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合集10篇】
演講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講者的思路、提示演講的內容、限定演講的速度的作用。現如今,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要怎么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了。在5000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一名中國的小學生我深切的愛著我的祖國,我愛祖國土地,愛祖國的人民,更愛祖先留給我們的輝煌的民族文化,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傳統美德。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里,文明美德,隨時可見,隨處可見。大致國家領導,小致小學生。一碗米飯、一碗菜湯,這就是20__年6月1日在甘肅地震災區時的午餐。當時,戰士們的午餐是相對豐盛的。看到這些,在場的許多人眼睛濕潤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溫總理的一件羽絨服一穿就是10年。這件事讓我感到總理在守候著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大愛無疆的副市長吳天祥,他為了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把老房子賣掉了;他自己掏腰包幾十萬元救助困難群眾;他4次跳入長江救人,34次獻血,汶川、玉樹、舟曲災區的現場都能看到他救人的身影;像這樣具有高尚美德的人還有很多,像行萬里山路的'郵遞員王順友,22年來,他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獨自行走在馬班郵路上,從未延誤過一個班期;無償為鄉親們擺渡50年的黑龍江老大爺趙永祿;堅持踐行承諾的河北農業大學的學生們,資助因病去世同學的父母至今;我們小學生,雖然力量小,但是我們也有一顆閃光的心,傳承美德,踐行美德。看見垃圾旁的垃圾我們會主動撿起,看見老人我們會主動讓座,看見別人有困難我們會主動助……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你發現,處處是文明。
我和媽媽每年都坐火車去北京一次,每次我都會看見車上有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在做同一件事——撿垃圾,我不明白他在干什么?便去問他,老爺爺說:“哎!我老了,我想撿些垃圾也是為社會做事,為后代造福,受些苦也沒什么!”他笑了笑。到站下車了,可老爺爺的話我忘不了!
我們從小接受傳統道德教育,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社會上,校園里也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我希望同學們真正行動起來傳承文明,踐行文明。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振翅高飛翱翔蒼穹。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
同學們、老師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弘揚民族精神——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抗擊非典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計其數的白衣天使們奮不顧身、前仆后繼,在生死線上,以血肉之軀筑起生命的防線。他們用無私、勇敢和忠誠,悲壯地再現和傳承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涌現了種種弘揚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實這一精神,同樣貫穿著我們整個學習生活。對于同學們來說,首先要做“改陋習、樹新風”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下課后,能自覺保持學校優良的學習環境,走廊上、陽臺上、樓梯口、操場上,少些喧鬧、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讀書聲,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多些捧著課外書津津有味讀著的小小書蟲。讓學校成為學習交流的寶地。勤奮學習、沉穩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民族精神也體現在勤儉節約上,不管是在學校用餐還是在家中用餐,千萬不能任性妄為,傾倒大量的飯菜,浪費糧食,要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著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不能因為挑食、貪玩、愛吃零食等不良的習慣而讓自己的健康與美德隨著飯菜流失殆盡。
講衛生,勤勞動是體現一個民族素質的重要部分,不破壞學校的公物,不亂采摘花朵樹葉,不折斷樹枝打鬧嬉戲,不亂丟廢紙果殼,不隨意吐痰、踐踏草坪,同時還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惡意破壞,主動幫助打掃衛生的同學,齊心協力使映照在藍天下的美麗校園變得更加亮麗如新。
弘揚民族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的風采,其實很簡單,只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刻苦學習、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礎,長大后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二(17)班的xx。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著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梁啟超先生早就說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
而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著我們青少年前進的方向。
那么作為高中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著我們禮儀之邦的風范;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群、臻于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于我們,世界屬于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4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數干年來,在一代代的傳承與接繼下,中華傳統文化的明燈從未熄減;再觀今日,這瑩瑩燈盞已然遞至你我手中,成為一份新時代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認為,傳燈經典,我們仍應循前人之路,以所具創新之手,托起中華文化的光亮。
循舊時路,不改中華文化昔日顏。
傳中華傳統文化,自要守住文化本真;而對于傳統方式的繼承,無疑可使傳統文化行走于最適宜其原本形態的道路上,留存那份韻與味。“最美女國士”葉嘉瑩先生正是以傳統方式守護著國風,她讓我們見識到傳統的美與莊重,讓我們見識到中國人的深沉與從容;而如今,對于國學經典的誦讀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一部分這一現象,也體現了中華文化正以其千年來有條不紊的步履邁向今天。傳承經典,我們不能打亂傳統自己的步調,而應順勢跟上其足跡,方得謂“傳”與“承”。
以創新手,妝點中華文化新篇章。
但這種跟從并非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洪流之下,我們更應將時代的變化恰然融入傳統,方能讓中華傳統文化在今天的華夏土地上更深地生根,綻出新的花朵。故宮文創的走紅,正是一次新陳融會,以新表古的`成功嘗試;《唐宮夜宴》演出的廣受好評,愈表明中華文化如今姿態已與時代有了更甚的契合。嫦娥、玉兔、墨子、天宮……我們以過去的名字呼喚著航天的將來,《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我們在一方銀幕中窺見了千年湖光山色。正是在這種秉古與創新和鳴,傳承與翻新的結合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將會永為中華民族汲取文化自信的泉源,在時代的懷抱當中生生不息,得到更好、更久的傳承。
