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人工智能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托馬斯·弗里德曼曾說過:“當你按下機器的暫停鍵,它會停止工作;但當你按下人類的暫停鍵時,他們會啟動。你會開始反思,反思你的假設,重新想象什么是可能的,把你最深的觀念重新聯系起來”。隨著人工智能侵入人類生活,人類一邊與機器展開能力角逐,一邊從機器中學來“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思考模式,卻在自相矛盾的模仿中舍棄了對本質的思索。庫克所擔心的計算機革命,此刻正發生在人類身上,肯噬著人類本引以為豪的人性。
人為機器編程,可人類的大腦裝下的怎是那死板輸入的公式,又如何能被編程?人工智能下的“智能人”失去人性,冷漠,唯利是圖,又何以贏過人機戰役?
人類向往與憧憬著“智能人”,卻不知道真正的“智能”在于妥善管理理性與人性的共存關系,在于留下我們引以為豪的優勢——人性。其中,同情心尤為重要。
人類的同情心是不公平對待的降解劑。《相約星期二》中,美國社會莫里有這樣一句禱文:“相愛或者死亡”。這個“愛”既可指個人欲望,也可指人間大愛。對此,莫里留下的遺言也引人深思,“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在殘暴的屠殺中,埃利·威賽爾與其家人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母親和妹妹當晚被殺害,而在慘無人道的屠殺中埃利·威賽爾對人性逐漸麻木,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的死亡,當時卻自認為“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再也不用擔心他的死活,可以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努力。”年長后,埃利為當年的無知悔過,懺悔中長期與人類不平等的待遇抗爭,獲得了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在獲獎感言中,他提到“我發誓,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若發生了不平等的待遇,我絕不會袖手旁觀!”比起獨立存在的計算機,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不能脫離于社會,脫離于彼此緊密的情感聯系。若是失了同情心,置他人的苦難于不顧,最終等待援扶的你,將終無所依。在20xx年的“小悅悅事件”中,若是路過的幾位路人向女童伸出援助之手,一個生命或許會被挽救。丟失了同情心的人正一步步走下階梯,“智能人”的宿命在人性泯滅后走向滅亡。
康德有言“不要把人作為達到利益的手段,要將其作為目的。”每個人都想摘那枝頭上的一個蘋果,不知腳下就是那成片的西瓜田。唯利是圖的人學會了計算機的冷漠,同時卻沒能保住計算機難以學來的價值觀和同情心,變得目光短淺。
人類的價值觀使人類立于人工智能之上,從而視野更深更遠。每逢春節,手機的鈴聲便未曾停歇,我們自以為便捷的人工智能正割斷著人類的情感連接。我們學會了以手機紅包代替殷切的期盼,以群里發祝福代替真誠的祝愿。手機上聊得火熱的人,走在街上卻相逢不相識。可當人們價值觀發生之時,又可曾想過自己的世界正越來越小,目光正越發短淺著。世界上有許多事物不可代替,當它們被無情拋棄,換來的是冷冰冰的“等價交換”時,又一種美好趨于凋零,而人類的情感,此刻正趨于被冰封。
當然,人若總是“真性情”的,沖動使性,意氣用事,便與野獸沒了差別,亂了社會秩序。曾聽說計算機有“摩爾定律”,幫助計算機更快地完成任務,若是應用于生活來,可助人更理性地取舍,更高效地選擇有利條件,達成利益最大化。在不違天地之道的情況下,大可學習計算機的思考方式,此時這種思考方式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該是有利無害的。
計算機革命掃蕩著社會向我們襲來。若是想做人工智能下的“智能人”,請謹記著:“真正的“智能”在于妥善管理理性與人性的關系,讓他們在和諧中共存,以共存創造和諧。
【人工智能作文】相關文章:
人工智能的作文07-01
人工智能作文08-23
人工智能作文07-03
人工智能作文12-13
人工智能的作文11-30
人工智能作文11-15
人工智能的發展的作文07-01
人工智能高中作文07-03
關于人工智能的作文06-20
小學作文:人工智能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