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就能創造出如次豐富、精美的藝術品,這就是咱們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
今天,老師就讓我們欣賞了四幅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美不勝收的剪紙。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幅就是有著紅色色澤的“好朋友”剪紙。在圖上我看到了一頭老牛定定的站著,眼睛呆呆的看著遠方。牛角上有兩只小鳥正在嬉戲玩耍,可開心了!而牛背上呢?是一個孩子在使勁地拉下面另一個孩子的手。看到這兒我不禁想到了一個故事。
夏天到了,大娃和二娃帶著草帽去放牛。在半路上大娃和二娃一直在玩耍,而老牛在想:今天我一定要吃到最美味的青草。突然,二娃看見了遠處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河旁邊有著遼闊的草地,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看到這番景象的二娃不禁被吸引了,他再也忍不住激動的心情,便從牛背上跳了下來跑了過去。大娃看二娃從牛背上跳了下來便立即把牛拉住,但怎么拉也拉不住,因為老牛看到美味的青草近在眼前不能放棄。大娃看老牛還是不停下來只好用鞭子狠狠地打了牛幾下,無奈的老牛只好乖乖的停了下來。興奮的二娃跑到了草地上坐了下來。霎時間,他聽到了老虎的咆哮聲,回頭一看一只強壯的老虎張著血盆大口站立在他的眼前。見此情景的大娃迅速拉著無奈的老牛往二娃那兒趕去,二娃看大娃來了便跑了過去抓住大娃的手一起跑了出來。驚慌失措的老牛在大娃的.引導下跑了出來,最后兩人和老牛都得救了。但是二娃怎么上都上不到牛的背上。在一旁的老牛抱怨道:“現在的孩子太頑皮了,不但差點兒因為他們丟了性命,現在又不斷的蹬我。啊!我美味的青草呀,什么時候才能吃到啊!”可是,大娃和二娃聽不懂老牛在說什么,聽見牛叫個不停在一旁的大娃和二娃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無奈的老牛只好呆呆的站著。這時,大娃再次伸出了手,讓二娃抓住他的手把他拉上來。在下面的二娃不禁愣住了問道:“你為什么要救我?”大娃笑著回答道:“因為我們是朋友呀!”這時,二娃激動地淚水溢滿眼眶,深情回答道:“嗯!”從此大娃和二娃變成了最好的朋友。
看了這個小故事你一定動心了吧!對,就是這樣,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就是這么神奇,這么的美不勝收。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去了解了解。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春節的時候,母親說要包餃子,于是,我和表妹也就加入了,雖然很想包餃子,可是我包的餃子也太爛了一點吧!不好意思獻丑,不過,最后我還是加入了。
看著表妹和母親包的餃子那么好,我也學著她們的樣子,包了起來,包好以后,原本自我感覺還可以的我,嚇了一跳,這還是餃子嗎?太慚愧了,竟然比表妹包的還差好多。
母親看了我的餃子以后,就開始教我包餃子,為了不再比表妹包的差,我就認真的開始學了起來。
母親教我先:取餃皮一張于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立起,兩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別從餃皮左右兩端往中間捏,中間自然留一個口,把左右兩邊合攏,留口部分折起捏牢,兩邊各形成一條褶折。
聽母親講好以后,我學著母親說的,做了起來,做了一會兒,總算做好,雖然還是不怎么好看,不過比剛才那個好了一點點。
表妹也爭著要教我包餃子,沒辦法只好學了,她要教我包波波餃:取餃皮一張于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封口成半圓形,食指稍過拇指前捏,住餃邊食指微微將餃皮往前推出褶折,重復褶折直推至右端頂處放手,這樣一只波波餃就完成了。
沒想到表妹會這么多的包法,她還教了我元寶餃的包法:取餃皮一張于掌心,放入適量餡對折成半圓形,捏牢中間將右半邊餃皮封口,同樣將左半邊餃皮也封口,將餃皮封牢,然后把餃子兩端向中間彎攏,將兩端餃邊相互捏牢,使半圓形的邊微微向上翹。
包餃子真好玩呀。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泉城濟南有一條最繁華的街巷芙蓉街,我的家就在這里。在巷子的深處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店透著一種神秘,別看它不起眼但卻大有深意
一天,媽媽滿心歡喜的穿了一件新裙子讓我看,可我不管怎么看都覺得這件衣服怪怪的,和平時穿的有點兒不太一樣。明明是短袖的裙子,領子卻高的把整個脖子都包裹住了,裙子雖然長到腳踝,可兩邊開著的叉高到大腿,我滿臉疑惑的看著媽媽。但媽媽卻是一副很喜歡的樣子:這叫旗袍,可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中國的國粹。旗袍好奇怪的名字,為什么把這件奇怪的衣服稱之國粹呢?媽媽沖我笑了笑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
咦?這不就是那家我十分好奇又從來沒進去過的店鋪嗎?玉謙旗袍店幾個大字很是醒目,兩側的楹聯門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不僅道出了它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同時還告訴了人們它的方位。一進門,更是被滿屋子各式各樣的旗袍吸引住了,模特身上穿的,墻上面掛的、展示柜里擺放的,琳瑯滿目竟沒有一件是重樣的,有種瞬間穿越了的感覺。一位身穿中式服裝的老者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就是玉謙旗袍店現任的店長于仁謙出身旗袍世家,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的先輩從清代開始就從事旗袍服裝,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五代了。了解我的來意后,老人家更是滔滔不絕的講起他和旗袍的淵源。
