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后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后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于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著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著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伴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還有文化思想的開放,越來越多的洋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并且在一步步的加深。
中國文化難道就這么不堪一擊嗎?傳承了幾千的'中華傳統美德難道不夠根深蒂固嗎?為何仍在“日潮韓流”來襲時表現得如此不堪一擊。原因何在,難道我們缺少優秀文化的熏陶嗎?不,關鍵在人,因為我們缺少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和責任感。
我國有世上獨一無二的敦煌文化,那里曾是那么的繁華,而今它卻不在擁有婀娜的體態,柔美的淺笑,留下的唯有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和腦中慘白的世界。原本燦爛輝煌的文化圣地就這樣毀于一旦,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人道是王圓箓是毀滅敦煌古物的元兇,我卻為他叫屈。如若人人可以有一些責任感,那么即使有十個百個王圓箓又能成什么氣候?地方上的官員你不管我不顧,任憑外國人一次又一次放肆地拿走我們的東西,而今卻要我們屈辱的從他們手中買回我們的東西,而且僅是文物的微縮膠卷。可悲,可嘆。換句話說,如果當時有人能夠重視文物保護,阻止王圓箓的行為,也許就會有另外一種可能,起碼不會像現在這么受盡屈辱。
面對此起彼伏的文化浪潮,中國文化將何去何從?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從深層涵義來說就是:文化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總體表征。但,隨著現在電子產品的出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早已忘記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其中還包含名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等等。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戲劇(越劇、粵劇、京劇、昆曲、黃梅戲、湘劇、徽劇、漢劇、皮影戲、川劇、昆劇臉譜、川劇臉譜、京劇臉譜);剪紙;建筑(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節日(元宵、寒食、清明、元旦、中秋、端午、臘八、重陽、除夕、春節);服飾;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隨著傳統文化的沒落,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要肩負起拯救傳統文化的責任:
(1)我們要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的優點;
(3)我們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優點,將它們與中華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取長補短;
(4)我們要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文化;
(5)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6)我們只有了解社會發展趨勢,才能真正得出全面、中肯、成熟的結論。
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詞就是文化。我們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文化,是什么?這個問題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會想文化不就是知識嗎?但,在現代文化中的傳統可能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繡花鞋文化。
在以前,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在現在,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我們應該往這個問題的深層去想;但我們首先弄懂“文化”這一詞的根本含義,才有可能知道文化是什么?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才能知道中華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什么?但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弄懂的,需要我們長期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弄懂這個問題。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曾為它們的進步、繁榮昌盛而自豪;也曾為了它們的落后而感到傷心。
文化,它們有繁榮的時候,也有衰敗的'時候。在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同時,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
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
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這就是歐洲三位人類學家給文化下的定義。
我們要好好的守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但我們在守住的同時,也不要閉關鎖國;我們要多吸收外來文化,取長補短。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傳統文化之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一。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一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一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
,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里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游、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我們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一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近日,劉桂娟在網上火了一把。作為一名程派青衣演員,她在微博上炫出了自己的一個光彩奪目的點翠頭面,據她自己說是大約用了八十只翠鳥,且永不褪色之類的。立刻招致了鳥類愛好者與網友的口誅筆伐,同時也有部分聲音—包括新華社在內支持劉桂娟,認為點翠頭面“凝聚了傳統技藝的文化精萃與魂魄”。對于這兩種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我們必須合理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京劇是國粹,是精華;然而靠翠鳥的生命去裝飾的點翠頭面是毋庸置疑的糟粕,絕不可依靠京劇繼續存在。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劉桂娟的問題呢?她在微博上大談特談“四十幾萬人民幣也買不到了”,“對藝術負責,寧可多花錢,多一倍的翠鳥,也要買最好的”。可以看出,劉桂娟絲毫不以此為羞,以此為恥,反而扛出了“藝術”這面大旗,繼續心安理得地戴著點翠頭面,做舞臺上的華美仙子。我不理解她的殘忍愚昧,也不指望她懂我們這些“神經病”的痛心無奈。梅蘭芳先生的點翠頭面或許真的那樣珍貴稀奇,但使梅先生永垂不朽的絕不是他的昂貴頭面,而是他對藝術的貢獻。論名氣與藝術造詣,劉桂娟與梅先生都相去甚遠,不想著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行頭上下功夫,令人不齒!
我們為什么要合理繼承傳統文化?因為其中的糟粕實在危害不淺。從人到動物都曾深受其害。如今我們已經解放了自己,不裹腳、不作八股,為何還要為難動物?翠鳥是有生命的,同屬天生萬物。活拔翠鳥毛美飾自己,絕不是善良人道之舉。演戲給大家看,是要靠演技和德行征服觀眾,并非珠光寶氣、一味奢華。再說,科技如此發達,翠鳥毛的替代品也可起到點綴作用。演員戴著替代品制作的點翠頭面,不光對藝術負責,更有一顆寶貴的善良之心。這善心所放射的光芒勝過劉桂娟的點翠頭面千倍萬倍,合理繼承傳統文化的藝術工作者更值得我們尊敬。
最后還是希望劉桂娟不要執迷不悟,與其同網友對罵,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因何招致一片罵聲。藝術根植于人民,失去人心的點翠頭面遲早要被淘汰。她的所作所為與她的身份、榮譽完全不符,合理繼承傳統文化,專心創作表演才是正道。在文明不斷進步的時代,任何以犧牲生靈成就的華美藝術,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究竟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該吸收,那些該摒棄,人人心中都該有數。藝術工作者應以藝術水平為重,以榮名利祿為輕。學梅先生的戲而不是學梅先生的點翠,應合理繼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傳統文化作文06-17
傳統文化的中學作文06-28
傳統文化冬至作文07-03
作文守住傳統文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