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15篇【熱】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后感1
通過《圍城》,錢鐘書成為我最為喜歡的作家之一。其實作家這個稱呼放在錢鐘書身上顯得太沒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講述錢鐘書一家三口的故事。這本書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給你講述一個普通、溫情的故事一樣,用毫不華麗的語言娓娓道來。就是這本書,讓我喜歡上楊絳和錢鐘書夫婦。
錢鐘書夫婦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視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女士有這樣一段評價,后來被視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這么多年,從未后悔過作她的妻子。
3、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
什么樣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樣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諧,讓我用瘦狐貍的理論分析分析。
1、錢鐘書、楊絳夫婦人生觀、價值觀高度一致
楊絳說:“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夫婦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國語言,翻譯眾多文學著作,他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求得安心、專心的做做學問。在人生觀、價值觀上高度一致。他們是同一類型的人,他們想成為同一類型的'人。
2、兩人互相包容對方
在生活中,兩個人互相包容對方。錢鐘書是一個學問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楊絳懷孕住院那段時間,錢鐘書只能一個人過日子。他每次到產院探望的時候,經常苦著臉和楊絳說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他把臺燈打翻了,也束手無策,書里面還有一段說1972年的(錢鐘書當時應該62歲左右)是錢鐘書生平第一次劃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像楊絳那樣如此包容這樣一個人?
《我們仨》讀后感2
知道楊絳,是因為錢鐘書,熟悉錢鐘書,是因為《圍城》,有人說錢鐘書是因為《圍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沒有楊絳,錢鐘書即是有了這“江山”,也無味了。
《我們仨》是楊絳的回憶錄之一,記錄的是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的生活瑣事。很細微的生活,很瑣碎的小事,卻很動人。這位百歲老人用她平實細膩的文字,淺淺淡淡地寫著。她的女兒與丈夫分別于1997年、1998年相繼去世,留她獨自一人在這時間,她說,如今她曾經當做家的寓所,現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是啊,沒了至親的人,家與客棧何異。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其中第二個部分開始讀的時候,會有些“意識流”的感覺,不知所云,但往后,一個孤獨的老人,相繼失去至親的酸楚與無奈便躍然紙上,是那種令人忍不住大哭卻又只能無聲哭泣的感覺。但她寫回憶的時候,格調還是很輕松的,寫被冤枉,都是在輕描淡寫,似乎磨難在她心里并沒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記,大概因為至少那時,身邊還有鐘書,還有圓圓。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我不知道楊絳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獨與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繼續她的文學之路,繼續為后人翻譯著優秀的外國文學經典。如今,她作為一個百歲老人,在她平靜如水的面龐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動容。
她說: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但我想,在她的萬里長夢里,路,是沒有盡頭的。
《我們仨》讀后感3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書,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書。開篇即是三人走散,讀來頓覺悲涼。我一直覺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點,即便事實并非總是如此,所以當看到錢先生和錢媛相繼離世,便跟著楊先生一起心痛。當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楊先生萬分之一。
不帶感情色彩地說,這本書記錄的不過是楊先生一家幾十年來發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間的濃濃愛意是當今愛情小說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特別是楊先生說:“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聽我媽寶貝我時還覺得肉麻,但看到楊先生特別認真動情地寶貝錢媛,并且例舉出阿媛杰出的事跡,我突然理解了我媽。這么認真的夸女兒的楊先生,真是可愛極了。
其實楊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從前便知道錢先生調皮用墨筆給楊先生和錢媛畫花臉的故事。大多數時候楊先生是比較端莊的,只有爺倆特別沒正經,從兒時的玩鬧被錢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頓,小的也揍一頓”,到長大后趁著楊先生不注意就不疊被子不收拾屋子,被發現了只好像個孩子一樣嘀咕一聲“被發現了”趕緊去整理房間。大約是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學者,生活中的這些調皮的點滴,讓他們有一種“反差萌”。這大約是我最近愛讀名人傳記的一個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書中讀得這種痛失所愛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輕拿輕放”。世間有很多“我們仨”,但愿所有的“我們仨”都能像楊先生一家一樣有趣地、和諧地、開心地過完一生。
《我們仨》讀后感4
“當你老了,頭發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爐旁打盹時,請翻開這本書”——《我們仨》。或許當初不能完全明白葉芝所作《當你年老時》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們仨》的最后一頁,我明白了何做“當你老了”。
縱使老了,頭發白了,翻開這本書,那是我們仨共同暢游在腦海里的回憶:幸福、充實、美滿、和諧。
如今的楊絳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兒已離她遠去。對于別人來說,或許他們是離開了,但對于楊絳來說,她一直在思念著“我們仨”,“我們仨”不過只是一時的別離。
我贊賞于楊絳夫婦間的相待如賓,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見,誰也不把誰的想法強加于人;我羨慕于楊絳夫婦對女兒的尊重,報考大學、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錢瑗個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楊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錢瑗知道自己將離世時,也不忘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
