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古典植物園》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1
“江南的春天,是從開滿紫云英的田野醒來的。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去田野里玩耍,翻過山頭,眼前出現一大片紫紅色的花田,在太陽底下熠熠發光……”翻開厚厚的《古典植物園》,迎面第一段話就是這么優美,鄉村的清新氣息也迎面撲來,我一下子興趣盎然,并且有點神情恍惚:這確定不是寫我嗎?隨著閱讀的深入,四季美卷也徐徐展開。
《古典植物園》真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世界啊,一個個鮮活學識,伴著彩色與溫情。作者在東西方雜學間,勾勒出無數古木、花草。對于不同植物的打量,勤考據、重勾連,多感悟。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春輯、夏輯,秋輯,冬輯,展示了42種古典植物,每種植物用一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的寫法都力求變化,辭章含著溫情又不夸飾,看似是對各類植物的注疏,實則有詩學、民俗學、植物學的心得,通篇文字處于學者筆記與作者隨筆之間。我最喜歡春輯中的“紫云英”、夏輯中的`“凌霄”、秋輯中的“菱角”、冬輯中的“懸鈴木”。
品讀本書春輯第一篇,才驀然發現刻在我童年記憶里的、老家口中的“花草”,竟有個高大上的學名“紫云英”!書中引經據典細說紫云英之得名,并展示春天的紫云英:“沽得梅花三白酒,輕衫醉臥紫荷田!倍谖彝暧洃浝铮醵瑫r分,父母把紫云英種子播在水田,早春便有了一片片的紫色花海,美得攝人心魄,至今還盛開在我快樂童年里。母親總在紫云英剛開花時,讓我去采摘鮮嫩紫云英煮來吃,我的味蕾里還留著記憶。父親總在紫云英開放得最燦爛時刻,牽來水牛、帶上鐵犁,把整片紫云英花海犁翻并覆蓋進泥土里,我心疼不已,父親卻說:“這花草,是用來肥田的,能使稻谷豐收!
夏輯中的“凌霄”,最是豐富多彩,展現各種各樣情懷,讓我大開眼界!皾M地凌霄花不掃,我來六月聽鳴蟬”,牽出了我年少時的倔強。當蟬鳴聲一陣陣在夏日午后響起之時,我痛苦地發現,我被縣城高中錄取卻無錢就讀,而且像夏蟬般聒噪的是,媒人說鎮里最有錢人家的小兒子看中了我……而當時年少的我,倔強地決不做“托根附樹身,開花寄樹梢”那依附托寄的凌霄花,最后在父母與自己的竭盡全力下,如愿就讀了高中。如今的我,特別欣賞“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寧無捧日心”那謙遜低調的凌霄花;最愛《老學庵筆記》中“無所因附而特起,歲久遂成大樹”那獨立挺拔的凌霄樹。
“單個菱株浮于水面,是非常美麗的一幅圖案”,是秋輯“菱角”中的文字,本節讓我探尋了歷史悠遠、意蘊深厚的菱角,知曉了菱花與銅鏡的典故,感受了“菱歌不厭長”的深情浪漫,更是喚醒了我那一段年少時光,那在“水八仙”中度過、菱角中穿梭的日子:在江南老家,在老家屋后遼闊的淺湖里,那抬頭摘菱角、低頭摸河蚌,那在水中如泥鰍般鉆來鉆去的小孩中,肯定有我一個。最是書中陸游詩句“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瞬間引發了我淡淡鄉愁:年少離家老大回,興趣無改鬢毛衰,何時乘車歸故里,再采菱角一大堆啊……
當讀到冬輯中的“懸鈴木,欣賞一棵冬天的樹”時,我腦海里立即閃現今年三月,在廣州市龍溪大道南邂逅的黃風鈴花,齊刷刷鮮艷怒放,那是兩條讓人驚艷的純黃色溪流,在公路兩旁燦爛流動,美不勝收……然而,當我認真讀完本節懸鈴木的介紹后,不禁啞然失笑:此“鈴”非彼“鈴”也。但我想,植物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人類的好朋友,與人類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南京城里的滿城懸鈴木,“高大挺拔,干凈整齊,就像護衛隊一樣守衛在馬路兩旁”;而廣州市三月里那絢麗黃風鈴花,如懸掛的鈴鐺,提醒人們時不我待、敢為人先,它迎風搖曳、動感飄逸的靈動模樣,像極了年青時尚的廣州市,也像極了務實拼搏與浪漫瀟灑共存的廣州人。
合上《古典植物園》,回味著這尋常草木背后的自然與人文之美,似乎行走在天然氧吧,養身;細看書中古典植物圖,欣賞身邊的郁郁蔥蔥,養眼;品讀古典植物中的文學、歷史、藝術、審美,滿足了我對植物的所有期待,讓我暢游詩意的植物世界,養心。我似乎進行了一場與植物的交流、與古人的對話、與名家的談心、與年少自己的穿越。朋友,如果你也能忙里偷閑,那就像我,在綠蔭下、在清風里,輕衫醉看植物世界吧,并與身邊植物交流,讓春夏秋冬四季的你,卸下生活的疲憊與歲月的負累,與詩意植物干杯。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2
開滿紫云英的田野,觸摸的是柔軟;插上茉莉的青絲,流轉的是柔情;漂浮菱角的荷塘,采摘的是清脆;種植懸鈴木的老街,撐起的是清涼……從春天走向冬季,從稚嫩走向暮年,《古典植物園》用120余首古詩詞、780余條文獻、450余條注釋、120余幅古人手繪插圖,帶領我走進厚重而生動的植物世界。
人的一生總有故事與植物相關,是生命與情懷的輝映,是歷程與記憶的串聯。漂泊在外的人,惦記的人、事、物有很多,容易因為一簇紅豆、一筷小菜,或是一朵野花有所觸動。蘇軾將元修菜從眉山引種到黃州,一碟“漂搖草”是故鄉的.味道,也是故友的豪情,記錄73歲巢古跋涉萬里尋訪被貶摯友的熱腸。
于我而言,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是一縷縈繞不斷的清香——那是梔子的芬芳。猶記得兒時的初夏,與麻疹抗爭的我在涼席上輾轉反側,發熱與瘙癢讓我十分難受,我的外婆變戲法似的從手中拿出一朵潔白的梔子花別在我的耳邊,從身后端出裝滿清水的搪瓷碗,“看,這是什么?”外婆把梔子放入碗中,“梔子耐熱耐寒,即使離開土壤,在水中也能綻放,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忍耐、適應和等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清香驅散了燥熱,等待綻放讓閑散而略顯孤單的日子有趣了。
