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我國的傳統式節日。在秋春以前端午節是除病疫防的節日。蘇州端午的漢人民間習俗,與別的地域不一樣的是,留念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江蘇省文化藝術源遠流長,接下去我們一起掌握江蘇的端午節習俗。
宿遷端午習俗千年不變
“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
吃粽子、洗艾草、扣絨、掛雞蛋網和香囊成了宿遷人過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項目,延續至今。
在上了年紀的市民劉陵眼中,端午節是“娃娃節”:“小孩子在端午節當天又是扣絨又是洗艾草澡可開心了。家長也會給孩子買新衣服穿。”
在異國他鄉的宿遷游子眼中,端午節是親情節。記憶里飄著粽子香,手上還留著扣絨的斑斕色彩。而故鄉宿遷,已是千里之外。
無論身在異鄉還是家鄉,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宿遷人都堅守著不變的端午情懷,恪守著對家鄉真誠的熱愛。
桑梓之地,舊時情懷“五月端”
淡淡粽子香,濃濃故鄉情。作為中國最為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宿遷人過端午也熱鬧得很。
粽子仍是重頭戲
端午節發端于屈原,包粽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今年52歲的陳秀嫻住在市區歐洲花園小區。記者見到陳秀嫻時,她在為包粽子做準備。
前一天,她已到附近菜市場把蘆葉買回,洗凈之后放在水中浸泡一天。此外準備了糯米、餡兒(蜜棗、花生、香腸片)和捆粽子的線。
陳女士告訴記者,包粽子看似簡單,但是不熟練的人往往會包得奇形怪狀。包粽子的時候要講究“火候”,一方面不能急躁,另一方面還要動作麻利,稍微慢一慢,粽子就會包得散了架。
據了解,陳女士包粽子的手藝是她的媽媽手把手教的:“我們那年代的女孩子都會包粽子、做餅、搟面條。不像現在可以到超市買現成的。”
雖然包粽子的準備工作復雜,包起來也麻煩,但陳女士堅持每年都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她認為:“或許手工的比不上品牌粽子味道好,但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包粽子邊聊天的氛圍,卻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插艾葉過端午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節,宿遷人不僅在家門口插艾葉,而且會用艾草和菖蒲等“百草頭”浸泡熱水給家中的小朋友洗澡。
62歲的市民丁樂菊住在市區格林上郡小區。11日,記者在丁女士的家門口看到,一束綠色的艾草用透明膠布粘在防盜門上。
丁女士稱:“我老家在農村,以前家里的老人總說‘艾草有驅邪、殺菌的功效’,我就記在心里了。如今雖然住到城里,但端午節插艾的習俗不敢忘。”
艾草插在門上可以驅蚊蠅,摘下的葉子可以洗澡、泡腳。“如今家家用淋浴洗澡,想給小朋友洗個艾草澡還得單獨煮水,很麻煩的。但我身邊一些鄰居不怕麻煩,仍到市場上買艾草給孩子洗澡。”
如今用艾草殺菌的作用漸漸弱化,但門口迎風搖擺的艾草和艾草澡仍寄托著對家人健康平安的祝福。
絨線圈圈保平安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
在宿遷,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被稱為“五月端”。
每逢“五月端”,除了吃粽子外,孩子都很高興地被大人們扣上由紅綠黃等不同顏色組成的“絨”。
聽老人講,逢“五月端”,孩子們扣點絨是為了壓“邪”,主要是阻擋“邪氣”、惡“鬼”的侵襲。端午節清晨,家長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拴五色線。
扣的絨線是不可以隨便解下的,需要等到農歷的七月七日才能剪下。剪下的絨線也不能隨便扔掉,要把它們拋到自家的屋頂上。據說喜鵲會把這些絨線叼走,到天空去搭起一座彩虹橋,好讓牛郎織女能夠相會。這樣可以保證孩子以后平平安安。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如今扣絨已不局限是小朋友的專屬,很多女青年開始熱衷在手腕和腳腕栓上絨線。對她們而言,顏色艷麗的絨線已經成為一種裝飾品。
端午的雞蛋情緣
和外地人在端午節吃鴨蛋不同,宿遷人對雞蛋是情有獨鐘。
每逢端午,宿遷人不僅要煮雞蛋、吃雞蛋,有小孩子的家庭還要編雞蛋網。
雞蛋網的做法不簡單:首先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至雞蛋煮熟;接下來用五顏六色的絨線或毛線織一個網袋,如果連簡單的毛線編織技術也沒有的話,建議買成品;最后就是將網袋系上繩子掛在小朋友的脖子上,考慮到一個雞蛋的重量,所以雞蛋網不能做的太簡易。
其實,雞蛋網寓意祝福小朋友“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同齡的伙伴們最高興的莫過于在一起比較雞蛋網的優劣。
誰的雞蛋網大,誰的雞蛋網漂亮,都能成為小伙伴炫耀的資本。最好的雞蛋網莫過于用五色絨線編織的,再放上最大的雞蛋掛在脖子上。
