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歷史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1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小故事2
公元前684年春天,齊國重兵進犯魯國。
當時,齊強魯弱,魯國大將曹劌與魯莊公坐一輛戰車來到長勺迎戰,到了長勺安營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報:齊軍旌旗森嚴,刀戟如林,一派殺氣騰騰,準備廝殺的樣子。
果然,齊將首先下令進軍。剎那間,鼓聲動地,殺聲四起。魯莊公正準備擂鼓出營迎戰,曹劌攔住說:“主公且稍安勿躁,時機未到。”
齊軍數萬大軍沖到魯營寨前,見魯營沒有反應,好像沒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靜下來。稍過一陣,齊軍又戰鼓大作,可是曹劌仍阻止魯軍出戰。
待齊軍三鼓擂過,曹劌才回頭對莊公說:“時機已到,可以出擊!”
莊公下令擂戰鼓出寨迎敵,方才魯國兵將只見齊軍驕橫的氣焰,早就憋著滿腔怒火,此時一聽戰鼓擂響,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吶喊著掩殺過去。齊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漫山遍野地潰逃。
魯莊公大喜,便下令追擊,曹劌又攔住說:“不行。”
說完后他跳下戰車,仔細觀察著泥地上齊軍的腳印和車轍,又站在車欄上遠眺一番,隨后說:“可以追擊了!”戰役結束,魯國大獲全勝。
班師回朝的路上,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得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氣,齊軍擂一鼓的時候,士氣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則精疲力竭,而我軍嚴陣以待,士氣卻逐漸充盈,所以能夠戰勝齊軍。同時,齊國是大國,其將領狡詐多端,我們要防備他們佯裝敗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觀察一番,發現齊軍車轍狼藉,旌旗靡亂,這是真正敗逃的跡象,所以才下令追擊,一舉擊潰。”
哲理點撥: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同時也要看清對手的弱點,然后再采取致命一擊。
歷史小故事3
悼公之治
晉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晉襄公的小兒子,盡管襄公平時很寵愛他,但是他最終沒能繼承王位,號稱桓叔。桓叔生下了惠伯談,談生下了悼公周。悼公即位時只有十四歲,但是他卻顯示出了與自己的年齡不符的成熟與智慧。不久,悼公就下令全國說:“我的祖父、父親都沒能即位為君,他們避難到周京,客死在那里。我深知自己與先君的血緣關系疏遠,沒有希望即位。可是如今諸位大臣沒有忘記文公、襄公的恩德,擁立桓叔的后代。我承蒙列祖列宗以及大臣們的愛護,得以主持晉國的宗廟祭祀,怎敢不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呢?諸位大臣應該全力輔佐我才是啊。”接著,悼公便開始清理門戶,驅逐了七個不盡臣職的大臣,重修祖宗的舊業,施德惠于百姓,撫恤、重用文公時期功臣的后代。這年秋天,晉國攻打鄭國,取得勝利,并且乘勝進攻到陳國。
悼公三年,晉國會合諸侯,悼公詢問群臣可以重用的人選。大臣祁奚推舉了解狐,悼公感到很不理解,因為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祁奚就解釋說:“大王只是讓我推薦有才能的人,我沒有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悼公再問其他的人選,祁奚又薦舉自己的兒子祁午。君子得知此事,評論說:“祁奚的為人可以說是不偏不私了!推舉外人不避棄仇敵,薦舉內親不埋沒兒子。”正當會集諸侯的時候,悼公的弟弟楊干擾亂了軍陣,大臣魏絳便依法處死了為楊干駕車的.從者。楊干向悼公哭訴,悼公發怒,但是經過臣下的解說,悼公認識到了魏絳的賢能,任命他主持政務,后來又派他去安撫戎族,結果國家政治清明、戎族大為親附。悼公賞賜給魏絳樂隊,以此昭明他的功勛。
后來,秦晉之間再次爆發戰爭。悼公派遣六卿率領各路諸侯大舉攻打秦國。晉國的大軍渡過了涇水,大敗秦軍,深入秦境很遠才班師回朝。一年以后,悼公向賢者師曠詢問治國的道理,在師曠的建議下,悼公樹立了以仁義為根本的治國方法,晉國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正當悼公打算大展才華、富強晉國的時候,悼公卻意外地英年早逝了。晉國的復興之路也就因此中斷了。
歷史小故事4
覆水之舟
亡國之君,手中握著的最后一條馬鞭。你就是臥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懸在床頭的苦膽了,浣紗的女子從民間一路走來,因你遺棄的棒槌已長成苧蘿山的叢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苧蘿村。天生麗質。2400年前,春秋末年,吳越爭戰,越敗夫椒。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復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為興越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對歷史不恭了。
她長袖善舞,絆倒一代豪杰座下騰空的`馬蹄。
她柔骨似水,熄滅一代壯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的事實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為武器,沒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沒有任何矛可以擊穿。能讓一個君主失卻江山,也能讓另一個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罷,過眼的富貴云煙,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靜。
傳說吳被滅亡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不知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歷史小故事5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歷史小故事6
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
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升跟著“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后一行時,畢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
畢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后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
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制的木格里;然后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采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歷史小故事7
《范蠡和文種》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這時候,吳王夫差因為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說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果在苧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一個美人,名叫西施。勾踐就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夫差。
夫差一見西施,果然容貌出眾,把她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了。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
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里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過蒸熟了又曬干的糧食,怎么還能抽芽呢?
