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精華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目送》讀后感1
沒有華麗的詞藻修飾,僅僅用一種訴說的語調,平淡樸實。《目送》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全文滿含溫情,字里行間卻又總是帶著那份傷感,酸楚與懊悔。
短短七十三篇文章,勾勒出一幅一幅的影像,書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掛以及兄弟的攜手,自己的失敗,脆弱和無奈。
步入中年的作者,擁有著年輕時所夢想的一切,但后知后覺地發現了父親早已逝去,母親早已老去,自己的孩子已不需要自己的庇護,朋友也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已有自己的人生路,在大家眼中那位幸福的龍應臺卻無法挽留這一切,只能像文題一樣目送了。
背影——送別,長輩的不舍,晚輩的無所謂,這不正是我所經歷的嗎?每年的春節,我都會去看望爺爺奶奶以及許多長輩,短短幾日的留宿便離開。每次離開,爺爺總是不舍地目送我們,奶奶總是不停地叨語,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這一些早已淡然。我似乎從來不曾感受到離開時的傷感,不曾在意這種分別,總以為來年還會再見,貌似這短暫的聚會,不過是我在外面留宿幾日罷了。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背影告訴了三個字-----‘不用追’。”我們在青春年少留給父母的總是背影,是父母的牽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著自己在成長,我們用自己的叛逆帶給父母傷害。哪一天,我們真該回頭望一眼!哪一天,我們在轉角回眸一笑!
“時間的不斷流逝,從幼年到老年,從出生到入死,人的一生歷程只有自己來走,這其中的酸楚只有自己來嘗,這其中的感情只有自己來感動,這其中的眼淚只有自己來掉,人生苦短,最寶貴的就是那份真摯的感情,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
我的靈魂仿佛經受了一次洗禮。放下《目送》,平息了心情,硬生生地將眼淚逼回,撥出了那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號碼,“喂,奶奶??”
《目送》讀后感2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著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次關于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么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里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龍應臺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溫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喧囂吵鬧的課間讀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詳了。下面是相關的讀后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老師的書我是第一次讀,這個第一次為的是更接近別人的心扉在別人的世界了解龍應臺。帶著有目的的心理去讀龍應臺老師的文章,現在想想,又怎能獲得多大的樂趣呢?以往都是草草的開場,又草草的收場,每每看到頭幾篇,便已無多大興致。五一假期無聊至極,拿起了龍應臺老師的《目送》,再次翻看。耐著性子,又看到了龍應臺老師所敘寫的《雨兒》,忍不住感慨萬千,感慨時光的匆匆而逝,使原本熟悉的情感頓時變得陌生,感慨盡管時光的匆匆而逝,也擋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恒的愛。
”我——是你的女兒“。對!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性,因為有了母親的寵愛,母親的養育,才有了我后來的感恩,才有了我后來的永不改變的”你的女兒“。反反復復地嚼著這句話,想把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讀透,卻無法透徹愛的力量;想把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嚼盡,卻無法嚼完這擺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的情感。大概有太多的感想想要脫口而出,反而成了阻礙,阻礙地我不能出口成章。就像龍應臺老師對待她的母親一樣,想用盡自己的感情來跟母親敘述完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有趣事心煩事,卻因此成了阻礙,不得不反復停留于”我——是你的'女兒“。
面對那個離我身邊很近很近的女人,用時間編織的幾縷或幾撮銀絲替代了黑發。面對自己,自以為是的成熟早就已經包囊了原來的稚氣。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我——是你的女兒“,我很想對她說,自豪地對她說,驕傲地對她說。當真!一切都只是想,想了之后或許會有行動,或許會有”但是“。在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面前,我選擇了”但是“,選擇了去解釋,而她繼我的選擇之后,她選擇了微笑,選擇了釋然。當我準備說出這六個字時,好像一塊小石子,從心中拱出的小石子卡在了我發聲的部位,只要我一張口或動嘴,小石子就會如刀割般的疼痛割在我的肉體上。疼痛麻痹了我脫口而出的勇氣,使我膽怯地坐在這溫室里,在筆與紙間來回著。寫完也只敢,將本子甩在她的面前,拍屁股走人,狂奔回房間罷了。
面對母親,我怯懦了。面對”我——是你的女兒“,我怯懦了。而龍應臺老師選擇的是不管母親是否清晰記得自己,依舊用自己熱血的心靈感化母親已逝的歲月。這種熱血,是讓我敬佩。不,不是敬佩。這種熱血,我可以擁有,只是,我害怕擁有。學著,用最真摯的心來學會、汲取。
《目送》讀后感4
目送讀后感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
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后感5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已在我床頭放了幾年,閑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臺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臺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說,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后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于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愿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游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游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桿邊目送著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并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你用目光追隨著我,我拿真心感知著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于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現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著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
《目送》讀后感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是否劇烈的顫動了一下?