待到長大,我只身一人來到廣州,繁忙的城市、思鄉的情緒、不確定的未來……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年長的同事用自己的故事寬慰我,說自己當年從鄰居贈予的兩只飯碗開始拼搏,到有屬于自己的溫暖的家,“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熟悉的話,令我想起了故鄉的梔子。往后的日子,每當遇到困境或挑戰,我在適應中堅韌、在等待中堅守,15年過去了,我慢慢讀懂廣州,也越來越欣賞它的包容與自強。
成為母親后,我時常陷入疑惑與焦慮,因缺少陪伴而愧疚,因教不得法而沮喪,也會因言語沖撞而憤怒。讀《古典植物園》再次讓我想起梔子。孩子正如一顆獨特的種子,習性不同、花時不同、功用不同,相同的是,從青綠小芽到滿樹花開,每一步都是慎重而努力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縱然犯錯,但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不正是最重要的嗎?
綠葉、白花、黃蕊、沁香,梔子的清雅伴我入眠、催我奮進。同一種植物,在不同人的際遇中會有不一樣的故事,但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情懷的追求,始終未變。一切終將越來越好的!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3
近來,有幸拜讀了湯歡老師的《古典植物園》一書,體會到了在花草間游園品詩的興致與景色。
剛翻開這本書時便發現,這本《古典植物園》與一般的植物科普書籍不同。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獻資料,有古詩詞,有《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小說里的片段,還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這類書籍對植物形態、功效等方面的描寫。作者的目的,是將這些與植物有關的描述、歌詠,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讀者。
無論從配圖、文句抑或是布局、切入,都不得不說《古典植物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從植物著眼,從文獻入手,梳理鉤沉出每一種植物的前世今生,讀來饒有興味。
首先,這是一本博物之書。對每一種植物的描摹都細致入微,再配以考究的插圖,可以讓人多識植物之名;
其次,這也是一本審美之書。植物之美不僅在于其自然屬性,更在于其承載的詩意之美,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漠漠水田、陰陰夏木,從興觀群怨之說到物不得其平則鳴,不論是從作品還是文論,植物在中國文學傳統、審美傳統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正是因為有如此之多的詩詞歌賦加成,文學中的植物才會更加絢麗多彩。書中對每一種植物的描摹書寫,都是帶著我們進行一次美的暢游。
最后,這是一本深情之書。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本書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然、對生活、對故鄉、對家人的熱愛和眷戀,也有對逝去時光、對田園牧歌的追憶與懷念,有些片段我也是有著深深的共鳴和共情的,而這種感受,可能正是閱讀的意義所在。日午畫舫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能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遇著這樣一本用心、用情的好書,獲得這樣的閱讀體驗,殊為難得。
從《詩經》里的“綠竹”,到構樹、國槐、車前草,植物在作者筆下重現形態,作者的記憶也成了讀者眼前的生動光影。正如作者在他的寫作手記中說道:“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從日常生活入手。通過寫植物,我把自己鐘愛的`文學、歷史、藝術、大自然,與生命中重要的人與事結合起來,寫成后與大家分享,從中收獲了很多快樂。寫植物、看植物,也逐漸成為我業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熱愛生活、發現生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作者,才能將從古文中剝絲抽繭,在生活中取之一瓢,在植物中挖掘美與雅。
盧梭說過:“不管對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探究自然奧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膚淺的娛樂,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騷動,用一種最值得靈魂深思的對象來充實靈魂,給靈魂提供一種有益的養料!弊髡吖P下的每一件植物,似乎都成了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漫步在字里行間,仿佛回到了古時候的那一個個小庭院、一條條深幽小巷、一舍舍橋頭人家,欣賞蝴蝶飛舞、蜜蜂縈繞,此時,耳邊傳來“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的低吟聲,不必抬頭,茉莉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已入人心。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4