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就想趁機會發兵。
文種說:“還早著呢。一來,吳國剛鬧荒,國內并不空虛;
二來,還有個伍子胥在,不好辦。”
勾踐聽了,覺得文種的話有道理,就繼續操練兵馬,擴大軍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嘗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后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里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約會魯哀公、晉定公等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會盟,把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殘兵。
等夫差從黃池得意洋洋地回來,越王勾踐已經率領大軍攻進了吳國國都姑蘇。吳國士兵遠道回來,已經夠累了,加上越軍都是經過多年訓練的,士氣旺盛。兩下一交手,吳軍被打得大敗。
夫差沒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踐求和。勾踐和范蠡一商量,決定暫時答應講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坐在夫差原來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種和別的官員都來朝見他。吳國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著受封,他認為自己幫了勾踐不少忙呢。
勾踐對伯嚭說:“你是吳國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還是去陪伴你的國君吧。”
伯嚭垂頭喪氣地退了出去。勾踐派人追上去,把他殺了。
勾踐滅了吳國,又帶著大軍渡過淮河,在徐州約會中原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給勾踐。打這以后,越國的兵馬橫行在江淮一帶,諸侯都承認他是霸主。
勾踐得勝回國,開了個慶功大會,大賞功臣,可就少了個范蠡。傳說他帶著西施,隱姓埋名跑到別國去了。
范蠡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文種后悔沒聽范蠡的話,只好自殺了。
吳越爭霸已經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尾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起義的不斷爆發,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是從那個時候算起的
歷史小故事8
黃泉見母
春秋時,鄭武公的夫人姜氏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姜氏在睡夢中生下的,醒來后嚇了一大跳,因此就起名為寤生。二兒子段長得一表人才,又武藝高強,姜夫人很喜歡段,不愛寤生,她一直勸武公立段為世子,武公沒有答應,仍立寤生為世子,只給段一個叫共的小城,姜氏很不高興,卻又無可奈何。
鄭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姜夫人就開始和段密謀要篡權。大臣都勸莊公早點動手,莊公因為母親和弟弟的陰謀沒有明顯暴露,就遲遲不動手。
一天,莊公假裝外出,姜夫人和段以為有了機會,就公開叛亂,結果被莊公一網打盡。段畏罪|自殺。莊公讓人把姜夫人和段密謀的信件交給姜夫人,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姜夫人也覺得沒有臉見兒子,就搬到潁地去住。
當時,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后,就帶上幾個貓頭鷹的頭去見莊公。
兩人見面后,莊公問:“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鳥的頭?”考叔說:“這鳥叫貓頭鷹,長大后就吃了哺養自己的母親,是不孝之鳥,所以我專門殺這種鳥。”莊公就揀了幾塊好肉包起來,放在袖中。莊公覺得奇怪,問:“你這是干什么?”考叔說:“我家里窮,平常沒什么好吃的.孝敬老母親,所以每次有了好吃的,我就拿一些給母親,讓她老人家能盡量高興。”莊公一聽,長嘆一聲,說:“你雖然貧窮,卻有母親,我雖貴為國君,卻沒有母親!”考叔明知故問:“您母親姜夫人不是身體很好嗎?”莊公停了一會兒,就把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對考叔說了。潁考叔聽了以后,說:“如果您顧慮黃泉見母的誓,我倒有一個辦法。”莊公連忙問:“先生你說怎么辦?”考叔說:“您找一個地下有泉水的地方一直往下挖,挖到有了泉水后,就在泉水旁邊蓋一個地下室,然后把您母親接到地下室,您不就可以與母親相見了嗎?”
