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常用8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作文 篇1
端午節,想必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有吃五黃的習俗,包粽子;有的地方賽龍舟。在我的家鄉那里只有包粽子慶祝節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家鄉過節日。一到家,就看見奶奶忙得不可開交。她有是淘米糯米,有洗粽葉,看見我們來了,放下手中的活,高興的`說:“我正想叫人包粽子呢,既然你們來了,就幫忙包吧!”我們隨著奶奶走進廚房,我心想:我只吃過粽子,從沒包過,我也去包一下吧!
我想完,我快速地洗好了手來包粽子。看似簡單的粽子,包起來可不容易,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先把兩片粽葉一卷,提些豆,米往卷筒里一倒,再加上好吃的醬肉,加了些糯米,這回糯米不能加得太多,不然就會脹出來,雖然勉強包住了,但是爆出的粽子很不像樣,不是開口子,就是少棱角。“壞粽子,不聽話,我一定要包好你!”我的一句玩笑話,逗笑了奶奶。到了中午的時候,桌子上的粽子已經堆滿了,粽子包好了,奶奶把一個個粽子請進鍋里用水煮熟。鍋里的水發出“吱吱”的聲音,像小雞在唱歌一樣,好像為我們慶祝端午節。
過了一個半小時,香噴噴的粽子出爐了,打開碧綠的粽葉,吃了一口糯米,那么軟,還帶著醬肉的香味,叫人吃了越愛吃。端午節,好吃的粽子,我很喜歡你們!
端午節作文 篇2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伙都在家里忙著過端午節。我們姊妹幾個也聚在母親家過節吃飯。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說起來。小妹嘴快,先說起來了,還是小時候過端午節熱鬧,一個禮拜前就有過節的氣氛了。那時候農村交通不太發達,好多小商小販就來村里賣紅棗和糯米,天天上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里買了紅棗和糯米沒有。買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學去給別的同學炫耀,粽葉皮是不用買的,我們那有個蘆韋塘,勤快的人還可以打上賣給販子,過端午節的錢就有了。
那時我們那很少包粽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節前一天下午,家家戶戶就開始煮粽葉皮,泡糯米,洗紅棗。到了天快黑,大人就開始包年糕了。我們就在旁邊湊熱鬧,吃紅棗。蒸年糕也是個技術活,包好了年糕在水里煮一晚上,也不會散開,端午節早上打開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會散開,端午節就沒的吃的了。不過我們從來都不擔心,母親包的年糕是村里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實。
年糕包好了,要開始煮年糕了,說包年糕是技術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從晚上差不多十點開始,要煮到半個夜四五點,那時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戶戶為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樹根,曬干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燒一個小時。到了端午節的早晨,等我們起來,母親已經炸好了油餅,從田埂上?回了艾葉。院子也掃的干干凈凈。
看到我們起來了,母親就用油餅包上一大塊年糕給我們吃,黃燦爛的油艾葉插在大門口,這陣各家各戶人差不多都出來了,小孩子都拿著父母前面買好五彩絲線開始編五彩繩,老人說是“長命縷”,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腳?,誰的漂亮就說誰可以長命百歲。
家里有出嫁一兩年的女兒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娘家來,沒小孩的娘家還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會做好香囊給弟妹,傳說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絲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的香囊。女兒有小孩的,娘家媽媽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聽,做的卻很非常精致,鞋面是黑金絲絨的`,紅布包邊,鞋前面繡著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絲線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驅瘟之意。
現在過端午節了已經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節日了,條件好的就出去旅游去了,沒時間的就大家伙聚在一起吃飯,就算過端午節了。小時候的熱鬧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氣把花說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想買什么都可以買到,小時候過節的那種期盼,那份發自內心的悅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端午節作文 篇3
大家以為端午節是不是,紀念屈原的。
