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屈原是故事后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在十幾歲是就當上了左丞相,十分受皇帝的重用。直到有一年,幾位奸臣看著屈原這么受皇帝的重用和寵愛,心里非常妒忌。一起想了一個計策。過了幾天,他們開始行動了。他們這些人,天天圍繞在皇帝的邊上,每時每刻都在順皇帝的心。那皇帝也真是的,是一位受不起誘惑的皇帝啊,幾句甜言蜜語,就把他“迷”的天昏地轉。
皇帝有在奸臣的.勸說下,把屈原流放,在流放的土中,屈原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說自己的國家被敵軍搶走,百姓生不如死,于是屈原跳進汨羅江。
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于是趕緊劃著船在江里撈屈原的尸體,有些人包粽子投進江中,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尸體。
現在你們因該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了吧,也因該知道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原因了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老師們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皮影戲。
皮影戲興于漢朝,盛于宋代,歷史悠久。皮影戲的別名還有驢皮影、影子戲和燈影戲。
現在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皮影戲的`小故事。在明朝萬歷年間,灤州有個秀才叫黃素志,他每次考試都不理想,便到外面謀生。不安定的生活漸漸磨去了他的仕途之心。他讀了很多書,精通雕刻和繪畫,又在民間吸收了大量的剪紙藝術。他利用自己的所學創作了許多小故事,又講故事轉化一個個小紙人兒,到處演唱。自此黃素志的小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口中傳誦下來。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機會見到皮影戲,只有在少數的地方,還在傳承這個古老的民間藝術。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星期六天氣晴朗,我和媽媽還有同班同學來到自弘中學來參加班級組織的活動。自弘中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該基地目前有鳳翔彩繪泥塑、剪紙藝術、草編藝術、還有中國結編制技術。
老師給我們發了兩張體驗卡,我們可以選兩項來上課體驗。我選了中國結編制,在中國結編制課上,自弘學校的老師給我了一根紅色的繩,分成四段。 我用這四段來編,我按照老師的講解和示范來編,我開始來編了。把最左邊的一根繩子彎曲的放到中間兩根繩子的上面,最右邊繩子的下邊。接著把最右邊的繩子從底下放到最左邊繩子的中間,最后上去綁起來。一直這樣綁著,只不過每次交換一下順序?此坪唵蔚膭幼,我做了幾分鐘就出錯了,也不想做了。再媽媽的鼓勵下和老師糾錯下我堅持完成了一根紅色的`手鏈。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還穿了個珠子。一根我自己編織的紅色手鏈就完成了,很有小成就感。
我通過這次活動,認識了優良的非遺文化,增強了動手能力。在這個活動進行中,都市快報也進行了報道,這次實踐活動很有趣。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風箏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下面聽聽我的介紹吧!