鄭莊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讓潁考叔帶人去辦。等挖到泉水,地下室蓋成后,潁考叔把姜夫人接到地下室,然后就派人去通知鄭莊公。鄭莊公急忙來到洞邊,沿著梯子走進地下室,泉水沽沽地流著,莊公一見姜夫人,一頭跪倒在地,說:“兒寤生不孝順,請母親恕罪!”
姜夫人連忙扶起兒子,說:“都怪當忍受的我糊涂,與你沒關系。”說完,母子倆抱頭痛哭,然后,莊公扶著母親走上地面,親自趕車把母親接到宮里。
姜夫人與鄭莊母子團聚,十分感激潁考叔,就封他為大夫。
歷史小故事9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歷史小故事10
近水樓臺
【解釋】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歷史小故事11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國大作家雨果1861年完成了他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把稿子寄給一家出版商后,很長時間沒有音訊。于是他去了一封信探詢,信紙上只有一個“?”。不久,他就接到了出版商的來信,信紙上也只有一個“!”。過了不長時間,《悲慘世界》就出版了。
雨果和出版商的信在內容處理上都體現了抓主流的哲學道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矛盾的雙方有主次之分,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力量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在《悲慘世界》這部書稿出版還是不出版的問題上,雨果用最短的語言(僅僅一個問號)來表達這樣的.疑慮:“編輯先生:近來可好?我的書稿收到了沒有?是否可以出版?”。而出版商也用最簡潔的回信(僅僅一個感嘆號)回答了雨果的疑問:“雨果先生:你好!大作收到!很快就可以出版!”在這里,雨果和出版商堪稱知音,一次通信,雙方各自只用了一個標點符號,卻把意思表達得如此清楚。這正是他們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要害,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質和方向的集中體現。
歷史小故事12
魯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享譽世界文壇,在文學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那么作為平凡人的魯迅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1.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后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并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么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臟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凈。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于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后,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采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煙罐,對著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跶,身后總跟著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歷史小故事13
含沙射影
【解釋】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里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歷史小故事14
范文正拔士
范仲淹任用士人,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節,如孫威敏、滕達道,都深受重視,范仲淹擔任西北軍事長官的時候,所選用的幕僚,大都是一些被貶謫而尚未復官的人,有人覺得這很奇怪,范仲淹說:“有才能而沒有過失的人,朝廷自然會任用他們。至于那些不幸被官吏評議而遭處罰的可用之才,若是不借機啟用他們,就會變成廢人了。”因此范仲淹麾下人才濟濟。
范仲淹作為一代名相,其文學杰作《岳陽樓記》中發出的感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后來者所崇尚效仿。范仲淹身世坎坷,從社會的底層一步一步走到最高領導層,經驗和閱歷極其豐富,充分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基層的情況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他任用人才的時候會注重人品,以簡樸而實際的`眼光看待人才的取舍,并大膽使用被貶謫的官員。更令人感動和佩服的是,范仲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千方百計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流失,為國家挽回了不少損失。
【感悟】
使用人才不拘小節,是領導者的理想境界。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始終難免世俗偏見的干擾。一些小事上不夠審慎的人才很可能會受到非議,而遭受處分的人才也可能因為受到同事不公正的待遇而沉淪下去,這都是組織的損失。如果領導者不能在這一方面有所作為,組織中的士氣總會受影響,畢竟人才不平則鳴,氣氛也難以活躍。
選拔人才應不拘一格,用人用的是員工的優點與長處。
歷史小故事15
高山流水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在龜山腳下,月湖側畔。相傳在20xx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音樂大師俞伯牙路經漢陽江口,夜泊江岸。當晚雨過天晴,明月高懸,景色清新,伯牙撫琴抒懷,調寄高山流水,引來樵夫鐘子期。子期作過樂尹,善知音律,聽罷情不自盡地贊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興。兩人相約半年來此相會。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絕,來到子期墓前,重彈“高山流水”舊曲,痛失知音,遂將七弦琴摔碎,長歌當哭,吟詩一首:“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摔琴謝知音”的傳說故事。古琴臺是后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歷史小故事05-23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11-13
孫臏的歷史小故事04-24
誠信歷史小故事12-16
周瑜的歷史小故事06-03
數學的歷史小故事03-28
周朝歷史小故事09-23
歷史小故事集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