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經典15篇
春節的習俗1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準備過年,歷來越南春節不可少的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
越南人過春節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餅。越南的年粽做法跟中國的粽子一樣,不過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間包上200克豬肉和150克綠豆沙,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征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中間包裹的豬肉與綠豆沙則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盛。
越南是中南半島上漢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其文化習俗基本與中國相鄰的廣西、云南類似。作為節日,越南也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仍然是春節。迄今越南仍是一個農民占大多數的國家。按照傳統的說法,春節的本意在于讓百姓在一年的辛勤勞作之后,能有一段閑暇和寬松的時間同親朋好友歡聚,享受一下豐收的喜悅,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越南春節的習俗一、同春市場與花市
春節前夕,河內規模最大的“同春市場”很多攤位出售對聯、炮竹、酒類、蜜餞、糖果。
另有幾條街專門出售桃花和金橘,稱為“花市”。
越南春節的習俗二、除夕夜采綠
除夕夜,越南有一個傳統習俗,叫作“采綠”,就是要把折下的樹枝帶回家。由于“采綠”同“采祿”諧音,因此“采綠”便象征在新的一年官運亨通、萬事如意。
越南春節的習俗三、初一祭祖拜年
初一,家家戶戶要拜祭祖先,同時也拜土地、灶君、百藝師祖。小孩向家中老人拜年,要拜兩拜,大人要給壓歲錢。還有唱歌跳舞、表演戲劇、舞龍舞獅等活動。
越南春節的習俗四、人人都有紅包拿
在越南,孩子們和大人都會在春節期間收到紅包,對孩子來說是壓歲錢,對大人來說則是新年的祝福和來自兒女們的感恩。
春節的習俗2
一年當中我最高興的就是過年,一到過年既可以放寒假而且可以收壓歲錢。
今年我的壓歲錢就非常多,一共2800元。令我高興的是我爸居然沒有把錢存進銀行,我終于可以花錢了!為了補回多年沒有這么痛快的花錢,我一定要好好花。我還編了一首歌:今年壓歲錢,真啊真啊多,我要怎么花,聽我說一說:
我要買一大些玩具和食物,再往我的號上充100元錢。我還想做一些有益的事,就是給我哥點錢,你知道我為什么要給我哥錢嗎?不知道了吧!我給大家三個選項:A我哥很窮B我哥很胖C我哥符合前兩條。如果選C的人,那就答對了。我要給我四哥買一個藍球,因為我四哥很胖,12歲130斤。打籃球可以幫助他減肥。我還要給我三哥五百元錢。你知道為什么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三哥的`父親在一次運輸途中不幸身亡,全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我默哀了一分鐘。因為姨夫沒有寫一個合同,所以大部分錢都歸了另一個遇難者的家屬了。如果不是為了出去掙錢,肯定不會出車禍,所以我要給他一些資助。我既高興又傷心,高興是因為我有很多錢可以幫助哥哥;傷心是因為我哥哥傷心,所以我也傷心。
剩下的1000元,我要全部花掉,一分不剩,萬一爸爸不給我了呢?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花的呢?
春節的習俗3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于過春節了。 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準備了。臘月里人們要掛長長的香腸,鮮鮮的臘肉,真誘人呀!
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們都要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那超市里別提有多熱鬧啦!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彩,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吃起那香噴噴的年菜,我們就喝飲料,長輩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說:“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敬酒!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著新年的來到!
