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

時間:2024-02-02 07:16:44 歷史 我要投稿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1

  戰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去應戰,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求解驛站】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活學活用】他見錢眼開,~,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2

  漢朝初年,有個名醫叫淳于意,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從小就喜歡鉆研醫術。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術。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并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和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先知道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病癥。學了三年之后,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他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評。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狀告淳于意醫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漢文帝初期的刑罰,刺面削鼻,剜膝砍腳)。

  根據刑律罪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們都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又急又惱,大聲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緊要關頭就沒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感傷。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當朝皇帝是開創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救了她父親。

  ——《史記·吳王濞列傳》

  【求解驛站】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或者錯誤,重新做人。

  【活學活用】原本以為他從監獄出來后,能夠~,沒想到又犯事了,真是不可救藥。

  【妙語點撥】緹縈舍身救父的事跡令人欽佩,后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萬代流傳。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

  【近義】改過遷善、悔過自新

  【反義】死不改悔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3

  1.一鼓作氣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于民后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于此。

  戰后,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2.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云:'前村深雪里,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 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于是將后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后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4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到了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定是有作為的,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經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的意思。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5

  行將就木

  春秋時期,晉懷公即位后仍然不許公子重耳返回晉國。重耳風塵仆仆逃到蒲城,晉國就派軍隊去討伐蒲城。蒲城的百姓打算與晉軍決一死戰,保衛公子重耳。重耳為了不使蒲城人民受難,帶領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等謀士逃到狄國。狄國人很尊敬重耳,把婀娜多姿的美女叔隗、季隗獻給重耳。重耳看中了季隗娶她為妾,將叔隗賞給了趙衰。后來季隗為重耳生了兩個兒子,取名伯倏和叔劉。叔隗也給趙衰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趙盾,后來成為晉國宰相。重耳在謀士們的敦促下,決定離開狄國尋找回晉國執政的機會。臨別時重耳依依不舍地對季隗叮囑道:“我處境好了就來接你。請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來你再嫁別人。”季隗聽完此話淚如雨下,她開誠布公地說:‘我今年二十五歲,等上二十五年我怕是行將就木了,你還是早點來接我吧!”

  萬人之敵

  項羽世代都是楚國名將,項羽年少時學文學武都沒有什么成就。叔父項梁開誠布公地責備他說:“你學什么都學不好。”項羽卻理直氣壯地說:“識字只不過記記姓名,劍術只能對付一個人,我要學就學可以敵萬人(萬人之敵)的學問。”項梁聽了很大吃一驚,于是教他兵法。項羽對兵法愛不釋手,可也只從大的方面學,并不深究細節。有一次秦始皇出巡錢塘江,項羽和項梁也在旁邊觀看,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駕浩浩蕩蕩,威嚴盛大,他指著秦始皇說:“此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項梁嚇得如驚弓之鳥,趕緊捂住項羽的嘴巴、從此項梁認為項羽定能成就大事。叔侄暗暗積蓄力量,以報秦殺祖之仇。后來陳勝拉起反秦大旗,項羽跟隨項梁在會稽舉兵響應,項羽勇猛善戰,三年內就成為各路諸侯統帥。當時他威服諸侯,分割天下,分封王侯,一切政事全由項羽一人出令,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成就了霸王之業。

  司空見慣

  唐朝時期,劉禹錫和李紳,都是唐代的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李紳做過“司空”的官職,劉禹錫做過蘇州刺史。他們兩人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情誼很深。劉禹錫因為政治革新被貶職,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著霓裳羽衣以歌舞勸酒。酒過三巡,劉禹錫感慨萬千,詩興大發,即席賦詩一首。詩中寫道:“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面壁功深

  南北朝時期,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兒子達摩和尚云游回海,他路過梁朝首都建業時跟梁武帝相約侃侃而談。梁武一直以來都信仰佛教,但是達摩跟他的交談后感覺顯得有些話不投機,于是他便離開建業北上到了赫赫有名的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里達摩每天都面壁而坐一言不發,盡管人們都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做,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面壁了九年,一直到老死。達摩的故事在后來人們進行了補充,據說河南少林寺有一塊大石壁乍一看空洞無物,退后五六尺便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個達摩正在靜坐,他的短須還在隨風飄動,這個圖案被人們認為是達摩面壁留下來的痕跡,同時這句成語也是這樣演變來的。