除了雞蛋網,給孩子掛香囊也必不可少。小孩帶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胃、防蚊防病的作用。
龍舟競賽
蘇州市是端午龍舟競賽的發源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源于勾踐,今龍船是也。”漢朝趙曄《吳越春秋》也覺得,龍船的發源“源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蘇州市龍舟競賽的最開始發源當以“胥門塘河”,即如今的胥河流。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代,蘇州市端午節龍舟競賽盛極一時,地址諸多,“龍船,閶、胥二門,南、北兩濠及楓橋南街水濱皆有之。”
端午節風俗習慣不管南北方,都是有龍事,僅僅北方地區用于求雨,而南方地區仿真模擬競渡。漢朝時,競渡風俗習慣不斷發展,唐敬宗曾下詔命官吏修建龍船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開封市金明池收看競渡。明清兩代,皇宮中端午節龍船演出。清朝自順治康熙起,每一年端午節,大多數要在西苑以龍舟競賽酬節。
喝雄黃
五月自古以來被稱作毒月、惡月,百事可樂多有忌諱。廟宇,寺院向施主贈予佩戴符篆等物,以避毒邪。由于艾葉草、菖蒲及其雄黃都是有除蟲殺病毒功效,過端午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變成廣泛的風俗習慣,全是為了更好地避邪免災。
佩掛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錢包,亦稱佩幃、容臭。其制做和配戴史最少能夠追溯到到春秋戰國時代,司馬遷《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認為佩”。
端午,蘇州風俗要戴香包。吳中風俗習慣歷年來競尚麗巧,故時繡制香包是一項極關鍵的女紅,每到端午前夜,閨中女人媳婦兒妯娌們就需要早做準備,在自身搞好的香包上設計方案好奇特的文飾,再巧加刺繡圖案,有十二生肖、獅子座、雙魚座、盤腸、花草植物、特種養殖、神獸、蔬菜水果、瓜果蔬菜等民間吉祥圖案,香包樣子則正方形、方形,也是有三角形、邊角形、雞心形、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畫形這些,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樣式極其精致,或是用五色線絲弦扣成索,作各種各樣不一樣樣子,結為一串,各式各樣,如意討人喜歡。
香包多以純棉布、綢緞為材,加工工藝注重,需剪裁、刺繡圖案、挖補、黏貼、盤繞,閨中中各展方式顯示信息本事,爭奇斗巧,一旦進行,那時候拿出來溝通交流品鑒,相互之間贈予,“蘭閨彩伴,各賭針神,炫巽爭奇,相互之間投贈,新制日增。”
端午節香包常見中草藥材除開雄黃,硃砂、香藥外,也有別的中草藥材,如化濁驅瘟的赤芍、白芍、菖蒲、樟腦、人工牛黃、羌活、梔子、艾葉草等。也有異類的蚌粉,如《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孩帶之以透氣也。”
舊俗,過去了端午便會把配戴過的香包丟掉,以棄除瘟病,今不常見。
懸架菖蒲
蘇州人家端午在大門口一般必須掛艾葉草、菖蒲,蒜頭,一般將艾葉草、菖蒲用大紅紙扎成一束,隨后插或懸在門邊。很多家中也要將這種有消毒殺菌功效的藥草蒜頭讓小孩隨身帶。端午時,時近小暑,氣溫升高,氣體濕冷,百毒齊出,蚊子滋長,病疫增加。
古代人用菖蒲、艾葉草、大蒜來除去各種各樣危害,是有科學研究依據的。艾與菖蒲上都帶有香葉醇,因此可除蟲。古時候大家欠缺科學研究意識,誤認為病癥皆由鬼邪作怪所至,因此節日一早便將艾草、菖蒲綁成人型,懸架在門口,用于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探采百草
陰歷五月更是高溫天氣、病癥多發性的時節,許多 毒蝎子蟲害都會五月繁育活躍性起來,常常給人造成不良影響。五月有五毒,為了更好地防御力病癥,提高身心健康,來到五月端午節之時,大家便要遍踏百草,收集中藥材。民間習俗覺得,端午節是蔓草一年中藥效最強的一天,端午節滿地皆藥,這一天最合適中藥炮制。
在民俗,一直有“端午期內,百草為藥”的叫法,《清嘉錄》詳細介紹了蘇州市這一天“采百草”的風俗習慣:鄉紳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別名“草頭方”。藥市收癩蝦蟇,刺取其沫,此謂“蟾酥”,為修合丹丸的用處,率以萬計。別人小子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蝦蟇五個或七個,俟其唾沫。過午,采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江蘇中秋習俗10-03
江蘇中秋習俗3篇10-10
江蘇中秋習俗(3篇)10-10
端午節習俗11-12
端午節的習俗01-30
端午節的習俗11-05
端午節習俗作文08-03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11-20
蘇州端午節習俗12-13
端午節習俗隨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