和學生一起將本文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創編成一個生動具體感人的故事。
2、讓學生在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再次被朋友間的純真友誼所動,理解知音的含義,激發學生有尋求知音的意愿。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俞伯牙(司樂太師)
知音
鐘子期(樵夫)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課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導入:剛才聽到的這首樂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里,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絕弦》的故事。
板書《伯牙絕弦》指名讀,齊讀。解題,質疑。
二、初讀古文。
1、自由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
2、范讀,出示畫停頓的內容自己再讀古文。
3、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課文
幾遍讀下來我們知道了文章寫了兩個人?(伯牙,鐘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說說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善:善于,擅長)請生讀,鼓作何意?從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釋)從文中的注釋了解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齊讀,讀出二人的特點來。
師:從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用筆畫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細細讀讀第一句:你有何體會?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心中浮現怎樣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峨峨)
2、請生讀讀出巍峨的氣勢來。(過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讀讀,體會高山的巍峨。
再讀子期的話,從哪個詞體現鐘子期善聽?(善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啊!讀出它的味道來。
區別四個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讀,齊讀。從哉,兮兩個語氣詞你又作何體會?再讀。
3、用相同方法學習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讀。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與子期相遇的資料。說說伯牙心情如何?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寫下來。
交流匯報,師適時點評:
過渡:伯牙和鐘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當伯牙如約而至時,等來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讀)伯牙此時心情如何?再讀。
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從哪里看出?齊讀感悟,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碎的僅僅是琴嗎?再讀最后一句。
聽《伯牙吊子期》音樂感受伯牙的
絕望,再讀。
四:總結:
伯牙絕弦只因伯牙所念再無人得之。齊讀,感受絕弦的美麗。
五:板書設計:
伯牙
絕弦
知音
鐘子期死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所學的第二篇古文,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但從文字上看,又是比較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屬于學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讓學生讀通、讀懂文本。縱觀這節課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讀入手。引導學生從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范讀,指導讀好停頓,再到個別讀,到理解感悟讀,層層顯示出不同環節讀的任務。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體會,內化。
二、文言文或古詩詞可以說是一個整體的意象。一些重點詞句固然需要引導理解,但如果過多地注重于此,則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體性或文言文的韻味(語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與感受文言文的韻味、節奏美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教師的過渡語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我按原文呈現的順序進行品讀,先對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善鼓進行理解,然后用:讀讀句子,你從哪里體會到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以過渡到下面詩句的教學,既完成字詞的理解,又保護文章的整體性,在其它的環節中我也嘗試插入一些輔助的'資料,渲染氣氛的語言,把古文的意思連貫起來。使整節課渾然一體。
三、注重對學生的點評。點評是師生交流互動的最好渠道,在朗讀時針對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予以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朗讀目的,提高朗讀效果。在感悟文本時我適時插入一些能加深體會的話,如學生寫完: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在匯報交流時,我給了:相識滿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滿面春風皆朋友,如今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琴聲懂心聲懂志向懂,胸懷也懂。這些語言幫助學生把對知音的體會推向高潮。
當然教學中,我對一些詞句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伯牙與鐘子期互為知音,善彈善聽的特點還不到位。以致學生朗讀缺乏激情。在與學生的交流時還缺乏教育機智,在教案的預設與生成時沒把握好學生的反饋信息。在今后教學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爭取在教學上有新的飛躍。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師敘述故事:《伯牙學琴》(配樂出示相關的圖片)
2、聽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學琴多么艱辛呀,彈琴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為了一個人,卻從此不再彈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伯牙絕弦》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書課題)
二、解題質疑
1、“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絕弦”呢?
2、許多古文都能從題目上了解課文大意,看了課題,我們知道這篇古文主要講——生:(a:伯牙再也不彈琴了)(b:伯牙弄斷了琴弦)的故事。
3、學到這里,聽了《伯牙學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呢?(引導學生聯系《伯牙學琴》的故事提問:伯牙學琴那么艱難,為什么就這樣絕弦了呢?)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們以前學過《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應該怎么讀呢?首先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2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3、指名讀,評價。
4、師范讀,配樂。
6、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7、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8、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四、小組合作學習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通過自學,合作學習,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
五、深入學習
1、伯牙為何要絕弦呢?(因為鐘子期死了)
2、為何鐘子期死,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斷了?(因為他太傷心了,因為他失去了知音)(板書: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4、從哪里看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劃出相關句子。(2——4句)
5、指名讀。
6、從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7、了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于是你怎么贊嘆?
