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故事(必備21篇)
心理學小故事1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茍且,有什么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稍傾,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后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么用溫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嘗,然后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稍傾,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欲去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彌漫開來。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于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么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沖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復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
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沖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里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熾熱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深蘊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心理學小故事2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于專門的實驗室并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心理學小故事3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以后想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么你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聽話只聽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到別人說的話上。我們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心理學小故事4
樂扣樂扣來到中國市場后,做了一件讓很多同行看不懂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直營店開在了房租非常高,成本非常高的城市中心廣場,樂扣店的左邊一家店,就是著名的頂級品牌:香奈兒。
很多人不明白樂扣到底為何這么做,后來,慢慢就明白了。
客戶心里認為:能夠與香奈兒做鄰居的產品,一定也是高端產品。
樂扣用一個形象店的成本,直接提高了產品在客戶心中的位置。
啟示:
借位——巧妙借力于其他品牌的位置,樹立自己在客戶心中的位置。你在客戶心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你與誰在一起。成功的核心,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幫助過多少人?你的轉發將驚醒別人的偉大!
心理學小故事5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不知你們是否有聽到過。
新學年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后,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并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并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面對挑戰時,不妨告訴自己:我就是最優秀的和最聰明的。那么肯定是另一種結果。
心理學小故事6
是一只雄鷹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啟示:磨練召喚成功的.力量。嘗試能幫助你逃脫困境,甚至能解救你的生命!
心理學小故事7
在一菜攤前看見兩堆菜。
客戶問:“這邊多少錢一斤?”答:“1塊。”
再問:“那邊呢?”答:“1塊5。”問:“為什么那邊的賣1.5元?”
答:“那邊的好一些。”
于是買了1塊5的。
后來發現攤主快速把1塊的一分變成兩堆,很快1塊5一斤的又都賣光了!
啟示:
當你只有一種價格時,客戶的選擇只有買與不買,當你有兩種價格時,客戶的`選擇變成了“買好的”還是“買差的”。而更多的客戶在日常用品上選擇了買好的,這無形間為你增加了利潤。
心理學小故事8
一天,有兩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提了,真是不幸哦!”這個婦人嘆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得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那女兒呢?”
“那她可就好命了。”婦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同樣的狀況,在涉及自身利益的評價中,我們往往對有益于我們的做法,做出肯定的評價,而對無益于我們的做法,做出否定的評價。人的利己性是產生以上情 況的重要原因,但是不是絕對原因呢?其實,評價標準的缺失才是更深層的原因。所以,在工作中,我們需要用客觀標準來摒棄因主觀立場不同而導致評價不一。