《目送》中那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其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7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個性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個性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但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8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漸漸地,漸漸地,我們走過了幼兒園,走過了小學,現在也即將走過初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人,認識一些人,錯過一些人。即使這些人對我們很重要,卻也只能看著他們離開,徒留自己在原地百感交集……
小學時,爸媽出門做生意。在一個霧氣朦朧的早晨,我和爺爺奶奶一起送爸媽去車站。時間還沒到,我們便在候車室坐了一會兒,氣氛很是沉悶。之前在家中,當我得知爸媽要出遠門,就固執地不肯和他們說一句話。
直至臨行前,媽媽蹲下來抱著我說:“女兒,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到后來已經泣不成聲了。我倔強地扭過頭,不去看媽媽那淚眼婆娑的臉。可是眼淚卻不爭氣地流了出來,待風一吹,涼入心底。
爸媽拖著行李箱走了。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忍不住跑上前去抱著媽媽,近乎哀求地嘟囔著:“媽媽,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媽媽輕輕地拭去我的眼淚,紅著眼圈,哽咽地說著:“傻孩子,哭什么。我們又不是回來了。你這樣叫我怎么放心啊?”我吸著鼻子,點點頭,已說不出話。
在司機的催促下,爸媽上了車,在窗邊坐下。我在外使勁搖著手,讓他們放心。
我站在那,看著絕塵而去的車子,自心底泛起一陣酸澀。最終車子消失在遠方的一片云霧中。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沒有,一次都沒有!難道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那些愛我們的人,讓他們在無盡的心酸中度過嗎?
生活是由一次次目送拼湊而成的,唯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成長,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珍惜。
《目送》讀后感9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的讀后感我讀每一本書,并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里,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里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所以書里的“愛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后感10
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腳下的土地沒有變。這是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注定般輪回;似乎某些場景總排山倒海般在記憶深處涌來,只是角色悄然間發生了轉變。
作為母親的龍應臺一次次目送著兒子的背影,一次次的目送他的成長。即使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中,那長長的行列里,她仍就能夠精準地找到他;作為女兒的龍應臺不斷地追憶成長的歲月,再又一次次的目送著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感受著與父親一次又一次的分離,直至與父親在殯儀館里永遠的分離……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你是否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幼兒園時你一步三回頭的目送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然后怯懦地邁進幼兒園的大門。中學時,當你面對青春迷茫無措,不知前進的方向時,父母則在你的身后目送著你成長,你可知這眼中包含多少惆悵和憂愁。他們只能適當地做下疏導,只因他們明白這霧還得你自己去撥。你可懂他們的用心?
