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典故(熱門)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歷史典故1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繡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后,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經典歷史典故2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經典歷史典故3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便去征求左丘明的意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圣人,圣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么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制一件價值昂貴的狐貍皮袍子,于是就與狐貍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貍一聽,全逃到山林里去了。他又想辦一桌肥美的羊肉宴席,于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辦宴席,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鉆進樹林里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貍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桌羊肉宴席。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釋讀】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本作與狐謀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沖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其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出處《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
經典歷史典故4
鵬程萬里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游》。
【釋義】鵬:傳說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里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只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云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著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沖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里。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只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里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里外的地方,是為什么呢?”
后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雖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過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經典歷史典故5
李父沒甚文化,時當村里登記入戶,二狗年三月有余,仍不得其名。父甚急,忽見兩犬斗于庭中,遂以“二狗”入名!
某日,二狗聞“相公”二字甚覺親切,于是又有“李相公”之名。村里一秀才聞之,以此為趣。赴家,曰:“相公者,秀才也,君可當得此二字也。”語罷便歸,二狗暗想:先生之言甚合吾意,不若以此為名。由此村中多一小秀才。
時年辛丑,二狗漸值七歲,不得入學。或問焉:三羊并五羊,汝知之乎?答:不甚明矣,汝可知羊中有雌乎?其人頓逃。二狗惑焉,具以告來人,來人驚乎:汝智障乎?吾不與汝同,去也。有多言者大肆傳于村中,李父聞之,大驚:吾何過失,何竟使吾兒蠢至此焉?遂將二狗送于學堂。一日乃歸,問其故。蓋一同窗言三羊并五羊為八羊,子不服,問于師。師惑矣,不八幾何?曰:“至少為八矣”師不明其故,問焉。“汝知羊中可有雌乎?”“不知”“若有雌,雌腹有子,幾何?”“大于八矣,汝智商之高,可出師矣。”遂歸。
當是時,或喜戲焉。常捉弄時人,如三并五為八之類,“八者,爸也”二狗如是說可謂知矣。
某日,二狗至西邊來。忽見一人立于岸,神色焦慮,以為欲自盡。三步并作一,抱住其人,大呼不可。其人問之:“有何不可?”二狗聞言,大急。“汝投河為那般?”其人笑道:“非也,如此美景,又得遇良人,此幸也。何至自盡?”忽一回頭,二狗立暈,投河方醒。何也?蓋一恐龍焉。【二狗而立之年,鄉人為其媒,謀此女,二狗逃,女追至此,遂有此段】
二狗年少多才,懷雄心出,數日,盤纏漸盡,仍不得路。這日,蹲于路旁,有人擲數錢于身前,拾之攔其人,還,不果。二狗覺此事有蹊,追之,未果。然二狗腹中空空,已然無力,遂以錢易餅,食之甚香,感有所門道,遂以后數年皆蹲于此,時人異,易位蹲。終至身亡,一生無為。
吾感其為人,追憶其過往,有所感,遂記之。望世人以此為戒!