面對中華文化,我們應存起古韻,譜其新章。一根游絲,串聯中華上下五千;一曲《國風》,響徹神州天地間。莫忘回首向來路,也應新唱《楊柳枝》,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要做到順其古風之遺,又要令其歷久彌新。
“獨寐寤言,永矢弗”,在傳統與創新相濟的明天,相信我們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循舊時路,傳燈中華文化;用創新手,為其注入新生。相信中華傳統文化之流風余韻將會永葆生機。
我的發言到此完畢,謝謝大家。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們,友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高速進展和人們對消遣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韓流”、“日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快速在中國崛起,其迅猛的來襲與滲透,不僅主導了我國影視業文化等的進展,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日飯”、“韓范”,成為了這種新興文化的追捧者和擁護者,而很多我們自己的文化珍寶在漸漸湮滅,這些人卻絲毫不知。如果這種文化潮流如此駕駛不斷擴大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的消遣文化中將再不見一絲自己的特色,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將徹底轉變。
是什么,導致外來文化順當侵襲,并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代了傳統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是因為它們“時尚”,它們“流行”,它們為人帶來“潮流青年”的標志?還是因為在某些其擁護者的眼中,傳統文化太“俗套”,已經“過時”了,配不上他們追逐新風尚的匆忙步伐?追根究竟,使這些人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熟悉不到位,不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然而,堅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是一個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沉沒、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忘根的底線。現今世界,信息通訊如此發達,人們很簡單便可以對世界另一端的文化習俗了如指掌,因新奇感而為之癡迷,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遺忘自己本應代表的東西。不堅守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潮流的沖擊下,便等同于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宏大的文化寶藏,便等同于淪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試想,假如身為一個中國人卻毫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說外語,著洋裝,慶祝著洋節日,宣揚著他國精神,他談何對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黃血脈?不堅守,只會在文化沖擊之成為一只毫無方向的沒頭蒼蠅,到頭來成為文化溝通中可悲的犧牲品。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讓自己的文化珍寶閃耀出刺眼的光線。
同時,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才能將其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國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傳統文化積累,千年前的金戈鐵馬,百年前的琴棋書畫,一亭一景一詩一韻中滿載的是祖先的才智,將我們星火相傳的文化繼承并發揚下去是每個中國人必需擔當的歷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間斷地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每朝每代都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人。宋元時期,北人南侵之際,中原人被迫大規模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忍辱負重,四海為家,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正是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擴大了中華的版圖,也使中華文明沒有就此中斷。古人尚能如此,如若傳統文化斷在了我們手里,我們不應當感到慚愧嗎?
堅守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每個國人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從身邊的微小處入手,熟悉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堅守并發揚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組成局部。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這些節日都是從古代開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和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開展是一個逐漸形成、微妙完善和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和社會的開展一樣,它是人類社會開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與大川的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的節氣有關,至少可以追溯到文獻中的《夏小正》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一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根本完成,后來的傳統節日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大多數節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但習俗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開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的傳奇故事給這個節日增添了一點浪漫色彩;還有就是宗教對節日的影響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恒的紀念,滲透到節日中,這些都融入到節日的內容中,賦予了中國節日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這是中國統一后的第一個大開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大開展,為節日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隨著唐代節日的開展,它已經從原始崇拜、禁忌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變成了娛樂禮儀,成為了真正的節日。此后,節日變得歡快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令人愉快的活動,很快成為一種時尚,這些習俗繼續開展和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文人騷客為每個節日都寫下了許多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妙的浪漫,優雅而流行。
