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甲骨文作為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是中國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越中學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借助計算機技術重新解釋象形文字。毫無疑問,他將這種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保持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離不開科技的推動。科技可以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已成為一個通過互聯網表達包。陳教授設計了具有幾何美學效果的甲骨文字體。二十國集團峰會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示了中國畫。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跟上時代的潮流和時尚的步伐。
我們不僅要用科技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種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傳承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甲骨文知識在公眾生活中以網絡流行語進行宣傳。南岳中學高三在廣告牌上用標語宣傳甲骨文文化,讓學生了解甲骨文的構成,讓公眾了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無數新的傳播方式將幫助中國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視野,跟上時代潮流,進一步走向時尚。
雖然弘揚中華文化順應時代潮流需要科學創新和傳播,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人們的傳承和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我們如何創新和傳播?受“文理”學術運動的啟發,陳郊具有承繼象形文字的意識。有多少志愿者為了不讓民俗文化消失而主動學習和繼承。甲骨文也登上了世界內存排行榜。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和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只有繼承、創新、傳播傳統文化,才能傳承下去。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接受所有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保持其精華,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實事求是地繼承、創新、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為時尚的象征,我們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創新和傳播。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剪紙,是我國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一把剪刀和幾張紙,能做什么呢?經過靈巧的雙手,它卻可以變成形象生動、風格迥異的精美圖案噢!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剪紙團花、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紙十二生消印成的郵票,爸爸小心地珍藏著。看著剪紙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樣,有膽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兇猛的老虎,可愛的小白兔,威武的龍,長長的小蛇,雄偉的白馬,潔白的羊……。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剪紙,你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終于盼到了春節的.這一天。我們有得玩啰!新年又到了,往事如風,把我以前的記憶全部都帶走了,這一年又開始了我的新生活。“新年到,新年到,我們大家放鞭炮……”這是我們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節啊!家家戶戶都是紅通通的一片,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吃完年夜飯,我拉著妹妹的手,一口氣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發出贊嘆。街上氣勢非凡,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我們到街上東游西逛。啥?耍獅燈的來了!你看,獅頭左擺右扭,看上去非常兇,可當它鉆來鉆去的時候,我又有點擔心,萬一摔下來了怎么辦啊!后來又想了想,那么聰明的獅子怎么會呢!
