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1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折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么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折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么無關,與什么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范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扎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么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打開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么畫的。然后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后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范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扎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后,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后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2
從這堂課的總體效果來說,林思思老師已經樹立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課堂很活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讓數學知識回歸現實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林老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從長方形導入新課,喚醒學生平時對角的認識,再通過學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林老師讓學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節課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各個教學活動中唱主角。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教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得到的”這一目標。如比較角大小這一環節,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簡單的材料(圓片)讓學生親自操作,主動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體驗出角的大小。
3.運用多媒體視頻,突破教學。
教學時教師播放一個畫角的視頻,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很清晰很直觀,學生看完以后馬上練習畫角,教學效果很不錯,這個視頻也可以讓學生重復看,突破了教學難點。
值得探討的兩個問題:第一,比較角的大小用圓片折角,學生比較起來不是很直觀,很難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建議可以改為活動角,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第二,角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所以可以先從生活中去找再到數學中的角,這樣可能更好地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3
本周我聽了劉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深深地感覺到劉老師,無論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是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的定位都是準確的、到位的。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值得我學習:
一、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劉老師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做手工,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劉老師讓學生在五角星書簽讓學生找到角,進而引出課題。找出呈現在各種物體中的角;目的就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接著,她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這樣,學生對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有趣氛圍。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為學生很好的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劉老師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老師帶個學生的剪刀、可樂瓶上的吸管、時鐘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熟悉的物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角緊密得聯系起來,不僅僅加深了對角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讓學生的行動起來
劉教師設計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圓形紙折角,畫角等活動,讓學生愉快、積極地參加到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劉老師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變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自由發揮
劉老師在教學角各部分名稱的時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學資源數學書,讓學生自己到尋找和發現尖尖的點叫什么?直直的邊叫什么。在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又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互相交流中發現邊的長短不影響角的大小。是開口與角的大小有關。特別是畫角這一教學環節,劉老師安排了先自己嘗試畫、課件演示畫、教師畫、學生再次畫角、兒歌畫角。這么豐富的環節讓學生感受,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了畫角的技能,每個活動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再比如利用學具做角這一環節中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邊長無關,林老師通過完活動角、變魔術、驗證等多環節,一層扣一層,每個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看說動想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層層教學中體現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積極參與。“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
四、教師言行中滲透著對學生習慣的培養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講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節課下來,我們發現這個班的孩子聽課狀態非常好,是因為教師中上課中不時地用發言要舉手的手勢,“把你手中的活停下來,仔細聽課!”這樣的言行來規范學生。
我聽了本課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商討:
1、是教師出示情景圖后,老師提示“老師用紅色標記標的構成了什么?小朋友伸開兩臂構成了什么?”有學生答出了角的這個時候可以直接引入課題然后用課件抽象出角,這時進行角的教學比較合適。劉老師在這之后加入的“尋找教室里的角”有點為時過早,如果放在認識了角以后再找,不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還能讓學生在生活尋找角的頂點和邊的位置。
2、課件抽象出角后,讓學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環節,學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這個環節改為師“這三個圖形都是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樣兒的?再用手比劃比劃角的模樣!比缓笞寣W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覺得閉眼想、用手比劃,更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他們自然會說出直直的,不會在后面還在說邊是平平的。
3、畫角這個環節,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動手嘗試畫角,結果也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畫法。有的孩子畫出來的角可能會沒有頂點,有的畫出來的兩邊可能不夠直……如果從這些錯例中去研究畫角要注意什么?學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畫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淺的看法,還希望各位老師共同探討、批評指正。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4
《角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此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姚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
學生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積累了一些經驗。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圖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過程中學生以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這時候老師及時地告訴學生: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點就是角的頂點。尊重了孩子真實的知識起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和孩子一起補充,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角。從后面的練習中也可以看出學生敘述的比較到位。最終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角”之后,讓學生通過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1、在認識了角之后安排了“數多邊形角的`個數”這個練習,通過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邊的數量和角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2、在研究“角是怎樣變大變小”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讓學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拉開、合攏有關。還在此基礎上滲透了“兩條邊平平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它們也是角這個知識點,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5
李老師上的是一節扎實,有效的課。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應建立在學生生經驗的基礎上,李老師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理念,不時地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是找數學,在生活是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多種活動認識角,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角的特征,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二、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師還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導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時,先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征后,再讓學生思考并判斷自己畫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三、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李老師在引導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環節,我覺得設計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組織學生用2支自己的鉛筆做成活動角,邊操作邊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經過李老師的精心設計,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值得探討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時候,教師請個別學生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征,我個人認為,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學生手中都有一個三角板的,何不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體驗,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向上發展。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范文6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知識目標要落實的是:
1、認識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2、懂得如何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會畫角。兩節課來看,王少云老師這節課這三點都做得不夠,可以說是老師包辦,把結論告知學生,沒有看到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林道童老師這節課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多、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很好。
一、認識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兩位老師的設計都是想通過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的原形,然后從物體中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林道童老師處理得較靈活,先是“用筷子夾花生”小游戲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讓學生感知夾花生時兩根筷子形成的圖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課學習;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級,順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角的圖形),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而王老師這個環節的教學就沒有這些活動,只是老師一步步往下走,學生附和著學習,沒有學習活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比較角的大小!敖堑拇笮∨c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個結論學生理解是有困難的,包括現在中、高年級的學生比較角的大小還受到邊長短的影響。如何讓學生理解,抽象概括出這個結論呢?林道童老師把這個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交流、討論、發現,學生發現“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學生比較時因為是視覺的原因還是受到邊長短的影響,怎么辦?林老師順其自然教學第二種比較方法,疊合法比大小。學生有了認知的錯誤、沖突,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三、畫角。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比較抽象,如何教學讓學生會畫角呢?王老師的教學應該是無效的,因為沒有老師的示范、指導,也沒有看到學生準確畫角,只是老師反復強調畫角的方法,說到再多遠沒有做一次來得實在。這里我認為林老師做得也比較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的`規律,先是讓學生說想怎樣畫,接著老師指導正確畫法,邊說邊示范畫角,最后讓學生畫角,同時讓學生在畫的角上標出個部分名稱,這個“標名稱”的環節做得好,“標”也能發現角畫得對不對,一箭雙雕,效果極好。
四、林老師的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林老師的板書設計規范,科學;老師的激勵和對學生的表揚、肯定;林老師的課堂小結做得實效,不是一句話代替;我認為林老師這節課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是練習的設計富有坡度、廣度,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折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再次對認識角獲得直接的經驗;還有就是“割角”“數角”的挖掘,雖然是挖得深了點(這個得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但是不難看出老師對這節課的備課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01-27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01-28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6-03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8-07
[精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4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3-28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經典)10-10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3
(精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3
[精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