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蘊藏于社會的文化活力何其巨大,潛流于民間的文化脈動何其強勁,只有在社會參與的“合唱”中,才能尋回漸漸變淡的春節之味、傳統之道。
這幾年春節前,都會收到曾采訪過的農民工歌手孫恒發來的電郵,邀請參加他和工友們舉辦的“打工春晚”。雖然一直未能到場,不過從節目單看,這個春晚已經愈發精彩,越來越受落腳城市的農民工歡迎了。
明天就是除夕,打工春晚也讓人聯想起另一臺“新春晚”——央視網絡春晚。這臺以網絡為文化基礎和表現平臺的晚會,今年已經是第三屆。零門檻、零距離,線上線下活動環環相扣,草根節目占去半壁江山,網友生活原汁原味搬上舞臺,“開門辦春晚”受到了不少人喜愛。
而最深入人心的春晚,肯定是大年夜的央視春晚了。從1983年以來,圍爐團聚看春晚,幾乎成了一種新年俗。正如今年春晚導演哈文所說,“春晚的意義在于陪伴”。更直白一些,應是“春晚的意義在于存在”吧。
也有調查顯示,只有不到四成觀眾,會選擇把春晚“從頭看到尾”。春晚號召力在某種程度上的減弱,讓更多人感嘆“年味淡了”。也難怪,春晚同樣不過是些明星串場、小品逗樂,平時哪天電視上沒有這個?
不過,打工春晚、網絡春晚,卻給過年時節的晚會,開辟了另一個向度:不再是比舞美、比明星、比獎品的“晚會模式”,而是身邊事、自己講、共分享的.“聯歡思維”;不再是“演播廳—發射塔—電視屏幕—觀眾”的單向傳播,而是在公眾參與中共享融融之樂。
晚會多了、節目豐富,觀眾有更多選擇,是好事。但一些晚會,用奢侈豪華彰顯檔次、用虛飾浮夸營造氛圍、用煽情催淚制造感動,失去了與觀眾零距離的親近感,剩下的只是空洞無味的表演、華而不實的走臺。打工春晚、網絡春晚,雖然影響力尚未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但難得的參與感、互動性,可貴的親切感、貼近性,卻正是一種截然不同“晚會文化”的開始。
這種親切自然的群體性文化參與,同樣是傳統節日亟待留存的元素。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關上防盜門就是個小世界,隨著社群化、親密化的傳統生活方式漸行漸遠,一家人吃吃喝喝看電視成為最典型的過節方式。單向度的電視晚會讓我們在熱鬧中覺得跟所有人分享了世界,實際上不過是各自在家對著屏幕而已。
有這么個小故事。一個國外長大的華人孩子回國,家鄉的爺爺介紹說,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包餃子,十五吃元宵……小孩不解,問:為什么所有的節日都是吃?的確,如果舊時習俗失去了現實關懷、傳統節日找不到現代內涵,公眾不知道怎樣參與、如何慶祝,無論是中秋還是端午,最方便快捷也最有標志意義的過節方式,恐怕也就只有吃了。
誠然,從春運到春晚,春節仍是“時代的鄉愁”,本就是公眾廣泛參與的結果。但除了大包小包采購、天南海北回家,更深層次的文化參與、更有意義的文化創造,還需要更有質量的引導和更為明確的關注。正如打工春晚、網絡春晚所揭示的,蘊藏于社會的文化活力何其巨大,潛流于民間的文化脈動何其強勁,只有在社會參與的“合唱”中,才能尋回漸漸變淡的春節之味、傳統之道,使春節更深刻地植根于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從而尋找到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之根。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我們要在家里包餃子,吃餃子。我興奮極了!
我們去上墳之后,就回去包餃子了。我看見媽媽拿了一小塊面粉,將面粉的邊緣捏出手指印,再把肉放進去,最后把邊緣合在一起。這樣一個美味的餃子,就做出來了。媽媽一直按這樣的步驟,做出來了很多餃子。媽媽拿出來一枚硬幣,準備放到餃子里。
我很疑惑的問媽媽:“為什么要把硬幣放到餃子里面去呢?”媽媽說:“只要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就會很幸運的:”媽媽把餃子放進了鍋里。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餃子出爐了。餃子端到了桌上,我手拿筷子,一下子夾了一個,馬上放到嘴里。味道好極了。我非常想吃到硬幣,所以就吃的很多。忽然咬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我拿出來一看,我高興極了,原來是硬幣。
我們在家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佛教為天竺所傳,但如今中國境內的佛教早已被漢化)。中華文化,亦稱華夏禮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禮貌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禮貌。一般認為,中華禮貌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禮貌、長江禮貌和北方草原禮貌,中華禮貌是三種區域禮貌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禮貌,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禮貌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禮貌是黃河流域農業禮貌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北方草原游牧禮貌是中華禮貌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禮貌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禮貌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禮貌和游牧禮貌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最近,我們班開展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項活動。我們小組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是剪紙,現在,就讓我把它詳細地介紹介紹給大家吧!
