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樞紐》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樞紐》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樞紐》讀書筆記1
會五種方言的胡建人
大學有個福建的同學,說到北京讀書要提前一周從家出發,會五種方言只能在鄉里活動。可以想見其地理環境之破碎,交通之不便。
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從浙江東南一直到兩廣地區,把中國的東南沿海切割成一連串面積小又彼此分割的小平原,平原背后是綿延的山脈。
這樣的地理導致小平原彼此之間的陸上交通比較困難,海上交通反而更為方便。
到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之后,兩次大的人口遷徙,東南沿海的人口逐漸變得稠密,但是當地的農業經濟無法支持如此多的人口,開始了海外移民的過程。東南海沿海地區與周邊環東亞海域,逐漸發展成一個貿易世界,形成了區別于中原農耕社會的社會結構與精神結構。
可以看到地理條件決定著經濟的結構,而經濟的結構又決定了社會結構與精神結構。
農耕文明中如小麥,馴化了人類,人類得以定居,但也局限了人隨意遷徙的自由。
而大海作為一個通達世界的自由通道,原則上無法被任何人占領,只有勇敢的人可以去冒險,而且通過大海可以逃避極權政治的管制。所以大海塑造的社會結構,天然的.具有自由、平等、開放特征。
沿海地區的地理破碎交通不便,使其在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波及,當地的宗族秩序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
未被破壞的宗族秩序,可以從兩個地方看出:當地的宗祠保留比較完整,當地的風俗保留更多,與臺灣香港未受文革影響的地方基本類似;當代中央政策的推行,在這些地區也因為地方保護大打折扣,比如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在這里就基本形同虛設,如潮汕地區一家是有很多個小朋友。
下南洋
南宋南明的人到了廣東海邊北,面北殉國,伶仃洋里嘆伶仃!因為大海對他們是更大的未知,不屬于故國的蠻夷之地,去大海是危險,也是背叛。
而對浙南兩廣福建的沿海地區的人們,南陽是熟悉的社會空間,有很多已經建立的社會關系,所以對于他們來講下下南洋意味著更大的自由和希望。
《樞紐》讀書筆記2
今天我們對了一個小時的本書,由于本書的艱澀難懂,因此對的頁數并不多,但是,通過今天的專心閱讀,我們發現,我們讀到了很多東西,讓我們閉塞的大腦獲得了一些新的.知識,這是一種進步,加油。
原來我們看到西方的先例法,我們覺得這種東西很好,但是今天我們看了本書,我們發現判例法在進行中是否考慮過,案例的特殊性呢?一個案件與另一個案件必然是有很多的不同的,用相同的標準去評判不同的事,這樣真的科學嗎?英美為維持這種判例法的權威在他們統治這個世界的時代,舉著這樣的旗號,大勢的對外發動戰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其他國家,真的是有問題的。這是世界反美英的一個原因吧。
今天還學到一個東西就是,我們對第四輪大變革的思考,我們真的懂嗎?她的意義,我想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會慢慢的領悟,閱讀一定要讀那些你不懂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口水文,那是在浪費你的生命。加油。
看視頻也是這樣,不要反復觀看一些東西,如果你懂,就不要再看,如果對你沒有好的影響,就不要在浪費時間。
《樞紐》讀書筆記3
1|諸葛亮的士族絞殺行動
