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旗下講話-我們為什么學習文史哲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想與大家分享我曾跟我的學生們分享過的、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關于人文素養的一次演講。什么是人文?龍應臺認為,用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來分,人文就是指“文”“史”“哲”三個大方向。而我今天之所以要與大家分享她的這一次演講,是因為,作為高中學生,我們都要面臨文史哲這三個方向內容的學習,但對于學習它們的意義,卻很少有人做深入的考慮。但,弄清楚為什么要學習一樣東西,無論對于學習行為本身,還是對于學習主體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一次演講,就是為了與大家共同思考學習文史哲的目的與意義。
文學,是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龍應臺所說的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為什么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么關系?龍應臺的答案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她舉了魯迅小說《祝福》的例子。她說,假如我們是生活魯鎮的人,那么我們看見的,理解的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但是通過魯迅的眼光,我們和村里人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你不僅看見貧窮粗鄙,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倒映著湖岸上的一排白楊樹,岸上的白楊樹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你不能因為你摸不到倒影,就認為它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水里頭這被我們忽略的隨時千變萬化倒影,正像我們心靈的直接觀照。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地存在,就是湖水里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是在迷宮中望見的星空
哲學是什么?我們為什么需要哲學?
龍應臺說,有一次,她帶著兩個孩子在巴黎迪士尼樂園里走迷宮,兩個孩子似乎有一種奇怪的動物本能,不知怎么的就出去了,龍應臺卻在里頭轉來轉去,就是轉不出去。
于是,她說,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就像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而哲學就是,當你在人生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時,抬頭看到的滿天星斗;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歷史里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里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里白楊樹倒影,那么哲學,使我們能借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史學,是沙漠玫瑰的開放
關于歷史,龍應臺說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給她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真正枯萎的干草,很難看。但說明書上說,這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針葉型地衣,有點像松枝的形狀。把它整個泡在水里,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一年兩年,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龍應臺把它養了八天,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樣了。看它從完全枯干的狀態,慢慢地從中心往外頭,一點一點地舒展,一點一點地變綠,逐漸展現出玫瑰形的圖案。第八天,當她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鄰居也在,他就跟著一起到廚房里去看。這一天,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龍應臺和孩子們瘋狂大叫出聲,因為他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然而,一旁的鄰居卻很奇怪的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干嘛呀?
龍應臺愣住了,隨即領悟到,在鄰居的眼中,它不是玫瑰,而是地衣,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是孤立的,而龍應臺所看到的,卻是八天的歷史,是現象和現象背后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所以,丑陋的地衣才是驚天動地的美,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她說:“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里。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對于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
龍應臺說對于歷史,她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后,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丑,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后,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過來的,才不再作直接的批評,而希望知道某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里頭,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不知道這個座標之前,不敢對這個事情做出批判。
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于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艾略特在一篇文學評論里,談到每一個個人創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譜系里去評斷才有意義。這坐標,這譜系,就是歷史。學習歷史,就是為了尋找這個坐標,這個譜系,然后才可能對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與評價,從而影響對當下的思考,與對未來的判斷。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于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么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然而,只是學習文史哲的知識,還遠遠不夠,因為光有知識不能涵養出人文素養。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后,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后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作為一名教師,我期待著我們的同學能夠在學習中慢慢涵養出一定的人文素養,比之你學會多少文科理科的知識、定理,它們將會更久、更深入地影響你的思想與人生。且讓我與大家共勉。
【國旗下講話-我們為什么學習文史哲】相關文章:
國旗下講話:我們為什么要讀大學10-06
國旗下講話愛學習08-04
學會學習國旗下講話08-04
國旗下講話:快樂學習04-07
國旗下講話:紀律學習09-30
國旗下講話:努力的我們最美麗11-30
藝術帶給我們的美好的國旗下講話06-27
我們的科技節真棒國旗下講話06-22
國旗下講話之我們的端午節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