心理學小故事9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里。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當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羅漢拳時。他十分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后,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如今,終于讓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羅漢拳了。"
我們常常會忘記把握下班后的時間,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這樣在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我們還依然會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閑。
心理學小故事10
小豬太胖了,圓滔滔的身體讓它不能跟同伴們一起玩,連走路都吵著說累,小豬決定減肥,朋友們也資助小豬一起減肥,各人決定用跳繩的要領來資助小豬減肥。
小狗和小貓展示著給小豬看,它們一上一下的跳的特別漂亮,小貓還跳了個花樣呢!小豬看著也覺得特此外好玩,急遽湊上前去說:“我也要玩、我也要玩。”
可小豬從來沒跳過跳繩,剛一蹦起來就被繩子纏住,“撲通”一聲摔在了地上,“哎呦——哎呦——疼死我了。”小豬哀嚎著。
坐在地上的'小豬說什么也不愿起來,小豬說:“我可不想在被繩子絆倒,疼死我了。”
小豬不愿意在去學跳繩,朋友們對小豬說:“如果你做事情因為受一點苦就中途而廢,那你永遠都只是一只肥胖的小豬,我們可不愿意和一只胖豬做朋友。”
小豬可不想失去朋友,更不想成為一只被人譏笑的胖豬,在朋友們的勉勵和資助下,小豬學會了跳繩,現在小豬不僅是一個跳繩妙手,照舊一只漂亮的小豬,小豬在朋友們的資助下,減肥樂成,而且這次加入的運動跳繩角逐上還獲得了第一名。
心理學小故事11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上只能聽到兩個電臺:第一電臺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電臺則是氣象專業電臺,它的聽眾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臺發出緊急警告:一個威力驚人的“龍卷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臺呼吁鎮民立即疏散他處。這一小群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 有的到街上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臺,請求播出龍卷風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卷風,龍卷風的消息是氣象電臺誤報或捏造,為 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臺則以現場正在訪問名人為由,不立刻插播這一條“生死存亡”的消息。最終,小鎮被夷為平地,后來者 沒有人知道這塊地曾經是一個小鎮。
每一個日子都可能是我們最后的日子,我們要以敏銳的心過每一天,更要用心看看這個世界,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改變,且看你如何去衡量他了。
大眾和小眾,主流和邊緣,兩種相對獨立的群體。獨立的`不光是他們的生存空間,更是他們思維的方式、價值觀、判斷是非的標準。
身居職場,同樣也有主流大眾及邊緣小眾的存在。如果你是職場精英,那么你就會被公司定義為主流。你是標準,你的思維定勢讓你考慮問題時往往漠視身邊的那些邊緣員工,但是如果你能大度地進行換位觀察,也許你會發現你的一些職業漏洞和職業風險。
心理學小故事12
風鳴忐忑不安地拿著手機,她今晚真的會出來和自己見面嗎?
想起她,風鳴就覺得緣分是真實存在的。
那是一個月前的晚上,風鳴剛從新開的一家叉燒店吃完飯回到家,正準備洗澡時突然收到一條陌生的短信:“我們能做朋友嗎?”
風鳴好奇之下,便回了一句:“好啊,你是美女還是帥哥?”
幾秒鐘之后,他便收到了回信:“我是個女孩!”
之后他們便開始了長達一個多月的短信聊天,風鳴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這個女孩了,于是便想約她出來。
一天,風鳴發短信約她。可是女孩回了一條讓風鳴莫名其妙的短信:“還有一個星期,我們就能完全在一起了。”
一陣悠揚的短信鈴聲打破了風鳴的回憶,他連忙打開手機查看。來信顯示正是那個女孩。
“你真的'想見我嗎?”
“嗯,我是認真的!”風鳴略帶緊張地給她回復道。
她似乎有些猶豫,隔了一分鐘,她才回復:“其實我們早就在一起了,既然你那么想見我……”
認真閱讀著短信的風鳴,有些興奮和緊張。看到后面的省略號,風鳴突然感到胃部一陣翻江倒海,一下子無數的肉末從他口中吐出,那正是他在那家叉燒店里吃的叉燒,這一個多月他一直都在那里吃。
還沒等風鳴反應過來,又一條短信發了過來:“這就是我……我終于完整了!”
心理學小故事13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給皇帝: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全國最好的珠寶匠檢查那個金色小人,稱重量,看做工,所有測量辦法的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于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心理學小故事14
從前有一只龍,他只有一只腳。它好奇的問蜈蚣:我用一只腳走路,已經覺得忙不過來了,你有那么多只腳,又是如何安排她們之間的出腳順序呢!
蜈蚣答道:說實話,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只是自然的行走。有位女學生問于右任老先生:您的`胡子這么長,睡覺時,是放在棉被里!還是棉被外!
于老回家后,一個禮拜都睡不安穩。
心理學小故事15
有兩個人相約到山上去尋找精美的石頭,甲背了滿滿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個他認為是最精美的石頭。甲就笑乙:"你為什么只挑一個啊?"乙說:"漂亮的石頭雖然多,但我只選一個最精美的就夠了。"甲笑而不語,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負擔越來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斷地從一筐的石頭中挑一個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時候他的筐里結果只剩下一個石頭!