正月初一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我們也叫元宵節,那天有會舞獅子、鬧元宵、看花燈,真是熱鬧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春節,我也漸漸長大了……
春節的習俗4
“爆竹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的氣氛就是如此,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惠來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此時家家都忙著大掃除,打掃去這一年的灰塵,寓意著“辭舊迎新”大掃除完后,家家戶戶都去置購年貨,預備過年的東西。在除夕前,在外的游子都準備回家,馬路上也因此車水馬龍,街道人山人海。大街小巷都是洋溢著熱鬧的氣氛。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趕忙做起了年菜,貼上了紅紅的對聯,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處處是一片萬象更新的情景。年菜做好后,家家都去自家的祖祠祭拜祖先,而小孩子們則與同伴在空曠的地方放鞭炮,噼里啪啦,與這濃厚的過節氣氛融在一起,到處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情景。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飯,聽著窗外噼啪作響的鞭炮,看著窗外絢麗多彩的煙花,歡聲笑語,在屋子傳開,呈現出一幅團圓溫馨的情景。吃完年夜飯。打開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正月初一,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可以收到父母給予的壓歲錢。而在這一天,人們也要走街串巷,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也得給親戚家朋友家小孩紅包。這一天,大街上人來人往,各家商店都掛上了象征性的“紅色”,到處是一片喜慶的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節,店鋪都掛出各式各樣的燈籠,在各各的彩旗的點綴下,更加絢麗多彩,人們在這一天都是要吃元宵,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晚上的時候,大家走出家門,走到那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可以去店鋪里猜燈謎,各種各樣的燈謎讓人冥思苦想,在得出結果的一剎那的樂趣,也使人頗有成就感。
元宵過后,春節就算真正結束了,大家也投入到新的工作,新的生活。
春節的習俗5
鞭炮聲聲,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過大年了。
我們買了新春聯與煙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將舊春聯撕了下來,又把新春聯貼了上去,我剛準備貼上新春聯,就被母親阻止了,她說:“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擺正了一點往上貼,母親急著喊著:“不對不對,不是這樣的”。說完,她就倒著春聯往上一貼,我哈哈大笑:“母親,你犯胡涂了。春聯貼反了”。母親嚴肅地說:“不要亂說話,福倒著貼,代表福到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就這樣,除舊迎新的.任務搞定了。
我與哥哥各拿著一根煙花爆竹點了打火機,突然“嘶”的一聲,煙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著,煙花爆竹出現了噼嚦,每過20秒,煙花上的顏色就會變煥,當最后一個顏色出現時,我不禁感嘆:“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鞭炮就往家外走,顯然,他是要去放鞭炮了,到了指定燃放點,爸爸用打火機在點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遠遠的,鞭炮“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這個新年真美好啊!
春節的習俗6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的習俗7
本日是大年三十,我們全家到爺爺奶奶家吃年夜飯。實在,我的心思不在豐盛的晚餐上,而是滿腦子想著趕快吃完飯好去放鞭炮。吃飯前,我和爸爸趕著去買好了鞭炮,有“連珠炮”“火流星”“七色神鞭”和“五彩火花”。我還很細心地提醒爸爸買好了打火機。
年夜飯終于吃完了,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到來了。奶奶怕我被鞭炮傷害,幫我全副武裝,穿上大棉襖,帶上平光境。我迫不及待地奔到陽臺上,只見陽臺下面的鼓樓廣場火樹銀花,深色的夜空已經被遠近的各色煙花照亮了。我拿出一枝“五彩火花”,預備點火。這可是我第一次放鞭炮呀!
我一手舉著一根“五彩火花”,一手按下打火機。只聽處飛濺,映亮了整個陽臺。隨后,我膽子大起來了,又拿了一個威力最大的“連珠炮”,這家伙足有一米長呢。點燃引信后,我屏住呼吸,身后的大人們也安靜地等待著。突然,一股震驚從“連珠炮”管里傳到我的手心,接著,一個耀眼的'火球飛向無盡的夜空,如流星一般劃出了一道柔美的弧線——先是橙黃,然后是朱紅,再是淺綠,最后慢慢消失得無影無蹤。第二顆,第三顆,第四顆……我在心里默默地數著,腦海里想像著自己駕駛一架戰機,沖向日空……
放鞭炮真過癮,這真是一個難忘的大年節!
春節的習俗8
題目: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
系部名稱:旅游管理學院 專業:酒店管理
實踐單位: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
實踐時間: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共20天
實踐目的: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于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期間在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如下分配。任鴻鵬同學在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安排他與隋拓同學一起在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傳統節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何勇興與劉嘉兩位同學則負責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的文娛及傳統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取先農村后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里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弊执碇靶腋!薄ⅰ案狻、“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都將“!弊值惯^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弊!案!弊忠郧岸酁槭謱憽,F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春節的習俗9
春節習俗一覽
春節,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后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南昌人當然也包括江西人的家庭,過年時間并不都是大年三十,而且吃團員飯也并不都是晚上。南昌縣廣福鄉的個別村子,有在農歷26過大年的習俗,甚至實在早上吃團圓飯,有的是早上7點的有的是早上9點,撫州唱凱有不少村莊是農歷29過大年,總體說來,江西農歷29過大年的家庭還真不到,如果你呆在南昌,你會發現24小年開始,鞭炮聲就天天此起彼伏了。都市的家庭不少還保留著老家的習俗,也就是上面說的過年的時間。具體原因,全省人民基本都認可的是由于秦代建長城,抓勞力去北方參與建設,當到了年邊上,就分批回家過年,當家里的男丁一回到故鄉的時辰就是這家人過年的時候到了,就這樣傳下來。據我了解好像外省少有這種情況。按照全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域來統計,江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少的省份,漢族率有99.9%,江西也是保留漢族民俗比較完整的省份,像漢族的儺舞,在江西最多最完整,怪不得有本書叫《中國最后的漢族》寫的就是江西南豐。
南昌人過年吃什么?