9、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說句子。
10、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理解這句話,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有沒有人贊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會怎樣贊美伯牙?鐘子期又是怎樣贊美的呢?
12、師小結:只有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13、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指導朗讀)
六、拓展,回味絕弦
1、師: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師范讀:(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課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3、師: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與子期在一起的種種歡樂,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呢?你能通過讀體現伯牙與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嗎?指名同學分別“喜”和“悲”。
七、熟讀成誦。
1、播放《高山流水》樂曲,齊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八、總結:
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9
一、揭題導入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叫──《伯牙絕弦》。師生讀課題。
二、初讀吟誦———整體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讀正音: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古文,請同學們自己試著讀讀,爭取做到字正腔圓。
師范讀,生跟讀;自練,爭取讀得有有板有眼。
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讀課文,盡量讀得有滋有味。
2、講故事──整體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這樣的兩個人……”
三、朗讀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知識點:
善,鼓。是什么意思?
讀出他們兩個人的特點。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識點:
同樣的一個字卻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卻表達同樣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語氣詞的妙處。
個性朗讀,體悟:
峨峨泰山與洋洋江河。
3、回讀: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4、走進所念,咀嚼體會詞句意味。
出示:
“志在……,鐘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無琴缺有情
1、追尋思念,感懷千古寂寞、萬般惆悵;切己體察,感動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補充伯牙與子期相遇材料。
2、誦讀傾訴,感悟高遠志向、寬闊胸懷:
體會朗讀“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此時,鐘子期僅僅聽懂我的琴聲嗎?還聽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觸景生情,此時無聲勝有聲。
反復叩問,體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10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變通地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相信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對“知音”會有更深的理解。
2、板書課題,齊讀。
二、整體初讀。
1、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寫兩個主人公的姓名。
(2)聽寫詞語“善鼓琴”“善聽”,解釋“善”字。
(3)檢查朗讀情況,注意節奏和語速。
3、師范讀,全班齊讀。
三、初識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說一說古文大意。
請幾個學生說說解意,并詢問他們是讀了幾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體會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經過。
一天,伯牙乘船路過漢江,船至漢口遇大雨天氣,與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鐘子期偶遇,兩人相談甚歡。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瑤琴,鼓起曲來……
1、教學“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必得之”。
(1)指導朗讀“善哉”,男女分讀。
(2)伯牙的琴聲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請模仿課文第2名,練習表達。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達前,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2、3兩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達時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現。而類似的詞語還有:悠悠白云、裊裊炊煙、綿綿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皚皚白雪等)
(3)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義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卻能心領神會。于是,他們整整暢談了一宿。
(4)兩人偶然相遇,子期雖只是一個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5)議議:當時的伯牙已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了,還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唯獨把子期當做知音呢?聽到不著邊際的恭維性的贊美時,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內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對青山結拜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漢口灑淚而別。
(6)此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約定來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導朗讀。
2、教學“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一年后,伯牙如約來到漢江口,誰知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導朗讀。
(2)再解課題。
(3)為什么世上謂可無伯牙,卻不能沒有鐘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時的心情如何?
(4)議議: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5)無人理解,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泄出來,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6)體會伯牙的悲痛欲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5句。
(7)面對痛苦與絕望的俞伯牙,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四、深悟“絕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詞”,深悟絕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得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情境朗讀。
五、課堂小結
1、背誦。
2、師總結: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無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讓人們去真切地感受著真知己的境界。
3、學生用心欣賞《高山流水》。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鐘子期
善鼓琴知︳音善聽
所念∣必得之
絕弦(悲痛欲絕)死
(情深意重)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
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盡管我給學生范讀了,學生也盡量模仿了,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學生還是未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
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到位,影響了課的精彩。
老師評價:
韋老師的課,不僅讓學生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學生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群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后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為線索貫穿前后,一氣呵成,既讓孩子扎扎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11
【教材簡介】
這一課是文言文,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的感受,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成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課文層次清晰,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方法】
六步教學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步:激趣導入,解題質疑
1、談話交流:
同學們,古今中外有許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誰能說一說?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流傳千古,吟誦至今的有關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帶給我們特有的語言魅力。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強調“弦”的讀音。
3、解題質疑:
(1)學生通過課前的查資料簡介伯牙,老師做適當的補充:伯牙,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琴師。(可結合參考上的伯牙學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鐘子期。
(2)理解“絕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讀懂環節進一步理解)
(3)質疑:如:伯牙為什么絕弦?絕弦說明什么?