那晚,風有些大。我有些無由來的煩悶,剛進初二的我就像一條被放入大海的小船隨波逐流,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像是進入了滿是霧靄的荒原,張開眼睛卻不知自己身處何處——我迷茫了。興許是多了一門課程讓我有些不知所措,眨眼間,物理第一次的測驗成績出來了。坐在座位上,看著這卷子,心里好似壓了一塊石頭,一股酸酸的感覺涌上心頭,在班上成績還算不錯的我受到了第一次打擊。回到家中,我舔舔干燥的嘴唇,面對媽媽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是將試卷遞給她。她輕輕的說:“一次,算不得什么。我相信你知道自己錯在哪,不需要我來說,下次你會證明給我看的,對嗎?”我滿臉驚詫的看著她,僵硬的點點了頭。轉過身去,我分明感受到了她那飽含期待的眼神,是的,她一直以鼓勵信任的眼神目送著我的成長。
我們在目送中一次次成長,又在目送一遍遍溫情。請珍惜每一次目送,不要讓期待落空;不要讓信任消散;不要讓親人為我們傷感失落……
我們從目送中來,也將從目送中去。
目送無言,用心傳送目送最真實的感動。
《目送》讀后感11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從龍應臺的筆觸下,我感受到了細膩和柔情,《目送》并沒有華麗的筆觸和跌宕的情節,但卻直擊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本沒有真情實感的書是空洞的,而《目送》卻是豐富的,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長,親人的牽掛和羈絆……每一種情感都貼合人心且扣人心弦,散文是優美的,也更能使人感受到人的靈魂。
親情,或許這是中國孩子最不缺少的東西,我們從出生開始便接受了父母如水的柔情和愛,也成為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甚至人生的支柱 我們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父母的情緒,他們與我們一同分享人生的快樂承擔痛苦,就是這樣愛我們的父母也終究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放手是父母需要承擔的巨大苦痛,就像書中所說:“我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父母對我們是無私的,相反地,我們卻是自私的。大風大浪里,落葉涼意的秋,轉過頭去,看到了的永遠只有你的父母,溫暖了你的整個世界的也不過是你的父母。“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為你奉獻了一生的也終究該獲得你的回報,浮生若夢,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趁一切都未晚,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愿你如是。
目送著父母的背影漸漸遠去。作者在目送父母遠去時曾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人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面對相應苦難,進入迷茫期,重新尋找生活的支撐。我相信,每一個人每每想到父母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便不禁潸然落淚,因為人的安全感最大的來源便是來自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期望。“媽媽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人的一生總是有一段無可挑剔,無法代替的時光,總有一刻令你感動,令你不禁回想過往,不禁熱淚盈眶,有些事確實是宿命的必然,所以我們要珍惜。
這本書對于我關于親情方面的觸動非常大,對于親情它深刻細膩而又犀利直白。“孤獨是半身浸江,秋水生涼”在冷漠的世界里有持續溫暖你的人是莫大的幸福,為了給予回報,便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目送》的柔情似水,人生的悲欣交集,靈魂的欣然慰藉,皆體現在《目送》你的背影開始,所以值得品味。
《目送》讀后感12
今天,我在家里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目送 讀后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里,讀后感《目送 讀后感》。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里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為,沒有了他們,就等于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讀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里的一段話。或許是已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有了孩子,再讀這段文字已沒了幾年前的漠然,這短短的幾行文字仿佛有了力量,直達自己的內心。年少之時,父母目送著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遠行,成年了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遠行。生命就是這一次次目送中延續。只是這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伴隨著愛與不舍和愁緒。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舍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一邊是父親的遠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經是英姿勃發的父親,走完去往天國的最后一程。一邊是兒子,松開媽媽的手獨立行走,到長大成人,一次次走向遠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
作者柔腸百結,終于慢慢地、慢慢地領悟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于是,作者幽婉慨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就這樣,生與死,別與離,作者用文字透露內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還有微妙與細膩,無奈與難舍。
書中,龍應臺敘述質樸,有款款深情,也有萬丈豪氣,有些冷,也讓你溫暖無比。她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如花枝春滿,讓人悲喜交集。剛柔之間,漫溢出幽微與深邃,憂傷和美麗。
再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們無法盡覽,但對親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與渴望,卻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合上書本,《目送》再難讓人忘懷。
《目送》讀后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著去披荊斬棘去開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于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著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濕漉漉的灰燼,散發著草木香灰的悲涼后調,沉淀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銹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后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里看不到痕跡,可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擇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己當初為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為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因為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己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后來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著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里盛滿溫柔,仿佛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現在,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我們靈魂的空隙時,才不會留下遺憾。
《目送》讀后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臺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打開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著兒女長大,看著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我是個比較自我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是無法領會做父母的心情,我無法體會責任這個詞的含義。直到我自己的兒子出生,看著母親抱著兒子,眼睛里流露出無限的疼愛時,我頓時明白了愛和責任的含義。我有責任去愛,去教育這個剛出生的寶寶,我更有義務去照顧年邁的父母。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和目標。我們愿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里,寧愿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床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有白頭發了,我還驚奇的說,媽你有白發了。媽媽淡然的說,年紀大了肯定有白發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他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啰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板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說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說,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干凈。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么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么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布滿烏黑的發絲,我們應該趁著年輕,趁著歲月靜好,大聲的說出:媽媽,我愛你!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優秀作文03-02
龍應臺《目送》有感04-29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讀后感07-02
《目送》讀后感05-11
目送讀后感07-26
《目送》讀后感06-26
《目送》讀后感(經典)08-24
目送讀后感08-13
《目送》讀后感(精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