于是我又繼續靜下心來看燈。人太多了,只好跳起來看。“姐姐,姐姐!花燈又來了啰!看花燈喲!我們去那邊看吧!”妹妹大喊了起來。“花燈?花燈!我終于看到你了。”原以為現在的燈越來越少了,今年也許看不到花燈了。這太讓我喜出望外了!我高興地回應:“Let’s go!”妹妹聽我說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被我順手一拉,看花燈去了。五顏六色的花燈,真是太美了。那花燈在男男女女的手中變化著花樣,一下子就排出四個大字:“新春快樂,”一下子又是“拜新年。”
我也記不清還排了多少個字,反正只記得當時鑼鼓喧天,悠揚的鎖吶笛子聲送入耳膜。更別提還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轉歌喉了,“正月里來,是新年啰……”那聲音悅耳動聽,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們眼花繚亂。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勝似夢境之迷離,下面還有許多節目,那個大花臉丑角不時惹得人們開懷大笑。真是處處歡聲笑語。夜深了,街上的人漸漸少了,盡管如此,我還是舍不得離開,妹妹拉著我,這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父母早就睡下了,他們被春節的喜氣帶入了甜美的夢鄉…… 我跟妹妹在床上說著今天的看燈的趣事,迷迷糊糊才進入了夢境。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提到春節,人們首先想到的念頭肯定是: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吧。沒錯,的確是這樣,春節已經成為了中國不可缺少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而我今天要寫的則是開化的春節。
在開化的春節里,與很多豐富多彩的習俗,因為開化依山傍水,因此他的一些習俗跟大自然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例如從年夜飯就能看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來。早在年夜飯幾個月前,走進開化的鄉下,就可以看到家家戶戶的家前都掛了很多雞肉、牛肉、魚肉,盡管只是看著,但也可以讓人食欲大開,垂涎三尺了。還有些大戶人家門口會掛上自己的做的臘腸,我非常地喜愛臘腸,每次春節都迫不及待地想吃到,其他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都呆呆地站在門口,望著掛在棍子上的臘腸,卻也只能望著,不能吃,讓人心癢癢卻無動于衷。
開化人愛吃辣味,食物中辣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辣椒醬也成為了開化人獨特的一門手藝。我的奶奶自然也不例外,以前每逢過年前的一兩個月,估摸著在臘月初幾,奶奶肯定就要將自家種的辣椒拿出來,準備好水、生姜和大蒜,將辣椒放在水中泡著,生姜和大蒜切碎,也放進水里,一起準備齊全后,把這些東西都倒進壇子里,密封起來,泡幾個月后就可以食用了。每次奶奶制作的時候,老家的廚房里滿是辛辣味,嗆得我連咳嗽。我雖說是名義上的開化人,但骨子卻一點也不像開化人,我不愛吃辣,幾乎是一點也碰不得,每次不小心吃到辣椒,便會“兩眼冒金星”,上嘔下瀉,要喝好幾杯水才能緩過來,家里人連連笑話我不像開化人。
在開化鄉下每天的忙碌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而肉曬了幾個月,就有了些肉干的姿態,陽光的烘烤讓肉變得更加美味,更有嚼勁,同時也能得保存更久。在年夜飯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同時也開始做最后的準備了,將在臘月就準備好配菜,調料一起擺在盤子里,將肉取下,切好擺放整齊,活魚提前買好,養在水中,豆腐之類的和辣椒放在一起,看到這恐怖的紅色,我不禁倒吸一口氣。我們家做飯的是一口大鍋,直約五尺,大如風扇,可說其可收納天地之美味,毫不夸張,大鍋下有一個老灶臺,用來點火,我以前會給爺爺打個下手,幫爺爺扇扇火,吹吹煙,長大后,這些自然成為一些兒時的記憶,不禁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份美好的記憶,在我心里永遠保存著,這稠稠的鄉愁,在我的腦海中永遠編織著。
時間飛逝,幾天過得很快,轉眼到了除夕夜的那天,這天清晨,家家起了個大早,各自開始忙活,將活魚破腹,和生姜擺放在一起,配上辣椒和蔥,遮住了魚的腥味,盡管沒有燒熟,可依然能感到陣陣香味;準備好蘿卜、青菜、玉米、枸杞,放進鍋里熬,幾個鐘頭過后,便是一碗營養與觀賞價值并存的香濃蘿卜湯,在異鄉的.親人們嘗到一口這湯,或許想起家鄉,想起回到家鄉來過年吧。大部分菜肴在幾天前就已經準備好了,今天只是做一個補充,當全部好后,已經快晚上了,家家的煙囪上升起了縷縷炊煙,香味彌漫在空氣之中,各位親人互相來登門拜訪,到那家嘗一口菜,到那家喝一口湯,其樂融融的一番景象。當天徹底黑了,菜都已近準備齊當,家家都坐下來,一起舉杯同歡,小輩向長輩送祝福,長輩向小輩送紅包,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每個人的心上都是甜蜜的。互相祝福后,開始動筷子了,雖然從來教導過,但這仿佛已成為中國的傳統,小輩都讓著長輩,讓長輩先動筷,長輩一邊樂呵著,一邊往小輩的碗里夾肉,在這時,轟隆轟隆的聲音在天空中響起,黑夜中開出了一片片,五彩繽紛,奪人眼球的“鮮花”,就在這樣一幅美麗的圖畫中,新的一年,到來了!