(教學設計的主線要簡明。課始從課題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樣既檢查了學生課前預習查資料的情況,又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還起到了牽問題而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檢查讀書情況:指名讀課文,從中發現問題,隨時范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讀通詞句。注意斷句停頓。
2、重點指導朗讀的句子:如課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檢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節省了課堂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老師的評價語言要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預習落實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第三步: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讀課文聯系注釋,試著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交流學習情況,互相補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學習情況:在學生匯報時,老師相機重點指導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課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請選擇“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長、善于;表示贊嘆。
(2)換位體驗:假如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贊嘆的?
(3)創設情境,引導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綿綿細雨等。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贊嘆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師當伯牙,學生是子期。(課件出示)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學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學生:善哉,綿綿兮如()!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學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讓學生連起來說,形成排比句式。再讀領悟文章所描繪的情境。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贊嘆,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學習:研究解決開課時提出的問題,初步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1)伯牙為什么絕弦?(借助課件出示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引導學生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2)絕弦說明什么?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細節飽滿才能更好進行語言訓練,進而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現了學生學習的層次性過程,使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領會到文章所描寫的意境。)
第四步:讀好課文,感悟文情
1、學生練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比賽朗讀:讀出情感。
(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比賽的方法讓學生把課文讀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體會到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誦課文,領悟寫法
1、指導背誦:課文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邊想象邊背誦。
2、學生練背
3、指名背誦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華認識
1、欣賞《高山流水》樂曲,回味動人故事。
2、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3、搜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積累有關朋友情意的語句。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 篇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等方式學習課文,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繼續運用借助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語言現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圍繞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品味、比較等方式學習課文,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教學難點:
繼續運用借助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語言現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高山流水》音樂
五、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讀,了解單元目標
(1)、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2)、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的表達方法
(4)、通過其他渠道了解藝術
2、感受音樂魅力,揭題導入:
(1)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樂魅力,引出演奏者(板書:伯牙絕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被尊稱為“琴仙”。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武漢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3)解題
“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了。
3、出示學習文言文方法,學生自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A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B借助注釋,一句一句讀,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讀懂整篇課文的意思,并借助課外搜集的資料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與同學共同探討交流或請教老師
E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把課文背誦下來
4、交流自學情況,學習課文
A朗讀課文,注意停頓
(1)自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指導難讀的句子
(3)劃分朗讀節奏
B翻譯課文
合作學習,出示要求
請同學來翻譯課文,先把句子朗讀一遍,然后解釋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最后翻譯整個句子
(1)結合注釋,理解句子
注釋:
絕:斷絕。
善:擅長,善于。
鼓:彈。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哉:語氣詞,相當于“啊”。
洋洋:廣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善”,善于,擅長。 “鼓”,彈。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欣賞。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說:“太好了!簡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廣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譯全文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欣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說:“太好了!簡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了。
(3)設疑
伯牙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生活中應該不缺少別人的贊美,但他因為鐘子期的死而“絕弦”了,為什么呢?
資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宮廷琴師,被人們稱為“師仙”。他彈琴,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忽然聽到一個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這個人又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是個打柴的人,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不禁驚喜萬分,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C蘊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②通過楚國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純真的友誼基礎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間真摯的感情。同時他的舉動也是對知音的悼念。
D反復朗讀,思考問題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導學生說出)
徐徐清風
裊裊炊煙
瀟瀟春雨
……
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E拓展,進一步理解課文
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鐘子期,會有何感想?
B以后,我們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們--知音。(板書)
C雖然我們都知道知音難求,知音難尋,我們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尋我們的知音
5、課后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把課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文
③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07-09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06-11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12-05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02-01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07-04
《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4
(薦)《伯牙絕弦》教學設計11-01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范文07-04
人教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精選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