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的女兒魃因為身體里有大量的熱能,她所到之處就經常發生旱災,人們很不歡迎她,認為她是瘟神。黃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間出來活動,與那些夜叉們在一起,但是他們也經常干壞事,旱災也時常發生。
【釋義】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壞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狼狽為奸
【近義詞】旱魃為虐
【成語示列】你聽說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嗎?
相關資料:
旱魃: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1]。《詩·大雅·云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 《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 石靈《捕蝗者》:“本來大家商議要刨旱魃,后來袁大爹著人來叫抬龍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說文》:“魃,旱鬼也。” 《詩經》孔疏引《神異經》:“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語》卷一《旱魃》里描寫為:“猱形披發,一足行”。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尸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則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與“旱”組合,極少單用。即使單用,還是“魃”不離“旱”。
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歷五月十三日,后民間便多于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并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03-22
孔子拜七歲小孩為師的歷史典故04-13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的典故05-21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經典歷史典故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