牛肉炒粉:牛有力量、米粉長得想壽星的胡須,所以預示著來年身體健康、長壽美滿、
和菜:和和氣氣一家團員。
另外還有:糊羹、雜素、雞鴨魚肉等等,不得不提到魚,南昌人大年三十會擺上整魚,但不會吃,據說是魚聽人說話把人們的愿望帶給龍王爺。大年初一吃素或者吃剩菜,這都是南昌人過年的習俗。
開財門、關財門、財神爺
吃過團圓飯,就開始娛樂,但不能過12點,到了12點就得把大門關了,并放一掛鞭炮,這叫關財門,然后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開大門放鞭炮,這叫開財門。夜間如發現有老鼠,千萬不能打,那是財神爺。
板凳龍
南昌的農村地區都有在元宵節那天玩板凳龍的風俗,板凳漢著燈籠,家有幾個男丁就放幾個燈籠,然后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開始走街了,可見這龍有多長了。我的祖籍在南昌縣向塘鎮的若渚村,我公公告訴我民國的時候還有玩板凳龍,我家男丁多,板凳所以也多,燈籠上都寫著:“太原王”的字號,說明我們來北方,我認為這是所謂的“客家先民”,我喜歡談客家,因為我認為客家不過是贛的分支,不管是叢流源還是方言都是血濃于水的。我公公告訴我,小時候玩板凳龍是他最開心的時候,晚上這條巨龍走過河邊,那小河水倒映著板凳龍,很快樂。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幼輩依次給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鄰居賀年。初二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兒回娘家要給鄰居分糖餅,體現鄰里關系融洽。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紅棗、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之后就開始拜年的活動,晚輩向長輩或親友間互相拜年恭賀。年初一也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不要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的。
南昌有句俗話:(南昌話)初一的崽,初二個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專為亡親祭拜的。。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地道的南昌方言把過年招待客人的點心和糖果叫做“換財”。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掛一個小紅布袋,去族人家拜年并索要“換財”,直到把小布袋裝滿才回家。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圖形式,不重內容。(有貪吃好玩者,把里面的糕點吃掉,換上石塊或沙粒)。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視上七,這天要好好地吃一頓,還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七菜羹只在南方流行,各地七菜配料不同,僅南昌就有甜咸兩種做法,咸的配菜是白蘿卜、芥藍、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和芹菜,煮成濃濃的羹,而甜的則是大菜、香菜、菜心、芹菜和芥藍等食用的蔬菜用油爆炒,然后加入醬青和糖調味。
這幾種菜都有特殊的含義,芹菜代表勤勞、大蒜代表會算錢、春菜代表生機、大芥菜代表新春發大財。而七菜羹是不允許倒掉的,否則就會倒掉福氣。
另外,七菜羹還對身體有益。過年大家都大魚大肉,而七菜羹能夠緩解油膩。
元宵節:(南昌話)“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元宵,年事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南昌話)“三上晚上的火、元宵的燈”,元宵觀花燈、耍花燈、猜燈謎,異常熱鬧。
“過年”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共同的盛大節日?墒墙┠,大家談起過年都會覺得“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而年味的淡化,除了生活方式的驟變,使得數千年里超穩定的生活中形成的'嚴謹的年文化松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年文化的無知,把傳統習俗視為陳規陋習,認為可有可無。其實,民俗中每一事項,莫不有著精神內涵,有魂。比如年夜飯的魂是團圓,放鞭炮的魂是驅邪,拜年的魂是和諧,貼春聯“!弊謷斓蹂X的魂是祈福等等。明天就是除夕了。本版特別選擇我省4個地區,曬一曬當地特有的過年民俗,讓大家一起回味有著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年是怎么過的——
2015年的春節就要來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集市上橫掛叫賣著的春聯、“!弊郑屇喜橇魈势鹆四甑奈兜。但在信息化、市場化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似乎一不小心,便離傳統的、散發濃濃年味的“南昌年”愈走愈遠。到底什么菜是最正宗的南昌年呢。
“一進臘月就是年”
“一進臘月就是年!迸f時的南昌,臘八是個傳統的黃道吉日。俗話說:“臘八日子不用揀,大吉大利福壽錦。”因此,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臘八粥”,還常舉行定親、娶媳、嫁女之類的“臘八婚”。據傳,“臘八粥”的由來,緣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小時在田間放牛,饑餓難耐,便挖鼠洞,想抓只老鼠充饑。沒曾想,挖到深處,不見老鼠,但見大米、玉米、豆子等物,于是和在一起熬粥,吃得津津有味。后來,小朱成了朱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常令御廚將五谷雜糧放在一起熬粥,并賜名“臘八粥”。
臘月二十四日,便到了“小年”。這一天,舊時的南昌人要把食糖涂在灶門上,叫做“膠灶神牙”。而老板若要辭退雇工,這一天還得請被辭退的雇工“坐上席”吃飯。從這天起,南昌人開始正式為新年張羅,各行各業開始格外繁忙,大小市場異;钴S,在外地工作的人紛紛趕回家中團聚。而在小年和除夕之間,幾乎每天都有過年的氣氛,正所謂:“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