其實呢,蘇州人,紀念的是伍子胥。因為他可是建立蘇州的,早在屈原出現200年前,他原本也是楚國人,但是呢,因為他的`爸爸得罪了朝廷里的大臣,所以呢,他就牽連跑到了吳國。他一直為吳國效力,吳國國王,有什么問題就問他,他呢?也是丞相,可是吳國國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他也經常問問題,他問我們這兒糧食不多,而且很容易洪水沖塌,要是敵人趁現在攻擊怎么辦啊?于是伍子胥他呢,就建立了蘇州,他在外面,造了一條護城河,有一天一個大臣特別恨伍子胥,于是經常在皇帝耳邊說壞話,他有一次說,他呀,想當皇帝。不愿意服從您,皇帝聽了很是生氣,于是拿出一把劍要他去自殺。伍子胥死前說,我死后,你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掛在吳國的大門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這話傳到了皇帝耳朵里,他卻把伍子胥的尸體扔到了河江河里,有人看見伍子胥騎著威風的高頭大馬,站在橋上,人們都說它是潮神,于是他們每年都要貢獻一次朝神,慢慢的就變成了端午節吃粽子了。
端午節作文 篇4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去奶奶家吃粽子。
路上,我問媽媽:“媽媽,端午節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賽龍舟和吃粽子?”媽媽說:“端午節五月初五,可能是因為這段時間蚊子等害蟲比較多,所以古代先賢教育老百姓用艾草、菖蒲驅趕害蟲免得生病。賽龍舟是春秋時期百越地區以龍舟競渡方式祭水中蛟龍,吃粽子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楚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進奶奶家,奶奶已經在忙了。奶奶一看見我,就高興地讓我和她一起包粽子。只見奶奶把粽葉折成斗狀,盛滿糯米,再把粽葉層層包上,用線緊緊綁牢,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不亦樂乎地包起來,但每次不是餡弄太多,裹都裹不了,就是綁得太松,稍微一動,米粒就會爭先恐后地從各個角落鉆出來。每當這個時候,奶奶總是鼓勵我:“沒關系,不要灰心,只要你去努力,總會成功的。”
雖說包粽子不行,可吃起來我最在行。鍋里粽子的香氣漸漸彌漫了整個房間,奶奶一掀開鍋蓋,我便迫不及待地扒了一個,“哎呦,好燙!”我忍不住把粽子扔回了鍋里,并吹了吹手指頭。奶奶一邊笑一邊用碗重新給我盛了一個粽子,我接過碗,對著粽子吹了幾下,然后解開繩子,扒開粽葉,對著粽子就是一口,哇,糯米里既有肉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自己本身糯糯的`味道;蜜棗里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肉的味道,還有它本身甜絲絲的味道;肉里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本身嫩嫩的味道,真好吃。
沒過幾分鐘,我便吃完了,但我卻舍不得把粽葉扔了,因為粽子實在太好吃了,我一定要把粽葉上的每一粒糯米都吃了再扔。
端午節真好,我真愛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5
端午節那天,在鄉下奶奶家,吃完晚飯后,我們坐在一起看電視。看著,看著,我忽然想考考大家的聰明才智。于是,我準備了九道腦筋急轉彎,我還準備了許許多多的獎品。有黃梅、黃桃、香腸、瓜子、蠶豆、香蕉、荔枝、水蜜桃。
我先讓爺爺抽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個人從二十多樓的`陽臺上跳下來,卻沒有發生任何意外,這是為什么?爺爺想了半天兒也想不出來呢!我就告訴爺爺正確答案。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門牙都露出來了呢!接下來,我又讓老爸、老媽、奶奶猜。我們家歡聲一片。看著大家其樂融融的樣子,我也感到高興。
我盼望天天有這樣的日子。
端午節作文 篇6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今天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端午節。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屈原,是文武雙全的得力干將。一次屈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案給楚國國王,可國王不贊同這個方案,這個方案也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于是屈原被趕出了都城,流浪到漢北地區。后來秦國帶領兵馬,攻破了楚國,屈原知道后,非常傷心,絕望,就跳落了汨羅江,楚國百姓們知道后,紛紛都來到了江邊。漁民們也劃著船,打撈屈原尸體,為了不讓魚蝦,水怪等生物吃掉他的尸體,人們用粽葉包裹飯團,用繩子捆住扔到江里,讓它們吃飽后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
他們包的飯團又變成了我們現在的粽子,于是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還會扔粽子在河里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包粽子又成了端午節主要環節,所以今天我們要學著包粽子,首先我們準備了一些粽葉,一些線和一些紅棗,糯米。我們先拿了片粽葉手分開,一只手拿著粽葉頂端,往內裹,成了一個錐形。下面是很尖,不漏米,把米裝進錐形里,用筷子插緊,讓米和米之間的空隙變小,米裝滿后,把錐形邊上神諭的粽葉往下壓,看自己的愛好把粽子裹成三到四個最多五個角然后用白線捆住粽子,一個可愛的粽子就完成了,粽子胖胖的,蒸熟就能吃了。
想起屈原,想起他可敬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萬分。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愛國精神啊!