“江南的春天,從長滿紫云英的田野中蘇醒。多年前,我和小伙伴們去田野里玩耍。翻過小山,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紫色的花田我們,在陽光下閃耀……”打開厚厚的《古典植物園》,映入我眼簾的第一段是那樣的美麗,鄉間清新的氣息也撲面而來。我頓時來了興趣,有些發懵:你確定這不是我的事?隨著書的`閱讀深入,四季美人圖也在緩緩展開。
《古典植物園》真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世界,每一處都有新鮮的知識,伴隨著色彩和溫暖。作者在東西方的雜知中勾勒出無數古樹古花。要觀察不同的植物,請認真檢查證據、重新連接并感受更多。全書分為春寶、夏寶、秋寶、冬寶四個部分,展示了42種經典植物。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個副標題,每個副標題的寫作風格都力求變化多端?鋸埖恼f,看似是對各種植物的注解,實則有著詩學、民俗、植物學的歷練。全文介于學者筆記和作者隨筆之間。我喜歡春季系列的“Vetacea”,夏季系列的“凌霄”,秋季系列的“菱角”,冬季系列的“Plananus”。
讀完本書春天系列第一章,我突然發現,那些刻在我童年記憶中和家鄉口中的“花草”,竟然有一個高大上的學名“紫云英”!書中引經詳述紫云英名,秀春紫云英:“買梅花三白酒,輕衫醉臥紫蓮田。”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初冬的時候,父母在水田里播下了紫云英的種子,初春的時候,就有了一片片的紫云英。紫色的花海美得令人窒息,還在我快樂的童年里盛開。紫云英剛開花的時候,媽媽總是讓我去摘鮮嫩的紫云英,那段記憶還留在我的味蕾里。父親總是在紫云英花盛開的時候,帶著水牛和鐵犁犁地,把整片紫云英花海都覆蓋在泥土里。我的心很痛,爸爸卻說:“這花是用來施肥的,可以讓稻谷豐收!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5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藝術品,重要的是我們去發現它、欣賞它。誠如盧梭所言:“不管對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探究自然奧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膚淺的娛樂,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騷動,用一種最值得靈魂深思的對象來充實靈魂,給靈魂提供一種有益的養料!庇眠@段文字概括讀完《古典植物園》的心境,再合適不過了。
《古典植物園》為我們了解植物之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作者從生活的煙火中發現植物的美好,在古典文學中擷取植物的故事,既沒有干巴巴地羅列不同植物的.面貌和發展的歷史,也沒有簡單地介紹植物演化的譜系,而是融情于植物,文中有詩,插圖以古人手繪為主,詩中有畫。所謂“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知其名而不知其狀也是憾事,知其名又知其狀,則必然會給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作者湯歡,本就是公認的文藝青年,閑暇時間喜愛和植物“對話”,深入觀察、感悟和書寫植物的點點滴滴。他雖不是專門的植物學家,可是從各種尋常或不尋常的植物中,卻能得到獨特的文化答案。從這個角度講,作者是極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的。
作者寫作此書,參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獻,在文學和科學兩個領域摸索潛行,在古代和現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讀者既賞文學、歷史、藝術之美,又識植物世界之豐繁多樣。
書中文章多以日常生活為開端,探索植物背后的文化。例如《七里香|請君架上添蕓草》一文,說到在古籍中七里香可能是古人藏書防蟲所用的香草——蕓草,這讓我想起很多跟書香有關的成語,諸如書香門第等。大多數人會認為書香是指書墨之香,梁實秋曾在《書》一文中寫道:“從前的人喜歡夸耀門第,縱不必家世貴顯,至少要是書香人家才能算是相當的門望。書而曰香,蓋亦有說。從前的書,所用紙張不外毛邊連史之類,加上松煙油墨,天長日久密不通風自然生出一股氣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蘭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別觸鼻,無以名之,名之曰書香!钡斘覀冏匪葜参锏臍v史文化,卻發現書香或許并非書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蕓香。為什么在書店買的新書,我會覺得很香呢?難道都是蕓草熏過的不成?經過粗淺的考察,原來不同的紙張、膠劑和油墨的使用會影響到新書的味道,所以不是所有的新書聞起來都一樣——大概這就是為什么沒有一種香水的味道叫書香吧。
再往后翻,那些古典文學中出現的看似玄妙又有深意的植物名目,其實很多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過。只是其名不同,讓古典文學與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距離,而作者拉近了這種距離,使我們可以窺見這些植物的真貌,得知許多熟識的植物還有這般美好的名字,比如被稱為“車前草”的“芣苢”、也叫“芡實”的雞頭米……翻著這本書,我驚喜地發現,我竟然認識很多似乎只存在于古人世界里、名字唯美,甚至有些晦澀難讀的植物!正如孫郁先生在序言中所說:“《古典植物園》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世界,作者在東西方雜學間,勾勒了無數古木、花草,一些鮮活學識帶著彩色的夢,流溢在詞語之間……在不同植物中,尋出理路,又反觀前人記述中的趣味,于類書中找到表述的參照。伶仃小草,原也有人間舊緒,士大夫之趣和民間之愛,就那么詩意地走來,匯入凝視的目光中!