接下來幾天,人們要用蓮藕扎龍,用松枝、白果、金箔紙、銀箔紙以及大紅紙剪成的元寶和銅錢扎成搖錢樹,安放在供桌上,祭拜財神。還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豬頭、雞、魚、肉、年糕等祭品,祭拜祖宗。此外,大家相遇,不但口頭要說吉利話,還要在堂屋貼上用紅紙裁剪成的三四寸寬、一兩尺長的小紙條,寫上“童言婦語,百無禁忌”、“東成西就,南通北達”之類吉慶語,以圖吉利。
“青青吉吉”與“年年有余”
熱熱鬧鬧地準備了近一周,終于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這天,南昌人的過年熱情積累到了一個頂峰。
說到除夕,不得不講講團年飯。團年飯是南昌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飯,一般都有十幾道菜,比較講究的應該有十八道菜,各菜自有深義。如炒青菜象征“青青吉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紅燒全魚表示“年年有余”,炒米粉象征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另有一道南昌獨有的特色菜——“和菜”,它是由肉絲、筍絲、芹菜、豆條、大蒜、胡蘿卜絲、黃花、墨魚絲等菜和在一起炒成,象征著“和氣生財”。
酒足飯飽后,全家團坐于炭火前,守歲至深夜?蓜e小看了炭火,俗語說得好:“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燈。”此風俗起于古時燒火驅趕那個叫“年”的怪獸的做法,后來則更多寄寓來年生活越過越好的期望。而除夕之夜,長輩還須給晚輩“壓歲錢”,以“壓邪守歲”,防止鬼怪作祟。南昌人給的壓歲錢常為雙數,寓意如:二為好事成雙,四為四季發財,六為六六大順,十為十全十美,十二為一百二十歲。
守歲至深夜須放鞭炮關上大門——即所謂“關財門”,意在關住自家的財氣,送走舊的一年,之后全家休息。初一子時又起床開門放鞭炮,意為“開財門”——迎接新的一年,開啟自家財運。這一關一開,便將滾滾財運隨新年送入了家中,為招財進寶討了個吉祥。
“換茶”、“送窮”以及鬧花燈
初一起來之后,幼輩依次向長輩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拜年。早飯后,人們三五成群結隊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發財”等吉利話。拜年的時間也各有講究,“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而正月期間,親戚之間無論親疏遠近,也多會走動拜訪,否則“新春不拜年,素日無來往”。
初二去親戚家拜年時,講究個“換茶”。即去親戚家拜年時,要帶上糕點、果品等作為禮物。主人在送行時也要以糕點、果品等回贈。這一來一回,就象征著大家把財富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分享,所以“換茶”的寓意是“換財”,即大家都發財的意思。
最后的熱鬧當屬元宵節鬧花燈了。舊時的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各種舞龍隊會舞上大街,從洗馬池、中正街、府學前、瓦子角、萬壽宮直到西大街一帶,鼓樂喧天,人山人海。入夜后,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起了彩燈,整個南昌城里徹夜煙花、鞭炮聲不斷。當天,南昌人還喜歡用糯米粉作皮,花生仁、黑芝麻、白糖、冬瓜糖作餡,做成潔白渾圓、皮嫩味美的元宵果,當晚,全家人圍坐一起吃元宵,象征著合家團圓、幸福。
而“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正月十五,為期一個多月的年事活動才宣告結束。
春節的習俗10
曬醬油肉與鰻鲞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與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愿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鲞”,鰻鲞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里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干干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后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與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與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此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與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與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與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與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春節的習俗11
說到我家鄉春節習俗,那可真多!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弊。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衣服,扮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就是除夕。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野獸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么樣,看我們這兒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春節的習俗12
春節是春天第一個節日,習俗也很多,比如:寫福字、畫兔爺、投劍、刻板年畫、頂羽毛、篝火晚會、放鞭炮……媽媽為了讓我了解春節習俗,帶我去了一家酒店,酒店里有廟會,這里的廟會讓我了解更多的春節習俗。
廟會在大堂舉行,我和爸爸來到第一桌,一位阿姨給我了一個卡片說道:“上面有8個項目,每個項目蓋一個章,集滿8個章就可以抽一次獎!