經典歷史典故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
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就是說自己知道好的東西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經典歷史典故7
從朱溫建立梁朝開始的五十多年里,中原地區前后換了五個短暫的王朝——梁、唐、晉、漢、周(為了跟以前相同名稱的王朝區別,歷史上把它們稱做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合起來叫做五代。五代時期,在南方和巴蜀地方,還有許多割據政權,有的稱帝,有的稱王,前后一共建立了九個國(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后蜀、南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漢,一共是十國。所以五代時期又叫做“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即位不久,鎮海(治所在今浙江杭州)節度使錢镠(音liú)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賀,表示愿意稱臣。朱溫十分高興,馬上封他做吳越王。
錢镠原來出身貧窮,年青時候做過鹽販,后來到浙西鎮將董昌手下當部將。黃巢起義軍攻打浙東的時候,錢镠用小股兵力保住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認為他有功,封他為都指揮使,后來,又提拔為節度使。
錢镠當上節度使以后,擺起闊綽來。在臨安蓋起豪華的住宅,出門的時候,坐車騎馬,都有兵士護送。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做法,很不滿意。每次聽到錢镠要出門,就有意避開。
錢镠得知父親回避他,心里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車馬,不帶隨從,步行到他父親的家里,問老人為什么要回避他。
老人說:“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魚種莊稼過活的,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現在你掙到這個地位,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跟人家爭城奪池。我怕我們錢家今后要遭難了。”
錢镠z聽了,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囑咐。打那以后,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這塊割據地區。當時,吳越是個小國,北方的吳國比吳越強大,吳越國常常受他們的威脅。
錢镠長期生活在混亂動蕩的環境里,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里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他又在臥室里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他不但自己保持警惕,對他的將士要求也挺嚴。每天夜里在他住所周圍,有兵士值更巡邏。有一天晚上,值更的兵士坐在墻腳邊打起盹來。忽然,隔墻飛來幾顆銅彈子,正好掉在兵士身邊,把兵士驚醒過來。兵士們后來知道這些銅彈子是錢镠從墻里打過來的,在值更的時候,就不敢打盹了。
又有一天夜里,錢镠穿了便服,打北門進城。城門已經關閉了。錢镠在城外高喊開門,管門的小吏不理他。錢镠說:
“我是大王派出去辦事的,現在急著要回城。”小吏說:“夜深了,別說是大王派的人,就是大王親自來,也不能開。”
錢镠在城外繞了半個圈子,打南門進了城。第二天,他把管北門的小吏找來,稱贊他辦事認真,并且給他一筆賞金。
錢镠就是靠他的謹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吳越的統治地位。吳越國雖然小,但是因為長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經濟漸漸繁榮起來。
錢镠鞏固了他的統治,就過起奢侈的生活來。他把臨安城擴大了三十里,大造亭臺樓閣,把自己的王府造得像龍宮一樣。這樣做,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錢镠還征發民工修筑錢塘江的石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往里灌;又叫人鑿平江里的大礁石,方便船只來往。因為他在興修水利方面做了一點事,所以民間給他起個外號,叫“海龍王”。
經典歷史典故8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于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沖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典歷史典故9
鴻鵠之志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于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稅,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里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后,對同伴們說:“假如以后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著回答他說:“我們都是被人雇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里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燕子和麻雀又怎么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后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說:“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著復國之志,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斗終生,實現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經典歷史典故10
典源出處
漢 ·桓譚 《新論》:“關東鄙語曰:‘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 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
釋義用法
長安是西漢京都,令人向往,關東一帶的人出門時總是向西而笑。后用此典表示有所仰慕、企望。
用典形式
【西笑】 唐 ·李白:“四海望長安,嚬眉寡西笑。”唐 ·王邕:“東都歌盛事,西笑佇皇風。”明 ·瞿式耜:“每聞京國添西笑,寧為浮云起北愁。”
【西向笑】 唐·駱賓王:“唯余西向笑,暫似當長安。”
【忘西笑】 唐·溫庭筠:“桓譚未便忘西笑,豈為長安有鳳池。”
【輕西笑】 清·丘逢甲:“出門未敢輕西笑,同是清歌在漏舟。”
【長安西笑】 清·丘逢甲:“未解長安西笑樂,薜蘿門外是天涯。”
【向長安笑】 清·尤侗:“出門莫向長安笑,曾在長安望故鄉。”
【西笑憶長安】 清·錢謙益:“北國盈樽菜滿盤,每因西笑憶長安。”
經典歷史典故11
公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
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典歷史典故12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嘆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后發出的嘆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么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經典歷史典故13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說,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秘方,能隔墻給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墻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么時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借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對守門人說:“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說:“先生該不是胡說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說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嘆息說:“您說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里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說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門人見他說得很有把握,終于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后為太子實施針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后,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唇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后,扁鵲又為太子配制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后,他對君主說:“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說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里。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經典歷史典故14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說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于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著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匯。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于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于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欲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御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經典歷史典故15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著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嘗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后,果然發現廚子正把一只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么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只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后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贊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里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后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見《左傳·宣公四年》)。后來人們用“染指”一詞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啊!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典歷史典故04-28
歷史典故04-12
歷史的典故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