天下三分,終歸于晉,這背后其實是士族與寒族的漫長較量,而最終,士族大獲全勝。劉備入蜀,一邊需要任用李嚴為代表的蜀中舊貴族從而穩定人心,一邊要任用諸葛亮為代表的自家兄弟從而制衡蜀中貴族,李嚴和諸葛亮之間的主客矛盾,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借用司馬懿之手干掉了原屬李嚴陣營的孟達,造就了“孟達反叛”這一歷史奇案。曹操的魏國,士族與寒門之間的斗爭更加激烈,世家大族雖然自東漢以來,就壟斷官僚系統和宣傳輿論,占據著道德制高點,發展出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但是亂世之中,光有知識,能以德服人是不夠的,還需要真正能夠做實事的人,于是很多有才能有抱負的寒族人士脫穎而出,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曹操本人,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舉,部下不僅囊括了荀彧為代表的潁川貴族,李典為代表的地方豪強,還包括郭嘉、程昱、滿寵等寒門子弟,他的用人觀即幫助他戰勝了四世三公的袁紹,也威脅到了樹大根深的士族。所以,他殺楊修、逼荀彧、誅孔融,但是,最終也沒能逆轉潮流,曹丕為了稱帝,采用“九品中正制”向士族讓步,寒族終究還是沒落。歷史很有意思,曹丕背叛了曹操,向士族妥協,反而是諸葛亮在政治上繼承了曹操的傳統。
2|彩蛋:司馬懿時代的冤冤相報
司馬家族、曹氏家族、桓氏家族和諸葛家族之間上百年的恩怨,讓人不禁感嘆,人世無常,命運輪回,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曹丕稱帝后,沒過幾年就病故了,軍政大權交到了曹氏宗親、司馬懿、陳群等托孤重臣的手中,新皇帝曹睿英明神武,卻也年紀輕輕,英年早逝,長壽的司馬懿,熬死了所有的能壓制他的對手。曹氏家族最后與司馬懿對決的是遠不如父輩的曹爽,曹爽愚蠢得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司馬懿的陣營,于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結果了曹爽等人,從此司馬家大權獨攬,最終篡位稱帝。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曹爽的謀臣桓范一族雖然被誅,但是卻有一人逃脫法網,桓氏家族后來又東山再起,在八王之亂后,終結了司馬家族的天下。最有意思的是,諸葛家族,他們在魏蜀吳三國都埋下火種,諸葛亮在蜀漢,諸葛瑾在東吳,諸葛誕在曹魏,卻最終助力司馬氏問鼎天下。諸葛亮北伐成就了司馬懿的軍功,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攻打曹魏,成就了司馬師的軍功,諸葛誕反叛曹魏,諸葛瞻和諸葛尚死守蜀漢成就了司馬昭的軍功。這真的應了那句話,敵人不是來滅你的,而是來成就你的。
3|司馬家族事業的斷崖式下跌
司馬氏上臺的不正當性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使司馬家族的事業出現斷崖式下跌,加之氣候的變化,胡人的入侵,社會經濟的凋零,士族的'墮落,終于天下大亂。衰落的司馬氏與士族一同南遷,建立了君權與豪族并立的東晉。窮途陌路的東晉王朝,沒有撐過多長時間,就被低層士族推翻,歷史又進入皇權走馬燈般變換的南朝,南朝的君權正統性不斷受到挑戰,于是,統治者開始扶持佛教對抗儒教。當然,歷史不會只呈現悲觀的一面,蠻族入侵,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傳播,鮮血不會白流,歷史總在犧牲和反思中,緩慢進步。
4|五胡亂華的血淚和夢想
記憶中的五胡亂華是漢族人的歷史浩劫,看完這一章,才發現,其實歷史潮流中的人們根本就沒有必要用種族姓氏來區分,每個種族都有苦難中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始欲望,也都有著繁華中自甘墮落的丑陋本質。漢族豪族之間的血腥內斗和頹廢虛偽,引來外族入侵,入侵的外族為了能夠建立穩定的統治,不停得嘗試著各種政治建制,無數次的成功失敗的努力融合中,域外民族帶來的鮮活和勇氣,讓本土的漢族終于擺脫頹廢之風,找到新的努力方向。這確實是一個浸透著血淚和苦難的時代,這當然也是一個充滿光榮與夢想的時代。
5|鮮卑人如何為隋唐打下基礎
隋唐的開國皇帝,楊堅和李淵,都是北周的臣子,而北周又是鮮卑人創建的北魏分化來的。如此,鮮卑人為隋唐打下基礎這個說法就毫無問題了。唐朝推翻隋朝,不過是南北朝紛爭的延續和終結。而隋唐帝國的統治者原本就是姻親關系。歷史真是太有意思了。魏孝文帝遷都導致北魏滅亡的故事,說明權利的世界里從來沒有一勞永逸,各方勢力的彼此均衡是最好狀態,任何一方打破這種均衡,都會引進新的危機,甚至招致滅亡。
《樞紐》讀書筆記4
