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關于生物的調查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生物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興起,世界工業的到了較快的發展,世界經濟也在穩步提高。但高興之余,也不免有所擔憂。由于工業革命剛開始時,人們盲目地發展工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致使各種前所未有的新病癥陸陸續續的出現,許多以前就有的病癥的發病率與流行區域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擴大,帶給人們極大的痛苦,給人們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帶來不便。通過調查,我了解了以下病癥的起因、癥狀及類型: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指一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現知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型五種,可能還有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傳染病,每年受肝炎折磨的病人數以億計,其中200多萬人發生死亡。所有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影響面最大,乙肝病毒的感染威力是艾滋病病毒的100倍。全球現有3億人攜帶乙肝病毒,我國就占了1.5億。據有關資料,我國現有4000萬慢性肝炎病人(主要由乙型病毒引起,丙肝病毒也可引起),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發生,人群中HB-sAg(乙型表面抗原)攜帶率至少占10%,丙型肝炎感染率為3%左右;?型肝炎平均感染率約1.5%。丁型肝炎病毒為一種有缺陷的病毒,不能單獨感染人體,常乙型肝炎病毒重疊感染或混合感染,促使病情加重或慢性化,在吸毒者和邊疆地區發生率較高。
病毒性肝炎在臨床上可分為五個類型:
(1)急性肝炎:又可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肝炎兩種,以膽紅素升高與否來區分。
(2)慢性肝炎:又分為慢性遷延性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兩種。慢懷活動性肝炎中由乙肝病毒引起者,20%-70%可演變為肝硬化,其演變為肝癌的機會比健康人高200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得20%演變為肝癌。
(3)重癥肝炎:又分為急性重癥肝炎(暴發性肝炎),亞急性重癥肝炎(亞急性肝壞死)和慢性重癥肝炎三種,病死率高達70%左右。
(4)瘀膽型肝炎:患者黃疸可持續6周以上不退,但癥狀較輕。
(5)肝硬化:又分活動性硬化和靜止性肝硬化。病情較重,需醫生經常觀察治療。
甲形肝炎與乙形肝炎的主要區別:
相同點:病原體都是病毒
不同點:
1、甲肝由一種或數種病毒引起
乙肝可能由一種病毒引起
2、甲肝以口傳播為主,血液傳播少見
乙肝以血液傳播為主,可通過密切接觸而經口傳播
3、甲肝的易患人群為3---7歲的兒童,多發季節為秋末冬初
乙肝的易患人群為20---49歲的青壯年,無明顯的季節性
4、甲肝的潛伏期較短,一般15---50天,發病急
乙肝的潛伏期較長,一般60---160天,發病隱襲,無高熱
5、甲肝一般不轉化為其他肝病
乙肝易轉化為慢性肝病,長期帶毒者或肝硬化
2、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2019年醫書上就有此病的記載。20世紀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發病,罕見流行;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紀50年代末出現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漸得到控制。在我國,呈散在發病,有時有暴發或小流行。60年代我國制定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后,在兒童中普遍推廣使用,脊髓灰質炎發病率逐年下降。目前,我國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為消滅第二個傳染病-脊髓灰質炎而努力。
脊髓灰質炎好發于6個月齡至5歲的小兒,多發生于夏秋季。從感染到癥狀出現,要經過3~35天,一般為7~14天。癥狀輕重不一,多數無癥狀,或僅有1~2天發熱、頭痛、咽痛、嘔吐和腹瀉等,而不發生癱瘓。一部分病人退熱后1~6天,再次發熱、多汗、全身不適、嘔吐和周身肌肉疼痛。有的還有皮膚感覺過敏。嬰幼兒表現平臥時不愿抬頭,不愿讓人抱,或坐不穩。神志大多清醒,發熱持續4~5天后逐漸下降。在發熱3~4天,病人手足肌肉張力減退,動彈不得,稱弛緩性癱瘓。下肢軟癱較多見,可為單側或雙側,不對稱。嚴重時,上肢和肋間肌、膈肌也可出現癱瘓,引起呼吸困難。也可侵犯腦神經,發生嘴歪、嗆咳、吞咽困難、食物從鼻孔嗆出來、聲音低啞等嚴重病情,必須及時搶救治療。癱瘓肢體大多經1~5個月后恢復活動,1~2年內還可不斷恢復。癱瘓嚴重又未及時治療,常可引起肢體萎縮畸形等后遺癥。
【生物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生物調查報告08-16
生物的調查報告10-31
生物的調查報告04-26
生物調查報告06-11
生物調查報告最新09-16
生物調查調查報告09-28
[通用]生物調查報告10-31
(合集)生物調查報告10-31
關于生物的調查報告10-27
關于生物調查報告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