  牢不可破

  東晉時期,北方前秦苻堅親自率領水陸大軍八十萬入侵。當時東晉大將朱序鎮守襄陽,密密麻麻的符堅大軍把襄陽城圍得水泄不通。這時朱序的母親韓氏住在城里,她登上城樓去探望,看見襄陽西北角首當其沖,料定敵人必定從西北角進攻,她馬上帶領一百多個婢女,并動員城中婦女重新筑一道新城。這道新城一共有二十多丈長,筑得牢不可破。后來,敵人果然集中兵力去攻打西北角,舊城很容易便土崩瓦解被攻破了。當敵人乘勝追擊準備進攻新城時,因新城筑得堅如磐石,敵人對它無可奈何。當時的人便把新城叫做“夫人城”。

  機不可失

  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大將軍李靖建議將在長江中游稱帝的蕭銑拿下。于是唐軍抵夔(kuí)州(現四川省奉節)。當時蕭銑以為秋汛時節江水上漲,唐軍不敢輕而易舉的貿然進犯,疏忽大意沒有防備。而唐軍最初也認為水漲時渡江危如累卵,但是李靖的看法卻是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經過來來回回的戰斗,唐軍終于包圍了江陵城,蕭銑也束手就擒。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他李靖率領十萬大軍,討伐背叛唐朝的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頡利可汗不堪一擊便被唐軍打敗,頡利可汗求和。但是唐太宗看出他不是真心誠意的想要投降,而只是茍延殘喘等待機會,因此他也虛情假意地答應講和,還派人到軍營中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心領神會唐太宗的心思,他與副將張公謹商議,用突然襲擊的方法將頡利可汗一舉殲滅。張公謹說皇上答應講和怎能再去襲擊。李靖開誠布公地回答說:“用兵在于變幻莫測,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以免打草驚蛇。當年韓信抄項羽的后路破齊,就是最好的例子。”李靖率領騎兵風塵仆仆遠道奔襲,大破東突厥兵,殲敵一萬多,俘敵十余萬,其余的東突厥兵也如驚弓之鳥四散而逃,頡利可汗也被活生生地擒拿了。

  轟轟烈烈

  “轟轟”和“烈烈”都帶有盛大、壯麗和威武的狀貌,“轟轟”、“烈烈”兩個詞之所以能聯用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宋朝赫赫有名的文天祥在為唐代罵賊不屈而死的忠臣張巡廟所題的《沁園春》詞中有句云:罵賊張巡,同心許遠,皆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會之節,百煉之鋼,人生欻忽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在這首詞中,“烈烈轟轟’是文天祥對張巡、許遠威武不屈的歌頌,也是文天祥自己剛正不阿,烈火似的民族情操的真情流露。“烈烈轟轟”是后來才演化為‘轟轟烈烈”的。

  二意三心

  意微婉《盛世凝云》一百三十四回:成親數日,她只覺自己已將十六年沒生的氣都生完了。她的相公卻不嫌夠,其他諸事她可以忍,這一樁卻是怎么也忍不下了。他要納妾。“你倒試試看!”她一張俏臉寫滿了怒氣,指著他的鼻子道。“與你何干,娘子?”他仍是不緊不慢地瞄著標靶,一箭射出,正中靶心。“一個丈夫怎使得兩個女子來分?本公主最見不得的就是那三心二意的花心郎!”“那你的好皇兄呢?他身邊何止三兩個?他也是薄情寡義的.男子么?”