民間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來歷是很久以前的西周時期,周成王突發奇想,將梧桐樹葉剪成了玉圭圖像,贈送給了他的弟弟姬虞,表示了封他于唐國(今山西西南部)去當諸侯的意圖。于是,當時便逐漸產生了剪紙。
剪紙真正昌盛的時間雖然是在清朝中期以后,但其它朝代出土的剪紙也非常多。比如湖南省的黃泥礦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過五福團花剪紙;還有“人勝”剪紙……中國古代出土的各種朝代的剪紙遺跡非常多,可以分成過年窗戶上貼的窗花、當成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的禮花、門上貼的'門簽等。剪紙大多數用紙作為主要材料,除了用剪的方法外,還能用雕、刻、鏤空的方法做成。記得小時候,我在學剪紙時,經常把一幅剪紙作品弄“分家”,最后在我的堅持不懈下,終于學會了剪紙。
通過這次查找,不僅讓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關于剪紙的知識。剪紙是中國獨有的,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漢語,是我國的語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華夏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
漢字一筆一劃間,變化無常,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漢字如同翩躚而出的彩蝶,散發著生命的氣息和文化魅力。
正當外國人驚嘆于漢字結構的復雜多變,漢字造字的美妙、精巧時。而我們—華夏的子孫,卻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語言,使漢語漸漸成為被遺忘的文化。
現代的人們,早已習慣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又一個的標準的宋字體,在宣紙上的自由書寫已被漸漸淡忘,文字最本最真的涵義被疏離,一場關于漢字的危機已埋下伏筆。
記得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則公益廣告,是關于漢字的。記者訪問了許多人,有學生,有工人,有職員……卻很少有人能正確書寫出“未雨綢繆”這一個成語。這本是一個常見的普通成語,卻很少有人寫出。這也意味著方塊字在中國人的心中被漸漸淡忘,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被漸漸淡忘!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提筆忘字的時候?本該會寫的漢字卻怎樣也想不出來?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身為中國人,又怎能忘記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漢字呢?
漢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是經歷千錘百煉而成的.智慧的結晶。從甲骨文到金文,又從金文到小篆,又從小篆到隸書……經過無數次的改造,無數的精挑細選,才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漢字。我們無法想象一種文字的產生經歷了多少的挫折,這也使得我們更不能遺忘屬于我們的文化。
漢語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用來交流的語言,更是我們不可忘記的文化、財富。我們是中國人,漢語是屬于我們的語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能放棄漢語,對于我們來說,漢語就是最美麗的語言!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鑰匙。只要我們不遺棄這把鑰匙,那么我們的國家、民族,就不會泯滅。放下手中敲打著的鍵盤吧,拿起筆,書寫出屬于我們的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看書,聽別人講故事,走親訪友,我耳聞目睹了許多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而經過今年學習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本資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認為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這說明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摒棄與不屑。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得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
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把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承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文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以為榮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是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承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作為小學生,我們現在是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
們就成為了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傳承祖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在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交往中,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傳統禮儀文化,了解祖國傳統禮儀文化,學習祖國傳統禮儀文化。做一個傳承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使者。為弘揚祖國精神而努力奮斗。讓祖國文化永遠傳播。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不知不覺中,又迎來了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這屬于母親的一天,這每個孩子學會感恩的一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游子吟》真切地表現出了人間最偉大的愛——母愛。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很多。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母親就在陪伴在我們身邊,把我們養育成人,教我們知識、做人的道理。你對我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無私的。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個一模一樣的女人,在爭奪一個孩子,上帝說:“你們搶吧,誰搶到是誰的。”最后,上帝看著兩手空空的那個女人說:“我知道,孩子是你的,你是怕他疼,所以你沒有拉他。”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此簡單,如此偉大。有些時候,母親的絮絮叨叨也許會使我們厭煩,但是這正是母愛的一種表現。作為孩子,我們是母親的唯一。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母親在一天天老去,我們的回報,與母親的付出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還有一個關于母愛的故事: 在探監的日子,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老母親給兒子掏出用白布包著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經炒熟,老母親全嗑好了。服刑的兒子接過這堆白花花的`葵花子,手開始顫抖。母親亦無言語,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前,她把在煤油燈下嗑好的瓜子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點點增多,自己卻沒舍得吃一粒。服刑的兒子垂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正是奉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在所有探監人當中,他的母親是最襤褸的。母親的瓜子,包含千言萬語,兒子“撲通”給母親跪下,他懺悔了。
母愛,感化一切,無私且永不停息。在今天,對母親的千言萬語都化為一句祝福:母親,您辛苦了!祝您節日快樂!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中國傳統文化——禮貌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一個……
“學習爭先雖重要,禮貌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禮貌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必須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此刻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樣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向說“見認識的人必須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老師也經常說“在校必須要叫老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但是此刻的我,總覺的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一向嘴邊掛著阿姨叔叔什么的,會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說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
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個性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后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但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著,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著的人有想讓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說“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說我不是這樣的!正因我做到,看見這樣的狀況會主動讓位!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里,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里,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里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嘗中華“小吃”劃定了時刻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么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這天但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一樣的節日里,用不一樣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齊,吃著年飯。不一樣的人用它們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流動時刻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仿佛群體無意識般地充實著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一樣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此刻的我們,盡管奮力追溯著。
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并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能夠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刻,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我們回憶著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以前說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務必做的,是讓那余香漸飄漸遠。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描寫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中學作文06-28
作文守住傳統文化06-25
學習傳統文化的作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