中國節日凝聚力強,包容性廣。舉國歡慶節日,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是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傳統美德在華夏史上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前有古人,后有來者。
發揚傳統美德是我們新一代青少年的責任。
去年的暑假,爺爺奶奶從老家過來照顧我。媽媽一大早就去菜場買回來好多菜來招待爺爺奶奶。中午媽媽燒了一大桌子香噴噴的飯菜,有爺爺奶奶愛吃的紅燒肉、糖醋排骨、牛柳炒洋蔥、清蒸鱸魚、鹽水河蝦、芹菜炒香干、山藥炒木耳、蒜蓉西蘭花、還有紫菜雞蛋湯。我幫忙準備了杯子、筷子、椰汁,爸爸開了一瓶紅酒,我們全家人一起舉杯慶祝爺爺奶奶的到來。爺爺奶奶品嘗著滿桌的飯菜,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夸媽媽的廚藝越來越好了,夸我爸爸是個孝子,我是個孝順的大孫子。飯后,我和爸爸陪爺爺奶奶聊天,媽媽收拾洗刷餐具。
我認為發揚美德是一種提升自我人生價值的方式,也是塑造人的基本素養的形式。我向老人盡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獲的卻是老人的`全部。于是我明白了:美德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次幫同學拿衣服,一次幫助媽媽洗腳,一次,一次,都是美德的具體體現。在家里孝敬父母老人,在學校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中,都能折射出我們的身上是否有美德基因。
美德之所以稱之為美德,是因為它是一個真理,一種內在的美。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8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去年,我剛進進入肥鄉二中時,學校便給我們一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要求我們朗讀并背誦,軍訓本來就苦,還要讀考試無關的書,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這段艱苦又充實的軍訓‘旅程’到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還在繼續,書里不僅教會我們讀書,更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軍訓練就了我健康的身體,而文化卻影響了我的心靈,它教會我的知識和道理使我受益終生。此后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在堅持讀經典作品,品經典禮儀,學經典內容,因為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青年,理應遵紀守法,尊敬老師,孝敬父母,關愛同學,做一個傳承美德的好青年。
為什么要學傳統文化呢?因為在社會上總有一些目無法紀,目無尊長,目中無人的人。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相容嗎? 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在校期間,學校的校長又為我們解讀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禮儀幾天的學習,我感到了傳統文化巨大的魅力和無盡的感召力,它感染著我們,蕩漾著我們的靈魂 ,在二中這個充滿禮儀的校園里,我要從小事做起,從撿起一片紙,從一聲主動問好,從認真寫好每一個字,每一次作業做起,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少年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雄起的主力軍正是作為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是作為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天之學子的我們,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美德以危機感為基礎,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9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801班的xx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在中華民族艱難而燦爛的五千年發展歷史中,我們世世代代的先輩不懈努力,永不回頭,創造了無數人類燦爛的思想和成就,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如孝、忠、禮、誠、仁、愛他人、善待他人、自然……這些源遠流長的精神世界,是全人類進步思想的奇葩。作為中國人,我們為自己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到自豪。
中國有句古話:“孝為先。”這意味著尊重父母和老師是所有美德的第一位。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出一番成績。
“拄著拐杖變老”的故事,我想每個人都接觸過。漢朝的時候,大良有一個叫韓的人,天性清純,尊敬父母,是有名的孝子。他媽媽對他要求很嚴格,稍有差池,就舉起手杖揮了揮。有一天,于波被打了,但他很傷心,哭了。他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可以隨時接受打你。你今天為什么哭?”于波回答說:“當我打我的時候,我總是感到疼痛。知道媽媽還有力氣,身體健康,我就放心了。但是如果我今天不感到疼痛,我知道我的母親正在衰落和虛弱。所以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不是痛苦而是不愿忍受。”這個故事說明韓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有詩說:念及母親的感受,對母親的體重十分關心;一旦牧之的實力下降,他就感到悲傷和淚水沾濕。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應該明白了,父母平時對我們要求嚴格的'時候是關心我們的,他們把對我們的愛變成了教訓,只是希望我們長大后能少吃點苦,少走點彎路。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孝順”地回報父母的愛和善意。事實上,我們只需要抽出一些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和他們聊天,幫他們倒一杯茶,洗腳。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希望同學們能在身邊量力而行,以后留下遺憾不要后悔。
我們的青少年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是中國燦爛文化的接班人。首先要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快樂學習,為祖國和生活增添光彩!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0
同學們、老師們:
早上好!
中國傳統文化中,何為需要繼承的精華,何為應該摒棄的糟粕。中華古詩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能夠歷代被人們奉為經典且不斷流傳,便證明它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將迎來慶元旦—詩歌朗誦會。
看過一個個節目,覺得自己班的節目在他們面前實在是微不足道,覺得自愧不如,真香找個地洞鉆進去。其它班花樣繁多,有的班一部分人硬著音樂,合著節拍,跳起了舞蹈,舞姿翩翩,有些班有才華的人還彈起了古箏,優雅無比;有些班還將古詩詞邊唱邊拍手,節奏清脆;有個班最具有特色,跳起了橡皮筋,有意思吧!總而言之,老師為這次比賽奮進了心思,同學們則下盡了心思!
我們班實在沒有特色,也就迎著節奏將《弟子規》背了出來,毫無特色可言,況且還不止我們一個班背。既要上場了,心情是既緊張又興奮,心怦怦的跳著,似乎下一秒鐘就會跳出來了。只希望,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如我所愿,表演成功,臺下響起了了熱烈的掌聲。我終于明白了,我們沒有輸,贏不一定要贏在花樣上,我們應在氣勢上,只有我們的吟誦,才最符合“經典”兩個意義深重的字!“教五子,名俱揚………”那聲聲傳遞古詩詞的聲音,扔不時在我耳畔響起。中華傳統古詩詞源遠而流長,極富有深刻的'意義,它本身富有內涵,那短小的篇幅,卻蘊含這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
直到現在,我還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