  量入為出

  公元200年,曹操計伐袁紹時派衛凱去巴蜀聯絡益州牧劉璋。因道路不通衛凱留在關中。關中本來很富,前幾年戰亂數十萬關中人落荒而逃。局勢安定后又返回故居。當地的將領招他們為士兵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衛凱感到地方勢力強大以后會威脅到朝廷。他寫信給曹操,建議加強關中的管理,削弱地方將領權力。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關中地區的局面便有所改觀。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明帝生性殘暴,沉迷男歡女愛,并大興土木營造宮殿。衛凱對這種狀況憂心忡忡。他上奏章給明帝說:如今戰爭沒有結束,陛下若不居安思危,國家就會衰敗,再也不能復興起來了。奏章最后開誠布公地寫道:“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君臣同心協力,出謀劃策精確地計算國庫的財力狀況,并且根據收人情況來確定它的支出(即量入為出)。但是,明帝并沒有采納衛凱的意見,照樣花天酒地。隨著政權的日益腐朽,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到公元265年,司馬炎終于代魏稱帝,開始了西晉王朝的統治。

  上下其手

  春秋時期,楚秦聯合討吳,吳國聽到消息作了防守準備。楚王就撒回部隊轉向鄭國,乘其不備打敗了鄭國的守兵,楚軍將領穿封戌把鄭軍將領皇頡俘虜了。楚康王的胞弟公子圍雖然參加了卻沒有戰功。他氣急敗壞,派人把俘虜搶過來,硬說皇頡是他捉到的。穿封戌氣得怒發沖冠,他找太宰伯州犁評理。伯州犁知公子圍無理取鬧,但他是王弟只得袒護他。伯州犁貌似開誠布公地說:“讓俘虜皇頡自己說,他最清楚!”軍士把皇頡帶進軍營,伯州犁說:“皇頡,雙方爭奪你,你放明白點。”伯州犁指著公子圍說:“這是達官貴人公子圍,楚王的弟弟。”伯州犁說完指著穿封戌說:“他是小縣尹穿封戌。是誰俘虜你的?”皇頡從伯州犁的手勢對其中奧妙心知肚明,心想將來要依靠公子圍,于是連忙說是被公子圍俘虜的。伯州犁立即宣布:“俘虜皇頡的功勞歸公子圍。”“上下其手”這條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概括出來的。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6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里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于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

  由于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后被封為定遠侯。后來,人們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后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抗日戰爭爆發后,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于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義】棄文就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7

  哭竹生筍

  三國時期,在吳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家里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較困苦。即使如此,他的母親仍然想方設法讓他念詩書,學禮儀,鼓勵他結識一些讀書人,以便將來出人頭地。

  有一年,縣試(在縣內舉行的考試)時,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來參加考試。有些考生貧困,沒有多余的錢財住客棧,孟母就請他們到她家里住宿。她還縫了很大的被子給那些考生蓋。她說:“我的'孩子仰慕你們眾位的品德和學問,可我又沒有能力好好招待你們,只能做這點事表示對你們的敬意。”于是,孟母名聲很快傳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個非常孝順母親的人。他知道母親含辛茹苦,才把他培養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對母親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許多天,什么東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對孟宗說:“孩子,真奇怪,我現在忽然想喝點筍尖湯。”孟宗聽說母親想喝湯,非常高興,因為母親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身體越來越衰弱了。不過他馬上又發愁起來,因為當時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天才會發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筍呢?孟宗想著想著,不覺皺起眉來。孟母見兒子這副表情,便說:“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這節氣哪兒來的竹筍呢!算啦!”

  孟宗馬上告訴母親:“您別著急,我會盡量想法找點筍尖回來燉湯給您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應起來容易,可是最近這兩天這么冷,寒風呼嘯不停,動物全在冬眠,花草樹木離出芽生長還有一段時間,我怎能找到筍尖呢?可是一想到母親要喝筍尖湯,他馬上來了力氣,于是扛起鏟子、鋤頭,冒著風雪向山中走去。終于走到了一個竹林。當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鋪了一地,更加心驚:“天哪!幾乎連青綠的竹葉都看不見,上哪兒去找新筍尖呢?這實在是辦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爺,可憐可憐我吧!我母親病得那么重,若是找不到筍尖燉湯給她喝,那我可一輩子也不能心安哪!”他想到母親正在病床上期待筍尖湯,鼓足勇氣對自己說:“我挖一挖試試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著筍尖為止。”

  寒冬臘月,土凍得像鐵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鏟鏟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盡,仍然看不到半點綠色的筍尖。孟宗挖不出竹筍,又想著病床上的母親,不由得對著土坑哭了起來。哭了好一陣子,當他睜開淚眼往地上瞧時,不禁吃了一驚。原來,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變成了軟泥,軟泥中居然有幾個綠尖頂冒了出來!