人生中會有許多的東西,值得留戀,有的時候你應該學會去放棄。
心理學小故事16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于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心理學小故事17
馬戲團里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栓在木樁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的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后,只要把象系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后,卻很安分的被栓在木樁上。
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它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栓住自己的東西,使得它不敢去移動木樁。
人生感悟: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了解自己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淺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心理學小故事18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后想要當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么你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心理學小故事19
雪地行軍是一樁很危險的事,它極易使人患上雪盲癥以至迷失行進的方向。但人們感到奇怪,若僅僅是因為雪的反光太刺眼,為什么戴上墨鏡之后,雪盲癥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國陸軍的研究部門得出結論:導致雪盲癥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無一物。科學家說: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緊張而失明。美國陸軍對付雪盲癥的辦法是,派先遣x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便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一個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誼的落點,他很可能對所有人充滿敵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誠的落點,他很可能會懷疑整個世界。
目標,是個人行為的意圖。如果沒有目標,那么行動的`結果只能是無聊、空虛,找不到生命的落點,就會患上人生前進的雪盲癥。現實中,人生沒有志向,往往 無所事事,無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為人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最終結果是,極端的人選擇自殺,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來,但卻成為了會呼吸的僵尸。人在職場, 要提早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應稀里糊涂,隨波逐流。
心理學小故事20
一只新安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輕松地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心理學小故事21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經用小白鼠做過一個有趣的走迷宮實驗。
實驗之初,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3組,分別配給A、B、C三組實驗人員,然后告訴A組:“你們真是太幸運了,配給你們的小白鼠是經過幾位教授特意挑選并精心訓練的。它們血統高貴而且非常聰明,智力幾乎接近人腦,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對待它們,努力使它們發揮出最棒的水平來。”
告訴B組:“你們的運氣很一般,這些小白鼠只是很普通的一組。它們血統一般,智力也一般。你們用最常用的方法訓練它們即可。”
告訴C組:“你們非常地不幸,這組小白鼠簡直糟糕透了。它們血統低劣,智力也很差,簡直就是白癡。你們隨便用什么方式訓練它們都行,反正它們的本質已經注定了。”
3組實驗人員按照“指示”各自訓練了小白鼠一個月之后,教授分別對3組白鼠進行了測試,最終的結果表明:A組小白鼠果然最為聰明,不但都走出了迷宮,還縮短了專家們預計的時間;B組白鼠則表現一般,只有一半走出了迷宮,所用時間也比專家預計的稍長一些;而C組最為糟糕,只有兩只成功走出迷宮,而且所用時間之長簡直令人無法忍受。
實驗完畢之后,羅森塔爾很平靜地告訴各組實驗人員:其實這些小白鼠根本沒有什么血統以及智力的區別,它們都是普通的白鼠,是我把它們分成了3組而已。
實驗人員瞠目結舌的同時,不由得想起自己一個月以來對待白鼠的態度:A組人員非常珍愛自己的白鼠,他們不但很悉心地照顧它們,還用最積極、難度最大的方法訓練這些“智力超常”的小家伙們,甚至會定期和它們進行“語言交流”;B組人員則像對待普通動物那樣對待自己實驗對象,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訓練它們;而C組人員呢?他們每個人都在嘆息自己運氣不好,竟然攤上這么幾只蠢笨的東西,恰巧訓練過程中又有很多跡象表明這伙白鼠的確“愚蠢無比”,比如不聽指揮、沒有紀律性等等,所以,他們常常打罵這些可憐的小家伙,有時還會以“忘記”喂食的方式來懲罰它們。
羅森塔爾教授從這個實驗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消極和不良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通過上述實驗,我們體會到即便智力相差無幾,被對待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分出個優劣高低來。我們自身,乃至整個世界,往往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改變。所以,如果你想成為聰明人,就要以聰明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心理學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09-24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09-27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經典)09-21
心理學小故事08-02
心理學經典小故事07-02
心理學的小故事精選06-29
心理學小故事[精選]11-22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通用05-16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熱]07-05
[精華]經典心理學小故事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