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0xx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就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這只木鳥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后,民間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最早的風箏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之都,那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國際風箏節,可熱鬧了。
我還知道風箏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準備好工具:漿糊, 紙、刀 ,用的材料是: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為稍后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
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最后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后,就可起放。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令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看了上面的介紹,你是否對風箏有了許多了解呢?你也去做一做吧,非常有趣的哦!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泉城濟南有一條最繁華的街巷芙蓉街,我的家就在這里。在巷子的深處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店透著一種神秘,別看它不起眼但卻大有深意
一天,媽媽滿心歡喜的穿了一件新裙子讓我看,可我不管怎么看都覺得這件衣服怪怪的,和平時穿的有點兒不太一樣。明明是短袖的裙子,領子卻高的把整個脖子都包裹住了,裙子雖然長到腳踝,可兩邊開著的叉高到大腿,我滿臉疑惑的看著媽媽。但媽媽卻是一副很喜歡的樣子:這叫旗袍,可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中國的國粹。旗袍好奇怪的名字,為什么把這件奇怪的衣服稱之國粹呢?媽媽沖我笑了笑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
咦?這不就是那家我十分好奇又從來沒進去過的店鋪嗎?玉謙旗袍店幾個大字很是醒目,兩側的楹聯門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不僅道出了它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同時還告訴了人們它的方位。一進門,更是被滿屋子各式各樣的旗袍吸引住了,模特身上穿的,墻上面掛的、展示柜里擺放的,琳瑯滿目竟沒有一件是重樣的,有種瞬間穿越了的感覺。一位身穿中式服裝的老者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就是玉謙旗袍店現任的店長于仁謙出身旗袍世家,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的先輩從清代開始就從事旗袍服裝,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五代了。了解我的來意后,老人家更是滔滔不絕的`講起他和旗袍的淵源。
我是上世紀30年代,跟隨父輩來的芙蓉街。每天看著父親擺弄制作旗袍耳濡目染逐漸也喜歡上了做旗袍這門手藝,70年代初,開始正式學做旗袍的?墒牵鲜兰o50年代之后,由于歷史的局限,匾曾被摘過很多年。為了生存被迫接受些送貨上門的活計,只不過那些年人們訂做的多是些便裝、中山服。1966至1976年間,旗袍更是被視作封建物品而遠離人們的生活,在那種艱難情況下始終沒有放棄對旗袍制作工藝的研究,直到改革開放之后,這種漂亮的服飾才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所以,玉謙旗袍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老人家說他的旗袍全部是純手工的,所以制作講究鑲邊、滾邊、嵌邊、巖條、盤扣、貼花、繡花、手繪八大工藝,這些年來,他秉承了八大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不斷創新求發展。量體裁衣是玉謙旗袍的最大特色。為了盡可能讓訂做的旗袍合身合體,他把測量尺寸從早先的20多個,擴展到40多個。如今他創立的經緯立量法,需要測量60多個尺寸。他說:中國的傳統服裝,特別是旗袍,是真正的個性服裝,可謂‘千人千衣’。因而,每件旗袍需要測量60多個尺寸:身長、袖長、胸圍、袖口、腰節、開衩、總肩這種細致的測量,等于繪制了一幅精準的人體比例圖。他還形容說:我的眼睛好似照相機、攝像機,大腦則好似計算器,如此這般,裁剪起來才能運轉自如,制作出來的衣服才能合體合身。為了讓旗袍既傳統又新潮,他還借鑒國外新潮款式,將歐式晚禮服的設計,運用到旗袍的設計中,從而使得制作出的旗袍,格調更加高雅,款式更為新穎。對此不無自豪地說,這些年來,先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加拿大、荷蘭等四五十個國家的留學生和國際友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裝。更值得驕傲的是,他還為國內外著名影星、著名主持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裝,為玉謙旗袍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歷經百年多的玉謙旗袍,至今仍然是手工制作,準確地說,主要是由老人家獨自制作完成。現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志青年能傳承他的這門手藝,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主戰場去開拓市場。一說到這里老人家忍不住連連嘆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動腦子,也容易浮躁,沒幾個愿意耐心跟我學手藝的,也曾經招收過一些徒弟,但后來都走了,畢竟手工制作服裝還是很累的。只要一個人能堅持三年,那他就能成功了,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人能吃得了這個苦。曾經有一個很好的學徒,在他快要成功,我準備讓他去闖市場的時候,他卻放棄了,進入了一家現代服飾公司。我現在就希望有個不需要文化程度有多高,但能勤勞吃苦的徒弟耐心跟我學,這就夠了,我一定不能讓這門祖傳的手藝流失。淡泊名利,一心想著匠心傳承這就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手藝師傅的良苦用心。
正是靠著這份執著和堅持20xx年10月,玉謙旗袍被列入濟南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5月,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3月,被認定為山東老字號,F在它已經成為泉城濟南的名片,代表著濟南的符號。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描寫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冬至作文07-03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10-31
傳統文化作文06-17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