中國多元的地理結構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會帶來各區域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運行邏輯。不同的地理結構與氣候條件,會決定何種實體經濟是最有效率的,從而決定了不同的稅基形式和征收成本,決定了政府與社會的博弈能力及財政征收能力,還會進一步影響到政府對于意識形態的選擇。所有這些,對于作為體系的中國,都構成了秩序形成路徑及秩序持續能力的約束條件。因此對于中國歷史的系統研究,首先對于不同地理區域的運行邏輯加以分析,這是有效理解中國歷史的前提。鑒于中國具有形式多樣的復雜地理結構,包括中原、草原、過渡地帶、西域、雪域、西南、海洋,各種不同的地理結構對于中國歷史發展互相作用,從經濟、政治、軍事、宗教、社會形態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今天僅簡單摘要構成中國歷史核心部分的中原、草原、過渡地帶的影響分析。
一、中原
儒家文化具有地理依賴性,因自然生態原因而無法越過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只能在中原地區展開。人們越過長城以北若還想活下去,必須游牧化,而一旦游牧化之后,意味著必須放棄中原式的人際關系結構、家庭結構,無法再按照儒家的方式來生活。
在周代,儒家所尊奉的儀禮秩序,最初是一種自身秩序,源于傳統,貴族制作為該禮儀秩序的載體。嗣后,中原各諸侯國陸續開始變法,諸侯國內部的貴族等級被夷平,強有力的貴族存在,制約中央政府對社會的資源汲取,貴族消亡,政府得以建立起遠較過去強大的中央財政,形成官僚體系-吏治國家,平民群體進入官僚體系,平民與王權形成一種合作關系,可使其效率最大化,中央統治者能夠從整個中原低成本調集的資源達到相當規模,邏輯終點就是中原地區的大一統。
在秦漢之際,官僚體系治理技術還未發育完善,平民投靠大戶門下躲避官府壓榨,社會又浮現出豪族力量,由于豪族的存在,朝廷相對于社會和地方的力量還未達到壓倒性的優勢,此時還有可能出現較為長期的割據。經過歷史的長期變遷,技術進步催生了新的經濟資源,君主獲得新的財政資源,有了新的治理辦法,遂消滅豪族,建立起完全的官僚帝國,這就是唐宋變革。
以特定的人際關系結構為依托的軸心文明,基于特定地理而形成的中原地區人口與財富的超大規模性,是中國一系列歷史獨特性的兩大根本前提。在帝國初建期,官僚體系還能有效約束,隨著時間的長久,約束官僚的能力大不如前,帝國的實際控制權便逐漸被官僚所竊奪,由于官僚體系才是帝國日常運轉的核心,帝國從初建的朝氣到衰朽的暮氣,等待的是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建立,對于龐大的官僚制帝國,這是其無法避免的命運循環。
二、草原
草原無法像中原帝國一樣建立起龐大的官僚體系和中央財政,因為它們的建立有一個必須的前提,即賦稅征收的成本必須小于收益,游牧者逐水草而居,賦稅征收的成本一定會大于其收益,因此草原上無法建立必需的中央財政和官僚體系。其結果就是草原無法進行大規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為單位行動,一旦群體規模超過某個臨界點,就會分裂出新的部落,繼續以小集群的方式來行動。
如上所述,草原游牧帝國如何能出現?草原游牧帝國的出現,根本原因正是中原統一成了龐大的農耕帝國。草原上的資源有限,很多必須的生活資料要從農耕地區獲得,可以采取貿易和戰爭的兩種方式,顯然貿易是成本更低的方法,只要中原沒有統一,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關系會使得草原與中原的`貿易條件達到一個大致市場平衡的價格。一旦中原統一,中原帝國就可以用政治手段,或者關閉貿易,或者規定一個遠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貿易條件。通過戰爭取得必需品就成為必要的選項,要想對中原發動戰爭,小部落必須聯合成為一個大的部落聯盟,于是強大的游牧帝國就出現了。對于草原帝國來說,戰爭近乎是凈收益,對中原帝國來說,戰爭近乎是凈消耗,兩邊的戰爭收益和戰爭欲望大不相同,這一系列原因使得草原帝國對中原帝國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對中原來說,帝國治理是靠龐大的官僚體系完成的,君主能力在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君位繼承的穩定性,最終收斂于嫡長子繼承制上。在草原則不同,一旦大可汗沒有戰斗力則部落聯盟必會解體,其首領的繼承規則通常是兄終弟及,而不是父終子及,到了立國可汗這一輩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后,部落聯盟就會分裂,發生內戰,這就構成了草原帝國周期性的繼承危機,導致帝國的分裂瓦解。