夜深了,每家每戶在收拾著,小孩們穿著新衣服,帶著甜甜的笑容,美美的進入夢鄉。每個孩子,甚至每個大人,都帶著笑意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沒有核的果實自然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粹的米粒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在這個日新月異,傳媒聲喧雜的年代,你是否也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
今天,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郭敬明);當簡簡單單而又通俗的《老鼠愛大米》唱遍大江南北時,誰有能重拾昔日哲人心中那"青青子矜"那般泛黃的感動?無可否認,青春文學可以帶來夢幻般的感動,但倘若一個人的.精神主體是這些,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很難想象他是一個成功的人士。在這個眾生傳媒的時代,我們看到了一些人為了一點點事斤斤計較,誰又能理解"大同世界"的美好呢?誰又能重拾昔日大教育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度量。
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打開《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游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
魂兮,歸來。
一個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需要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而對于每個炎黃子孫來說,中國的古典文化無疑是經典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暑假里,爸爸媽媽帶我去北京的南鑼鼓巷游玩。走進這條古老的巷子,我立刻被這里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忽然,我看見一個老爺爺的`攤子前插著一排立體的十二生肖,里面是空心的,一個個晶瑩剔透、惟妙惟肖。我好奇地問:“這是什么呀?”老爺爺熱情地介紹說:“小朋友,這叫吹糖人,你要不要吹一個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么新鮮的玩意兒,就纏著媽媽給我買了一個生肖鼠。付了錢,老爺爺還讓我吹氣,配合他一起做呢!只見老爺爺先取了一小塊糖稀,揉成空心的小球,然后從一頭拉出一條“小尾巴”讓我吹氣。我使勁一吹,小圓球就開始變大了,老爺爺趁這個機會迅速捏出了老鼠的嘴和耳朵,又輕輕地拉出老鼠的四條腿。最后用紅色顏料點出老鼠的眼睛,再拿一根棍子粘在“老鼠”上,我的糖人就大功告成啦!我舉著活靈活現的“老鼠”,心里不由地贊嘆這位老爺爺真是厲害!
后來,我查閱了資料才知道吹糖人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制作糖人的原料是麥芽糖,傳說是明朝一個叫劉伯溫的人創造的。
北京的這次經歷讓我不僅愛上了吃糖人,而且愛上了做糖人,更讓我了解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我真希望吹糖人這門手藝能一直保存下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喝雄黃酒,有一些地區還會有劃龍舟的活動。
我最愛在端午節吃粽子了。外婆把飯團包在芭蕉葉里,飯團里還有各種各樣的餡兒,有蛋黃、醬肉、香腸等。粽子燒好了,我邊大口大口吃著粽子,邊問媽媽:“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媽媽說:“因為在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還拿來了雄黃酒灑進江里,說藥暈了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所以有了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我的收獲真不小,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了解了端午節習俗的來歷。
多彩的'對聯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對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對聯的種類有很多,如用于春節的春聯,用于祝壽的壽聯,張貼在名勝古跡的名勝聯以及好玩的趣巧聯等。
對聯還可以對于別人進行諷刺,還可以表達感想等。比如北宋呂蒙正的這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表達的意思是缺衣(一)少食(十),沒有“東西”。
對聯還可以用來勵志,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對聯要求對仗工整、押韻意近。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多種多樣,有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浩宇剪紙……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中秋節了。
因為中秋節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為四季,每年有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每年的中秋節,全家人就快樂的聚在一起享受媽媽做的美味佳肴,大家有說有笑,共度這美好的中秋佳節。
記得今年的中秋節,我們吃完晚飯,坐在陽臺上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可是,天公不作美,月亮一會兒出來了,一會兒又被大片的烏云遮住了,好像在和我們玩捉迷藏呢!我們仰望天空時隱時現的月亮時,外婆就不由自主地給我們講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說:“古時候啦,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比,他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從此老百姓過上了太平的.日子,他們都很感激后羿。后來有一位道人送了后羿一包長身不老的仙藥,吃了可以升天。后羿舍不得一個人獨吃,把仙藥交給了他的妻子嫦娥,嫦娥一心想升天成仙,偷偷地吃掉了仙藥一個人飛上了月宮。”我和小寶聽得很入迷,但我在書上看到的嫦娥奔月和外婆講的有點兒不一樣,看來民間的傳說各種各樣。
我之所以喜歡中秋節,是因為它不但給我們帶來了寧靜而愉快的夜晚,還給我們帶來了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氣象萬千,這紛紛擾擾的城鎮化氣象何如?我覺得心中有一點堵。
改革開放的成就令人矚目,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從青瓦紅墻走上了高樓大廈。極目遠眺,鱗次櫛比的樓群拔地而起,一層層,一幢幢,一圈圈,一片片。從多層到高層,一路造來,挨挨擠擠,蔚為壯觀。然而,如此千遍一律,如此高發達的物質經濟追求,如此的城鎮化建設讓人困惑,文化的精神訴求又在哪里呢?