  “呀!筍尖啊!筍尖啊!”孟宗驚叫起來,心想:這不會是做夢吧?他連忙彎腰去拔,拔出一個,摸了摸,哈哈,心中竊喜。原來真的是新鮮筍尖!母親的愿望終于可以滿足了!問題是,剛才還什么都沒有的土坑,怎么會在突然間長出新鮮的竹筍來呢?太不可思議了!難不成是上天的賞賜?“嗯,一定是的!”孟宗對著上天叩首說,“謝謝老天爺!”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筍尖,趕回家去做筍湯。孟母看見兒子拿了竹筍回來,也非常吃驚。她喝了兒子給熬的筍湯之后,病沒過多長時間就痊愈了。

  后來,孟宗更加努力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者,并且當了朝中的大臣,做了很多好事。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8

  難兄難弟

  史料記載:“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文德,爭之不能決,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太丘名陳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后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來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墻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9

  決一雌雄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兩軍在廣武對陣,雙方的軍士和當地的百姓都怨聲載道。項羽急于要消滅劉邦,他對劉邦說:“天下爭雄只有你我二人,我不想興師動眾,單獨與你決一雌雄。”劉邦笑著謝絕,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

  【出處】天下匈奴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史記·項羽本紀》

  【解釋】雌雄:比喻高低、勝負。指較量一下勝敗高低。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較量一下勝敗高低

  【近義詞】決一勝負、鹿死誰手

  【相反詞】不分勝負

  【成語例句】

  ◎在一大批強手咄咄逼人的情勢面前,只有陶桂林的`馥記營造廠拒絕當轎夫,但陶桂林又敢不敢和十幾家洋行決一雌雄呢? ◎這一湊,就是十來個:較量、比武、爭奪、比試、爭雄、打響、決一雌雄、一分高下、逐鹿中原、拉開戰幕……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10

  春秋后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伙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后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托,后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于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后,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里。后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后,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干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么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后,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并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后,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余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后,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后被殺。

  事后,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么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驛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講話時,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問原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活學活用】~的批評是真正的無知。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通行賦詩,從詩里斷章取義,以詩言志。孔子為學生解詩時也常常根據教學需要斷章取義。盧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諱同宗聯姻,娶慶姜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無可非議。但對于學知識、做學問則需力戒浮躁,克服斷章取義、不求甚解的作風,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長進。

  【近義】斷章截句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后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游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盡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背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么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么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么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后,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并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采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后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只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干什么呢?”“在殺豬。”“殺豬干什么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后悔了,這不等于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只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么,我猜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么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活學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真是~。

  【妙語點撥】細致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再者,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聽聞射箭之聲,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飛高而致使傷口斷裂,掉落于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克服大雁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學會忘記過去,面向未來,不要讓曾經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為以后前進的絆腳石。

  【近義】傷弓之鳥、談虎色變、心有余悸

  【反義】初生牛犢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來自歷史的成語故事大全-古代典故閱讀06-23

古代歷史典故03-23

經典古代歷史故事06-21

古代經典歷史故事06-21

古代經典歷史典故07-05

古代經典的歷史典故04-02

古代經典歷史典故05-28

古代歷史典故05-28

古代歷史歷史教案07-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 日韩精品毛片 | 中国特级黄色片 | 性欧美乱又伦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麻豆 | 免费看的一级片 | www.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片人免费www | 91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成年视频在线 | 视频在线18羞羞 |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 中日韩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 午夜久久免影院欧洲 | 成人99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888 | 羞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激情丁香六月 | 亚洲三级久久 |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天天天天爽 | 欧美色图另类图片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做一级做片性十三 | 欧美一级xxx | 欧美sss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 人人爱人人爽 | 中文在线 | 中文 |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 | 国产视频一区二 | 啪啪网站免费 | 成人毛片100部免费看 | www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操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