三、過渡地帶
草原到中原,有個過渡地帶,就是長城沿線,游牧帝國對中原帝國的戰略總結為“榨取-保護”的關系,即游牧帝國需要通過從中原不斷榨取財富以便確保自己部落聯盟的統一。從歷史上看到能夠穩定可持續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二元帝國,其擔綱者都來自于這一過渡地帶,尤其來自東部地區。若欲建立超越中原-草原的普遍帝國,擔綱者必須是能夠同時理解中原與草原的人,這種人只能是來自過渡地帶。二元帝國中,統治者同時兼有兩個身份,通過可汗的身份以部落聯盟的方式統治草原地區,主導帝國的軍事秩序,通過皇帝的身份以官僚帝國方式統治中原地區,主導整個帝國的財政秩序,。遼金元清,都是起家東北,建立二元帝國,并定都北京成為歷史的必然。對中原農耕地區來說,在中原-草原南北對峙的時代,中原的農耕人民要同時負擔兩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而草原征服帝國建成以后,農民只需要負擔一支中低強度的軍隊,獲得和平紅利。從此邏輯分析,來自于草原帝國的統治,是歷史中國保持穩定的唯一選項。
《樞紐》讀書筆記5
中國歷史一直在處于結構性變化過程中,這樣的結構性變化,使得文明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存在反復地處在分離狀態,自我意識在追求與存在的重新合一過程中,越來越向人們的普遍自覺方向進展。這種結構性變化,其動力機制來自于秩序與集權秩序之間的張力,自身秩序來源于社會、經濟貿易過程,來源于人們個體的、微觀層面的社會互動過程;集權秩序來源于朝廷自上而下對帝國進行的總體控制。在均衡中,如果其均衡點過多向集權秩序的方向偏移,則社會會喪失活力;如果過度向自身秩序方向偏移,則帝國會分裂解體。這兩種均衡都是不穩定的,最終的制度安排勢必是逐漸磨合出的恰當均衡點,才會形成穩定的秩序。
中國的社會結構在古代曾經有過三次大的結構性變遷,分別是:1、封建社會,在周代獲得完善,終結于秦政。指的是對天下進行分封,封幫內部自治,天子只是作為作為天下的共主存在,對封幫內部事務沒有管轄權力,“封建”必然是“割據”的,同時也必然與“專制”對立,因為封建制下,天子根本無能力對天下進行專制。2、豪族社會,從漢武帝時候出現,終結于唐代。豪族初期表現為地方豪強,逐步發展為士族,又演化為門閥、世家大族,對于君主集權起到制衡作用。3、古代平民社會,從北宋開始,終結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了宋代,由于知識傳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紳規模日漸擴大,除入仕者外,余者成為平民社會自我組織的基本核心,豪族社會不可逆的結束了。從豪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型,社會排斥政府干預的.能力大幅下降,同時由于沒有豪族這種中間機制的存在,對政府治理能力的要求更高,意味著帝國從“倫理世界”進展成為“倫理-官僚世界“。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浮現的現代平民社會,新的經濟要素出現在帝國外部。這一輪的大循環的起點向自生秩序方向偏移,舊的均衡被打破,國家走向解體。之后的歷史任務就是將均衡點再向集權方向回調,重建統一。這是理解20世紀革命史的一個基本前提。但革命史只是故事的一半,革命本身接下來也要自我超越,推動中國現代化轉型繼續向前邁進。而精神的重構與自我超越,很可能是這一輪歷史大循環的引領性力量。
【《樞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關于水利樞紐工程認識有感06-29
音樂讀書筆記范文_讀書筆記10-28
經典讀書筆記11-08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參觀實習有感06-30
讀書筆記摘要06-27
荀子讀書筆記06-27
青鳥的讀書筆記06-26
《奔月》讀書筆記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