而事實上,楊絳也的確做到了照顧好身體這一點。現已過百歲的楊絳依舊健康的獨自生活著。我想,這與她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有很大的關系。剩下一個人,她也曾感慨過自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她卻認為她這一生并不空虛,活得充實,也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楊絳一家很樸素,樸素到讓人羨慕不已。“我們仨”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夫婦共同面對,“困難就不復困難”;同時又有著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澀艱難的事似乎都可變得甜潤。
楊絳一家何嘗不是現如今各家各戶的寫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尋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現雙鬢花白的楊絳正打開書回憶著“我們仨”的故事……
《我們仨》讀后感5
《我們仨》內容不長,僅看目錄《我們倆老了》,《 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都覺得肝腸寸斷。一位近百歲老人,夫逝女亡,靜思追憶往事,文筆克制,干凈樸素,哀而不傷。我總是在想,往事多么甜蜜,一家三口多么幸福,如今只是空洞房間的一盞孤燈,先生是如何承受當回憶如潮水般襲來時的錐心之痛,想必“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圓圓是她唯一的愛女,被喻為“此生唯一杰作”,饒是先生那么風輕云淡的人,提到女兒都是不自覺的驕傲的`,女兒的“過目不忘”,自小愛讀書,做學問也是一向嚴謹而拼命,老了照顧他們也是井井有條。她說,“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她說,“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縱觀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豐富的人生經歷,勢均力敵的愛情,內心完整而豐滿,沒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會張牙舞爪,也不會警惕萬分,她不那么貪婪,也不那么焦慮,她自自然然地活著,默默淡定努力著,活出了一代宗師的模樣。
有時候覺得,會寫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達,可以記錄。人終究會老,記憶終究會衰退,到那個時候,還有什么能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我們仨》讀后感6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三》。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三》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后,此后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松,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20---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三》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三”最后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仿佛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鐘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我們仨》讀后感7
因為自己老了,總覺得自己和家人離散了,這是萬里之長夢……
這本書很好,也很深刻,需要細細品讀。
楊絳是《我們仨》這本書的作者,大概寫于1981年。在書中,我們仨指的是錢鐘書、錢媛以及作者自己,寫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光。
楊絳在寫這篇文章已經上了年紀,年紀大的人總會做夢,作者曾夢到過與所愛的人分離,一想到三人分離,便會十分難過和不舍,不知道如何是好。
文章的每個句子很很樸實,字里行間都寫出了三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相依相偎,卻突然又分離了,這讓文章形成了對比,更能反映出作者在夢里的恐懼和無奈。
書中列舉了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一些例子,有歡樂和悲傷,但大多數都是歡樂的。但正是這樣,作者才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心與家人分離,擔心再也見不到他們了。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它更能反映出作者老了,作者和她的丈夫都老了。
在文本中有很多對環境的描述,主要的背景是非常黑暗的。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年邁的作者突然和唯一的家人分開了,這讓作者再次進入這樣一個陰郁的環境時感到無比的恐懼。雖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篇文章很短,但它是一個序言,在故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做的夢和錢鐘書的解釋更讓作者感到害怕。
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奶奶,隨著她年齡的增長,她每天都會在半夜醒來幾次,有機會的時候總是和我們在一起。然而,由于工作,我的父母總是不在家,奶奶便總是和我在一起,這些我都知道。
也許,這就是擔心分散、害怕分離的心吧。
不想分散,不想離開。
現在我們也多陪陪老人,不要讓他們為自己操碎心。
《我們仨》讀后感8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斷閱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周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么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于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鐘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仿佛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么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著放下,拿得起的學著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后感9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其實《我們仨》這本書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來翻過,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講的是什么,看不懂楊絳的尋尋覓覓的夢,于是就扔下了。
前兩天,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我又翻開了這卷萬里長夢。《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整本書的開始源自于一個夢,這個夢記述了這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讀到書的第二部分時,我順著這個沒有邏輯的夢,跟隨這作者來到了古驛道。不知道作者要講的是什么,但是卻莫名其妙地被一種力量牽引著,讓我繼續讀下去。追溯著這個夢,我也漸漸走到了這個萬里長夢的盡頭,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沒有結束。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這樣寫道:“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雖說是對于這個夢的回憶,但是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瀾中,隨著事情的`快樂而快樂,隨這事情的悲傷而悲傷。
