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沙源既是沙鳴山,隱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文中講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尋找月牙泉的旅途經歷和感受。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這句話是余秋雨攀上山頂時發出的感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美嗎?為什么一顆平凡的.野草在攝影師的手下變得如此唯美?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術家的筆下變得如此輝煌?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頭課堂,最美女老師張麗莉,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你說她們不美嗎?
美,不是偉大,其實就在身邊。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世間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這樣的產物嗎?黃河以她澎湃的氣勢流傳千古,長江以她的綿延萬里而聞名于世。這讓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時,給粗狂以明麗!庇嗲镉暝跁锏倪@段話實在是再貼切也不過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古人以他們的方式贊美著四季的美麗,平靜,實在。或許又會是這樣,當你回到家時飯桌上已經擺好了熱騰騰的飯菜,當你生病時有人在照顧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后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起去閱天地、覽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么可怕。∷芨淖円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游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保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現每一天都與眾不同,生活也因此快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受益匪淺,我希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跡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于從泥沼中爬出來了,盡管骯臟,精神卻是干凈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边@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后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凈,他身上還帶著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厭煩于平時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向往安靜平和的生活,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江南小鎮尋找失去的寧靜,余秋雨亦是如此。
余秋雨說:江南小鎮使飄蕩在都市喧囂間惆悵鄉愁收伏在無數清雅的鎮色間,在文化意義上走向充實,也許正是這種感覺讓無數作家對江南小鎮流連忘返,讓無數人在夢里再現江南小鎮那“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喜歡讓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啟悟之中,流連忘返。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于是江南小鎮的與世無爭,悠閑自在使無數作家、藝術家神往,成為他們心中的“桃花源”。
江南,一點兒也不像大家閨秀,它沒有大紅大紫過,但它像位小家碧玉,平實而耐久!
文化苦旅讀后感5
第一次明白余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僅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禮貌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貌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借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凄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帮w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干凈!标栮P古址一片凄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于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蓖ㄟ^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余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余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圣,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里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為什么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蘊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群,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為了給我們日后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為了日后的回憶,那么現在又有什么意義?
今后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余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后感7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書主要是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你看了本書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里是什么樣子,那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后,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郁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嘆。
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我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讀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穩、大氣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學識的淵博以及他對學術嚴謹的態度。要深刻地讀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讀。在公司舉行的女職工讀書活動過程中,我匆匆地讀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頗豐。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筆,就感到思緒紛雜,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回過頭來卻又感到縹緲,神秘了。
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8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先生的文化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思辨,所傾倒、折服、敬佩、膜拜。
拿著這本書久久不能放下,不愿放下,我在反思我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
學到了他用詞的精準,用詞的`富于變化,用詞的犀利是何等高超與博才呀,不信你看:
如《黃州突圍》寫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作者這樣寫到: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荷蘭,進湖北,抵黃州,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排距他,糟踐他,毀滅他,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赤壁賦》產生了。
收獲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先生想喚醒我們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歷史的教訓。
領悟到了什么是苦旅,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結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雖然旅程中也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么幾句話得去反復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文化苦旅讀后感9
《文化苦旅》是一個文化的祭奠,也是一次心靈的叩問。文章讀來有一種讓人嘆息的滄桑也有一種細膩的溫情,我想這中感受源于作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一篇篇散文中包含著作者的這個中國悠久的文化的感慨和嘆息,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有一種吞吐千年的歷史厚重感。
在書的第第二節道士塔中寫道一個姓王的道士粉刷了莫高窟的雕像,將中國的文物讓外國人一件件一車車的用錢財珠寶換走了: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的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中國敦煌石窟的`珍貴文物一件件的少掉,而王圓箓卻毫不心疼。當代的文官也將這些文物拿來送人。這讓我十分痛惜中國千百年留下的文物竟被這樣的送出去了。他們這些賣國賊,真想將他們五馬分尸。他們是千古罪人,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人而恥辱。以前的政府可真是腐敗!別人販賣中國文物他們不管也就算了,他們自己也拿來送人真是可恥啊。
《文化苦旅》讓我了解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讓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國人是那么腐敗,我為現在的中國人而自豪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文化苦旅》,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是余秋雨先生手下的一部名作,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書中講述了作者的履行世界。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從那矮小的四角天空看到海闊天空,坐著見證了一種種文明的起源,興起以及衰亡,增長了人生見識,也拓寬了人生的高度,理解了文化的深一層含義: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作者以一個浪子的身份,講述了他所經歷的滄桑。從“如夢起點”到“人生之旅”含豐富的文化色彩及哲學思想,全文圍繞“苦”字展開,經歷的苦,人生的苦,文化的'苦,顯然易見。語言優雅、生動、形象、優美,情節詳略得當,一環扣一環,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
本書值得我們為之贊嘆的,不僅有豐富的書寫內容,更有詩意般的語言,讀起來婉轉動人,像細水流長般敲進我的心門?吹綍系囊恍行形淖,在腦中想象著揣測著,似懂又非懂,一不小心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書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四壁的文字間可以感知到怎樣的咆哮狂風在我指尖游走,怎樣的綿長細雨帶給旅人無限的鄉愁。
余秋雨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深入了筆墨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 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 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作者在書中既有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后的暢快,也有自己內心中的傷古傷今。我書中開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對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畫中的飛天等經典形象的嘆服,更多的是對那些已經軼失的古經卷的嘆息和那位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纂憤恨和無奈。
因為王圓纂個人的.愚昧無知和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對這些經書的漠視導致了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客走他鄉。此時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這個“苦”字含義,其中有對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種對文化遭到破壞的憤恨和無奈,所以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個苦旅。
這本書還沒有看完,只是淺淺的閱讀了書中的一部分章節,但是書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們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們也倒不是非要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去走完這一段的路,但是走這一段路程抱著何種態度很重要的。
我們大可嬉笑怒罵、走馬觀花的走完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東西又能所剩幾何?所以我感覺要像作者那樣帶著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領略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程。沿途我們會經過諸多風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獨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過,而不是短暫的來過。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此文的文筆流暢,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里“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局限性很大的批評并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局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盡管他自己后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并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么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余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币痪漭p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愿不愿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愿力與慧力。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看過書的序,對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嗟牟⒉皇锹眯斜旧,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丑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于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于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于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于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當當。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群。
于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梁。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作文12-16
文化這場苦旅散文12-14
文化苦旅的經典語錄07-01
書籍文化苦旅的經典語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