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輯,一本書讀完,輪回了四季,游歷了千年,對植物的美學意義獲得新知,對植物文化的體味更加通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讓我們在植物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著文學語言的純粹,以及詩意棲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6
開滿紫云英的田野,觸摸的是柔軟;插上茉莉的青絲,流轉的是柔情;漂浮菱角的河塘,采摘的是清脆;種植懸鈴木的老街,撐起的是清涼……從春天走向冬季,從稚嫩走向暮年。《古典植物園》用120余首古詩詞、780余條文獻、450余條注釋、120余幅古人手繪插圖,牽引我走進厚重而生動的植物世界。
人的一生總有一個故事與植物相關,是生命與情懷的輝映,是歷程與記憶的串聯。漂泊在外的人,惦記的很多,而觸動的或許是一簇紅豆,或許是一筷小菜,或許是一朵野花。蘇軾將元修菜從眉山引種到黃州,一碟“漂搖草”是故鄉的味道,也是故友的豪情,記錄73歲巢古跋涉萬里尋訪被貶摯友的熱腸。
于我而言,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是一縷縈繞不斷的清香——那是梔子的芬芳。猶記得兒時的初夏,與麻疹抗爭的我在涼席上輾轉反側,發熱與瘙癢讓我十分難受,我的'外婆——一位裹著三寸金蓮的老太太帶著神秘的微笑蹣跚而至,她變戲法似的從手中拿出一朵潔白的梔子別在我的耳邊,從身后端出裝滿清水的搪瓷碗,“看,這是什么?”外婆把青翠的梔子放入碗中,“梔子耐熱耐寒,即使離開土壤,在水中也能綻放,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忍耐、適應和等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清香驅散了燥熱,等待綻放讓閑散而略顯孤單的日子有趣了。
待到長大,我只身一人離開故土,來到廣州,但剛開始的一切讓我有些不適應:繁忙的城市、陌生的語言、清淡的飲食、思鄉的情緒、不確定的未來……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年長的同事跟我講述她的廣州故事,從鄰居贈予的兩只飯碗開始拼搏,到有屬于自己的溫暖的家!耙磺卸紩闷饋淼模粫絹碓胶!”這句熟悉的話,令我想起了故鄉的梔子。往后的日子,每當遇到困境或挑戰,我選擇勇敢面對,在適應中堅韌,在等待中堅守。15年流逝,我慢慢讀懂廣州,越來越欣賞它的包容與自強。
成為母親后,我時常陷入疑惑與焦慮,因缺少陪伴而愧疚,因教不得法而沮喪,也會因言語沖撞而憤怒。《古典植物園》再次讓我想起梔子。我欣賞重要,還是女兒喜歡重要?指出問題重要,還是學會贊賞重要?結果重要,還是品行重要?防止“摔跤”重要,還是自主探索重要?孩子正如一顆獨特的種子,習性不同,花時不同,功用不同。相同的是,從青綠小芽到滿樹花開,她的每一步慎重而努力。這不正是等待的價值嗎?
綠葉、白花、黃蕊、沁香,梔子的清雅伴我入眠、催我奮進。同一種植物,行走不同的時空,遭遇不同的際遇,流淌出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記憶、不一樣的情感,但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情懷的追求,始終未變。一切終會越來越好!
【讀《古典植物園》有感】相關文章:
游北京植物園有感04-29
暢游華南植物園有感06-26
古典詩詞06-23
古典幽夢讀后感03-29
讀古典名著《西游記》有感范文750字06-21
古典的月亮詩句07-06
古典情感美文07-07
古典的勵志座右銘06-29
古典與時尚的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