首先我去寫福字,阿姨給了我一張紅色正方形的紙,拿到紙后我又高興又害怕,高興是因為我學過書法,害怕是因為我怕我寫不好。但是最后還是寫好了。寫福字就是讓家里平平安安,幸福美滿。
然后去了刻板年畫,有好多小朋友都在玩大老虎,我也玩的是大老虎。這個就是在一個帶有圖案的木板上涂上紅色顏料,用紙蓋上,拿蘑菇狀的木頭把圖案刻出來,把紙翻過來,就是刻板年畫。
又去了北京小吃,北京小吃就是猜北京著名的小吃。這是其它小朋友和我一起猜的,我猜對了:撒子、麻花、麻團、驢打滾和窩窩頭。
接著去了頂羽毛,我認為頂羽毛就是把羽毛立在手里3秒鐘,阿姨卻說要立在手里10秒鐘,我玩了好幾次才堅持住呢!頂羽毛太難了!
我還去了投劍,這個要把劍投在一個青銅做的花瓶里,這花瓶高約30厘米,長約8厘米。一開始我投不進去。爸爸給做了示范我才知道我哪里錯了,然后我又試了試果然投進去了。
又去了貼鼻子,貼鼻子就是把一個圓片片貼到小狗的鼻子上,還要閉著眼睛。這個項目太簡單了我一下就貼上了!
最后我去畫兔爺,有好多好多人都在畫兔爺,樣子也不一樣,有的花花綠綠,有的整整齊齊。我畫的兔爺是由紅、黃、藍、綠、白和黑組成的。雖然我的兔爺不好看,但我還是很喜歡。
我和爸爸去了一個小棚子里做花燈,我的花燈是由13根棍子,4張帶圖案的紙、一個鐵條、一個燈泡、8個三角套、一條線和一條掛鏈組成。我的花燈是四四方方的很好看。
晚上,大家圍著火跳起舞來。要放鞭炮了,幾位大漢拿走火把向掛滿鞭炮的`架子扔去,霎時,架子上好像出現了許多金光閃閃的鳳凰,美麗極了。這真是一場壯觀的景象呀!
這些習俗代表以前人們過春節要干什么,也代表人們把春節重要的習俗留傳下來,所以我們也要把這些習俗留傳下去。
春節的習俗13
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夸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春節的習俗1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個人的家鄉春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而每一種習俗都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快樂。每當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拜年聲響起時,我都會十分開心,因為我家鄉的習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
大年初一的晚上,每一個孩子都穿著新衣,拿著一大袋五彩繽紛的鞭炮走出家門來,好像是約定俗成的一般,將鞭炮放在家中的空地前,點燃了鞭炮:“嗞-嗞-咻!”鞭炮如同一根穿云箭一般直沖云霄,隨后便如一朵美麗的花兒在天空中綻放開來。只要有一人拿出了與眾不同的煙花,所有孩子的目光都會被你所吸引,所有孩子都會走過來,與那個人共同燃放。煙花釋放的火光點亮了夜的星空,五彩繽紛的火焰與云朵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片五彩云綿。美麗的場景結束后,仍然令人回味無窮,只能依依不舍地回家去。
我們家鄉的.另一重要習俗則是拜年。一家人一大早便收拾好行裝,前往親朋好友家拜年。給主人們拜年后,主人們笑臉相迎,給客人們準備一大桌子好菜,主客之間禮尚往來,互送禮物。而這時正是小朋友們最開心的時候了,小朋友見長輩立即跪叩拜年,主人們哈哈大笑,賞給小朋友們一個大大的紅包,小朋友們心滿意足地笑了。隨后,主客們在飯桌上其樂融融地聊著天,吃著美食,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贝汗澋臒狒[令我難以忘記,也讓我心滿意足。
春節的習俗15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奉,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但愿。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發源于“門神”。跟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收留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碩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知足人們喜慶祈年的夸姣愿望。我國泛起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姑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珍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收留》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麗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春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07-27
春節的習俗03-18
春節的習俗02-12
春節的習俗是07-02
春節的習俗09-30
河北的春節習俗06-27
山西的春節習俗06-27
甘肅春節習俗06-30
春節習俗日記06-30
春節的習俗日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