我是上世紀30年代,跟隨父輩來的芙蓉街。每天看著父親擺弄制作旗袍耳濡目染逐漸也喜歡上了做旗袍這門手藝,70年代初,開始正式學做旗袍的。可是,上世紀50年代之后,由于歷史的局限,匾曾被摘過很多年。為了生存被迫接受些送貨上門的活計,只不過那些年人們訂做的多是些便裝、中山服。1966至1976年間,旗袍更是被視作封建物品而遠離人們的生活,在那種艱難情況下始終沒有放棄對旗袍制作工藝的研究,直到改革開放之后,這種漂亮的服飾才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所以,玉謙旗袍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老人家說他的旗袍全部是純手工的,所以制作講究鑲邊、滾邊、嵌邊、巖條、盤扣、貼花、繡花、手繪八大工藝,這些年來,他秉承了八大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不斷創新求發展。量體裁衣是玉謙旗袍的最大特色。為了盡可能讓訂做的旗袍合身合體,他把測量尺寸從早先的20多個,擴展到40多個。如今他創立的經緯立量法,需要測量60多個尺寸。他說:中國的傳統服裝,特別是旗袍,是真正的個性服裝,可謂‘千人千衣’。因而,每件旗袍需要測量60多個尺寸:身長、袖長、胸圍、袖口、腰節、開衩、總肩這種細致的測量,等于繪制了一幅精準的人體比例圖。他還形容說:我的眼睛好似照相機、攝像機,大腦則好似計算器,如此這般,裁剪起來才能運轉自如,制作出來的衣服才能合體合身。為了讓旗袍既傳統又新潮,他還借鑒國外新潮款式,將歐式晚禮服的設計,運用到旗袍的設計中,從而使得制作出的旗袍,格調更加高雅,款式更為新穎。對此不無自豪地說,這些年來,先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加拿大、荷蘭等四五十個國家的留學生和國際友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裝。更值得驕傲的是,他還為國內外著名影星、著名主持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裝,為玉謙旗袍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歷經百年多的玉謙旗袍,至今仍然是手工制作,準確地說,主要是由老人家獨自制作完成。現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志青年能傳承他的這門手藝,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主戰場去開拓市場。一說到這里老人家忍不住連連嘆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動腦子,也容易浮躁,沒幾個愿意耐心跟我學手藝的,也曾經招收過一些徒弟,但后來都走了,畢竟手工制作服裝還是很累的。只要一個人能堅持三年,那他就能成功了,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人能吃得了這個苦。曾經有一個很好的學徒,在他快要成功,我準備讓他去闖市場的時候,他卻放棄了,進入了一家現代服飾公司。我現在就希望有個不需要文化程度有多高,但能勤勞吃苦的徒弟耐心跟我學,這就夠了,我一定不能讓這門祖傳的手藝流失。淡泊名利,一心想著匠心傳承這就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手藝師傅的良苦用心。
正是靠著這份執著和堅持20xx年10月,玉謙旗袍被列入濟南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5月,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3月,被認定為山東老字號。現在它已經成為泉城濟南的名片,代表著濟南的符號。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春節是我了解的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首先,我喜歡吃!中國美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菜好吃,特別對我的胃口。新年那幾天,我媽媽會去買或做很多好吃又吉祥的中國美食,比如:象征“年年有余”的魚,“團團圓圓”的湯圓,“長命百歲”的長壽面,“年年高”的年糕,當然還有我最最喜歡的“招財進寶”的餃子,其次,我喜歡錢!春節的一個習俗拿紅包是非常開心的事情。我從很小開始,每年過年都會去跟爸爸媽媽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他們每次都會笑著給我一個紅包。說兩句好聽的話就有錢拿,這個傳統太好了。除了有好吃的.,有錢拿。春節還有喜慶熱鬧的春節晚會可以看。每年的春晚有最優美的舞蹈,最好聽的歌曲,還有超高難度的雜技表演。可惜的是我看不太懂小品和相聲類的節目。
我喜歡春節的美食,喜歡看春節的表演,更喜歡拿紅包。我非常喜歡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生活中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賽龍舟,春節吃餃子……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
從前,有一個大官,他命令大家在過年的時候貼福字。在一次過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過得怎樣樣。大官走在大街上,他發現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著貼,于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們全家抓進了府里。大官審問其中一人,道:“你怎樣把福字倒貼了?”那人顫抖著說:“大人,把福字倒貼,讀起來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張將福字倒貼了……”大人聽了,感覺很有道理,不但沒有罰他們一家,還獎勵了他們。
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真是奇妙啊!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1-03
讓傳統文化回家作文11-07
傳統文化英語作文03-03
【經典】傳統文化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