端午節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快要到來了。
每到端午節來臨,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我們一家人也在包粽子。奶奶包的粽子最漂亮了,有的像一個個包袱,有的.像一個個秤砣。粽子里夾著甜甜的棗子,那清香使我饞涎欲滴。粽子一好,我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只吃得胃子提抗議才住口,真是大飽口福啊!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用力地敲著鼓。“加油,加油!”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我也會扯起嗓子為選手吶喊助威。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在我的家鄉,端午節除了能吃上香噴噴粽子,看到激烈的賽龍舟比賽,每個人都要用艾葉洗澡,每個小孩都要系上扣手線。我期盼著端午節快點到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8
一提起端午節,人們便想起了吃粽子、劃龍船。可是“端午”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又是為什么,你知道嗎?
“端午”本為“端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歷五月初五稱為端五。到了唐代,因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為了討好皇帝,避用“五”字以示帝尊,用同音字“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正式改為端午了。
端午這一天成為節日有很多種說法,最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夫,楚王不聽他的正確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到沅湘一帶。他在流放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受苦難,自己有無力挽救,心中悲憤難忍,便于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投入汨羅江自盡。楚國百姓得知后,竟想劃船來救,但已趕救不及,百姓們又恐江中魚鱉吞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喂魚,從此劃龍舟、包粽子便成了端午習俗。
除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外,也有認為是紀念曹娥的。
曹娥是漢代上虞人,相傳她14歲時父親淹死與江中,曹娥為尋找父親尸體,沿江痛苦17天后投江而死,這天恰好為農歷五月初五,當人們發現曹娥尸體時,卻見她抱著父親躺在水中,嘴上還掛著一絲笑意,十分感人。江浙百姓為她這種孝心美德所感,每年五月初五都要紀念她,還將這條江命名為曹娥江,五月初五又稱為女兒節。
端午節的.來歷,除了對紀念古人的說法外,有些學者是認為是源于我國古代的防疫巫醫活動,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到了五月初五,表明盛夏即將來臨,百蟲已滋生,疫病將流行,我國古代的南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都把五月稱為“毒月”,所以古代有在端午這天煮蘭草湯沐浴去病的傳統,這是端午最古老的習俗,因而古代稱為端午為“浴蘭節”。除了用藥湯沐浴之外,流傳至今的還有將艾草、菖蒲之類的草藥掛于門口,防治瘟疫及蟲害,吃雄黃酒就是為了解蛇毒啊!
巫醫流傳下來的習俗,便是婦女們用五色線裹三角小彩粽,用黃絨布縫制小老虎。彩粽是為討吉利,小老虎是為了圖健壯,在西南,婦女們端午節在手腕及腳腕纏五色絲的習俗至今還保留著,這都是為了避邪。
盡管端午節的來由有各種說法,但是老百姓普遍相信的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這一說法。這正說明屈原的死深為后人懷念,屈原的詩文對后世影響太大,屈原的愛國精神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受到廣大人民普通的尊敬和紀念。
啊!看來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
【端午節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家鄉的端午節06-26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3篇08-01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三篇08-01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四篇08-09
端午節端午節作文4篇08-12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3篇02-27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六篇08-11
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六篇02-17
端午節作文07-08
端午節 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