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1
第二次工業革命
1.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2.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政治保障)
2.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濟基礎)
3.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進展(技術條件)
4.市場的擴大(市場條件)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一、經濟領域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隧著發電機的創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領域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三、思想領域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1.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人壟斷階段,資產階級從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到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躋政治生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借助國家政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已從自由主義轉向干預主義。
2.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
19世紀末,隨著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最終形成了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誕生。
3.民族主義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非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國的實際情況.民族主義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印度的提拉克主義等。
四、國際關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同時,列強問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在勾結和斗爭中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各國更加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2.對中國的影響
l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爭的新高潮,先后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在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同時,加速并最終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2、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2
1、分封制的影響
(1)西周初期對當時的影響
①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②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漸瓦解,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2)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①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國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③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于西周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2、宗法制的影響
(1)對當時:保證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及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對后世
①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響了后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祭祀、修訂家譜、追根尋祖等社會習俗。
③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
(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御天災人禍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蕩及嚴重的自然災害。
4、《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后來的現實主義詩歌提供了范例。
(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
(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5、從時代背景角度說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張的特點
(1)儒家的孔子主張“仁”、克己復禮,反映了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社會矛盾劇烈,希望緩和社會矛盾,繼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愿望;戰國時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別主張“仁政”“仁義” ,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調和階級矛盾、改造社會的愿望。
(2)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代表了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主張
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愿望。
(3)道家主張“道”和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面對諸侯爭霸、割據林立,一種消極情緒與應世的態度。
(4)戰國時期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6、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評價
(1)孔子:“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也體現出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與民,省刑罰,薄賦斂”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荀子: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論。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為以后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了模式。
【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12-06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04-03
高考地理大題必背 高考地理答題必背知識點06-24
高考語文必背知識點06-26
高考物理必背知識點06-24
生物高考必背知識點05-24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04-16
高中必背歷史知識點10-17
最新高三化學考試必背知識點總結歸納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