我們不可否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更認為城鎮的發展不能偏了方向。
深圳,一夜崛起的都市。它的地位和成就不容忽視。可去過那里的人,在不了解歷史的情況下,怎能聯想到她曾經小漁村一個呢?現在除了高樓大廈,還留下了什么?那里似乎早已失去了一些本地的傳統,一些特有的漁村文化正在消亡。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喧鬧繁忙的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目不暇給,一群群市民被關進了一個個小區的各個樓層的某某室,“當”的一聲,早已隔絕了交流,隔絕了親情,隔絕了友情,隔絕了傳統,更隔絕了世代承襲的農耕文化。南北間的建筑差異,只在課本上才能發現,現實中的,盡是高樓。
這就是城鎮化的雄偉氣象嗎?非得要拆去傳統重鑄現代文明嗎?城鎮化,你的利弊究竟孰輕孰重?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否就是將小屋建成一棟棟樓房,磚路澆成一片片水泥呢?想看看窗外自然的風景,卻只看到比你高一層的飯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還有幾人記得?更有誰能奢侈地領略?曾經隨處可見的畫面,如今只能到風景點尋覓,或從掛在墻上的一幅幅畫面里去聯想與想象。此情此景,喜歡戀舊的人心中是何等的凄涼!中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大氣象,是在用無價的文化底蘊,換來日益增長的.利益數字。我們只看到了GDP在上漲,看不到歷史的痕跡正慢慢消褪。那些往昔的景象,逐漸成為后代欣賞的紀錄片。我們一旦丟失了自己的文化,將不斷與其他文化趨同,最終失了特色,最終也將失去了民族自己。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環顧周遭,我們還是找到了一點希望,捕捉到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
首先,區域化的整體保護凸顯城鎮化發展良好效應。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少有的保留了歷史文化韻味的小鎮。如今依舊是青石板、小溪橋、瓦檐矮屋扁舟搖。傳統文化的韻味浸染在釅釅的水波中。慶幸烏鎮市長當年的力排眾議;也慶幸還有人未被利益蒙蔽了雙眼;更慶幸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未泯滅殆盡。
其次,點塊狀的保護與恢復銜接著小城的過往。我來到姜堰這個城鎮生活已十三年了,游遍市區,感慨城市化進程太快,有許多我未來得及去記憶的,就已經在歲月的河流中消逝了。十三年間,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填平,成了路。白求恩橋沒有了,曲江樓不見了,壩口廣場消失了。除了當年我邁過的小學大門,東岳萬年臺還在!可是她在現代化建筑中顯得極不和諧。盡管這樣,路過今日的北大街,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重建的復古的小平房,整潔整齊寂無喧鬧。然而,樣子那么熟悉,感覺卻陌生了許多。
面對上上下下的城鎮化氣象,保留也好,改造也好,應該是大勢所趨吧?是否每座城市都應該留下一塊地方?它不用于房地產規劃,只是單純地保留,保留著去追尋歷史的一種方向。
讓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始終縈繞著氣象萬千的中國城鎮化吧!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傳統文化作文(經典)08-18
(經典)傳統文化作文08-27
實用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8-10
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8-10
【熱】傳統文化的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