這作者這種平淡但又洋溢著親情的文章中,給了我們更多的想象,這個夢,是屬于每一個讀者的,每個讀者都有一個自己腦海中的夢境。“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途中。”作者心中的這個家,永遠是屬于“我們仨”的。
《我們仨》讀后感10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仨》。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仨》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后,此后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松,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03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仨》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仨”最后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仿佛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鐘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我們仨》讀后感11
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寒假圖書中,的一本,這一本比前幾本相比來說,不是那么的好看,因為我覺得它太平淡無味了,這類的書可能不太適合于我,所以今天說的可能說的就比較無聊。
一開始讀,并不是很愿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主角——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跟隨著她那迷糊又不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然后,我就睡著了,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是根據上級要求必須兩天內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學校給處決,所以第二天我又開始拿起這本書,我總覺得有一絲熟悉的困意,我在書中看到了鐘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思考。為什么鐘書會在小船上賴著不走?為什么鐘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么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么夢和真的一樣?那當然是預言夢啦!為什么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也是預言夢啦!
反正就是說這本書,講了主角,阿圓、和爸爸的.故事,但感覺整體都在圍繞著主角來講故事呀?
而且最為荒唐的就是。阿圓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現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讀者們大哭一場,但我沒哭。讀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撈得個“后悔”二字。(在書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點點。)
《我們仨》讀后感12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不復早父母庇蔭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于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于是為了節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并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讀后感13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凄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鐘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鐘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錢鐘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直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后感14
前段時間陪女兒去書店買教課書,無意中聽到有兩位看起來頗有學識的老人在討論一本書的內容,聽上去比較觸動,便特意詢問了一下書名,老人很熱心的告訴我說是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在書店看了一會兒,意猶未盡,便買了下來,看完后頗有感觸。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寫的篇幅比較少,沒有著太多筆墨,寫了楊絳做夢夢到與錢鍾書走失,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錢鍾書被安排在古驛道,瑗瑗舊病復發受病痛折磨,不久離世,錢先生也體弱多病,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重點描述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娓娓道來的回憶。細細讀完,心里觸動不止。每讀幾頁便有令人動容的地方。
錢鐘書夫婦在動蕩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兒錢媛又弄常的孝順,而且他們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不離不棄,柤伴一生的人,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愛得轟烈烈,蕩氣回腸,情深,容易相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彌補才會完整。在順境時,不離不棄;在逆境時,相互扶持,攜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
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羨慕。楊老師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讀后感15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里。《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溫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了解原來是在病床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說以后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說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脫離家里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里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說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愿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愿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愿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感恩。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06-24
《我們仨》的讀后感02-26
《我們仨》讀后感01-20
我們仨讀后感01-19
《我們仨》讀后感06-22
《我們仨》讀書筆記12-16
《我們仨》有感1500字06-29
我們仨讀書筆記09-26
《我們仨》讀書筆記10-25
讀我們仨的讀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