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端午節作文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作文 篇1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作文 篇2
記憶中的家鄉,是美麗的、熱鬧的,是令人回味的、是令人不舍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柜臺的日歷上,告訴我,今天,是五月初五。
記憶推開了時光之門,我又回到了那個農家小院。傳統式的鍋爐上,冒著縷縷輕煙,爸爸拎著一籮筐洗凈的艾葉,妹妹拔弄著精挑細選出來的糯米,媽媽坐在庭院的小桌上,把糯米輕輕地放進一個用艾葉精心做成的小窩里,然后包好,捆緊。
這是家鄉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咸蛋,賽龍舟,舞獅虎,俗稱“端午節”,以此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雖然已經離開了那個農家小院,但耳畔也依稀能聽到那熟悉的水波聲,也能依稀看見那熟悉的獅虎樣,也能聞到那沁人心脾的糯米香!
端午節作文 篇3
鄉下的端午節 周二是端午了,母親需要給我們編一些五棉線,還要包三角粽呢!母親拎了五個顏色的棉線,分別是紅、黃、綠、藍、白。她先后將這五個線捋好平拿桌上,接著再編成繩,還非常巧妙的弄了一個結。四根五繩子做好了。
母親教我這叫“長命縷”,她又仔細的分別給我們戴在手和腳踝上。還特地囑咐我們說:“要愛惜,等戴上后下第一次雨的那時,取下擲進雨水里。這樣長命縷就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通過端午節風俗的小事,我體會到了母親的'良苦用心。緊接著要做三角粽了,我看母親拎了荷葉,包著糯米,中間還放著四顆大棗。接著又熟練地折疊荷葉包裹糯米。
還拿五棉線捆扎著,母親接連包了十幾個。母親拿包好的三角粽放進蒸鍋,蒸上了大概十五分。
蒸好的三角粽拿到盤子里,還沒等吃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
我圍著盤子聞了又聞,著急的等待著三角粽變涼。過去了一會,終于能夠下口了。我打開荷葉,白里透紅的餡兒玲瓏剔透,我咬了一下,粘甜滑爽,非常好吃!
大家邊吃邊笑,只因我們都看見了對方臉上的糯米。母親說:“除去吃粽子,戴長命縷外,還有插艾草、撒細糖、賽龍舟……等風俗。”看來,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不少的學問哩!
這次端午不單單吃到三角粽,還增長了不少見識。我過了一個歡樂的端午。
端午節作文 篇4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是最熱鬧了,由于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所以我常常跟外公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過端午了,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就先跑向廚房,此時婆婆早已把廚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放著幾捆粽葉和粽繩,又香又軟的糯米靜靜的躺在盛滿水的鐵盆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幾個小碟子,里面放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臘肉,有香腸,有紅豆,有紅糖……讓人眼花繚亂。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婆婆忙碌的身影。婆婆還給我做了個猴兒,可愛極了。
不知不覺太陽已慢慢爬到正空中,廚房里飄出了陣陣粽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奔到廚房里,一手就拿起幾個已經出鍋的大粽子,跑到一個清靜的地方,津津有味地把那幾個粽子吃得干干凈凈,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給雞吃,看著雞爭先恐后的.啄糯米粒時的貪吃樣,我都被逗樂了……
粽子吃飽了,我急忙去看賽龍舟。我一來到江邊,立刻被雄偉的場面給驚呆了:千姿百態的各式彩龍在江面游弋,舒展著優美的身姿,有的搖頭擺尾,神采奕奕,有的噴火吐水,威風八面。
一聲鑼響,賽龍舟開始了。各色各狀的“蛟龍”如箭離弦,順流而下,欲爭群龍之首。此時,樂聲響徹江面,皮鼓咚咚,銅鑼當當,號子高昂。每只龍舟上,身著一色服裝的十名健兒分列兩舷,健兒們激浪高歌,狠勁猛劃,奮力沖刺,兩岸山呼海嘯,人山人海,滾起陣陣“加油”聲浪。
看完龍舟,我在外面玩了一會兒天就黑了,回到家中,拿上幾個粽子,躺在涼席上,一邊吃粽子,一邊看著月亮和星星,不知不覺,我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吃粽子,粽子香噴噴的,甜絲絲的,真香!真好吃!哎呀,還是不說了,我一說就流口水了。
端午節作文 篇5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吃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因為媽媽不會包粽子,每年端午都去外婆家過節。外婆包的粽子可香啦!
我還沒進外婆家的門,就先聞到粽香味了。外婆又在包粽子了,只見外婆的前面一邊放著包粽子用的`糯米,另一邊放著粽葉,她的右手邊還放著繩子和剪刀。她左手拿著粽葉先把一個角卷起來成漏斗狀,再用勺子把糯米勺到漏斗狀的粽葉里,接著把糯米在漏斗里壓平,然后把剩余的粽葉反過來蓋住漏斗口,最后把繩子按三角形狀的粽子綁好,綁的時候一定要綁緊,要是沒綁緊到下鍋時這粽子就在鍋里散架了——
我喜歡端午節,它帶給我快樂,讓我嘗到了這么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作文 篇6
農歷5月初5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一天,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很愛民,深受老百姓的擁護。那個時候,秦國的實力很強大,屈原想聯合各個國家一起對抗秦國。可是卻遭到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見秦國的隊伍已經快要撞開楚國城門。心想:國家已經沒有希望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于是,他在農歷5月初5這一天投江自殺。
屈原死后,老百姓紛紛把用遼葉包好的粽子投向水里,怕水中的猛獸吃了屈原。為了驚動魚兒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尸體,好尋找打撈屈原的尸體,人們還制造了一種叫“龍舟”的長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賽龍舟。
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過著端午節。端午節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按規定放假一天。現在過端午節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賽龍舟,有條件的可以去外地旅游,沒條件的也可以在家鄉郊游。
至今人們仍沒忘記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我們一定要繼承先輩的志愿,更好的建設我們的祖國。
端午節作文 篇7
第四單元愉快的夏天
主題二 過傳統節日——端午節
教學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3、學習制作小紙粽子,練習正確運用剪刀等簡單工具。
4、在參與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了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閱讀、了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4)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工具和原材料。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嘗一下粽子。
(3)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端午節的故事
1、夏天天氣炎熱,但植物茂盛、瓜果飄香、蛙唱蟬鳴。在這美麗的季節里,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呢。你知道是什么節日嗎?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
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圖像 介紹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遺留下來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最為著名……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二、端午節的活動
1你還了解端午節里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 .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 .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
下水爭搶 .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兩者皆可入中藥 .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癥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 ,疫病增多 .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 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 .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念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
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陜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著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扎成旱船,帶著去登高、游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后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肚子痛。 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里投食物嗎?為什么?
B你愿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
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板書設計:
2 過傳統節日?——端午節
紀念屈原---愛國
包粽子 賽龍舟掛香包
【端午節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家鄉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兒時的端午節06-27
端午節作文:美味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 :歡樂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童年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民間的端午節06-26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四篇08-09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六篇08-11
端午節端午節作文4篇08-12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三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