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家鄉的清明節又掃墓、吃餃子等習俗。
去掃墓的`人一般帶著紙錢、鮮花、爆竹等祭祀用品。其實燒紙錢并不是好事,有時會引起火災,釀成無法想象的后果。用鮮花祭祀,既禮貌又安全,我期望大家都來用鮮花祭祀。
今年的清明節又是三月初三,老人們說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而且更令我們小孩子興奮的是,恰好是附近石橋頭市場的廟會。
下午,我們一群孩子就跟著大人們大呼小叫、前竄后跳地去趕廟會去了,在那里,我買了衣服、冰激凌、麻花和糖葫蘆。大街上你也能夠投稿,那是車來車往,相當繁華啊!
這就是今年的清明節,至今都讓我記憶猶新的節日。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品陶瓷,民族藝術戲曲,國畫,端午賽龍船,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瑰寶,是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厚的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圓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它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了地上,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尖尖的舌頭貪婪的舔著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歡!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剪紙體現出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也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這些有關春節的古詩詞無一不是古代人過春節最有力的歷史印證。
自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有人說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了。于是,我對我國的春節傳統文化進行了調查。
正所謂“百里同風不同俗”“各處鄉村各處例”,根據我的調查,在中國各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北方人愛吃臘八粥,粉條,凍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湯圓,年糕,紅燒魚,扣肉。不同的食物就連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過我的'調查得到,中國人普遍會過小年。在這一天,各個家庭的婦女都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拜神這預兆著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人們都會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掃除的日子。再往后,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必須有魚,象征年年有余,再者,要有雞,象征著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要“開門炮仗”,接著要拜年、占歲、吃齋等。而大年初二是回門的日子,各個家庭里又添了幾分喜慶。
在以往中國的春節里,大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大街上還有各種舞龍,舞獅,人們都喜歡去逛廟會,猜燈謎,年味兒十足,城市里,農村里,所有人激情四射,一片熱鬧聲,一片歡笑聲,一片紅。
而在這幾年里,老一輩的人們評價道:“現在的年過得不像年,春晚依然那么精彩,可是有一些祖上傳下來的風俗,早已被工作和忙碌沖刷的一干二凈。大街上的吆喝聲,歡鬧聲都也慢慢褪去了,一家人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玩手機,看電視,還是一樣的貼春聯,放鞭炮,但是已經沒有往年的味道了。過年呢還是要回到農村里,即使大家蹲在地里,拔拔蘿卜,耕耕田,種種地,大家一起流汗,也挺幸福,這年過的就舒心!”
是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們炎黃子孫,卻沒有將那些傳承下來的習俗發揚光大。春節,是于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節,所以我們更應當重視它。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應該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最美好的時光。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和與人和人的關系的調整和改善的社會實踐中,富于創造的中華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中華民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能成為和愛琴文明、猶太文明一樣的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彩一筆。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學主義和西方現代文明主義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卻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于是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存與亡。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于文化的概念。學術界許多年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雖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學術視野當中。對文化概念的闡發不一而同,但是對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精神產品的凝結。我們所探討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地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以“仁”為核心的“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仁愛精神,不但包括人對于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還包括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以“義”為信仰的“公平正義,堅守原則”的倫理道德,是一個社會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以“禮”為內容的“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的禮儀規范,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為對象的“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于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為標尺的“忠于職責,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學關于誠信的思想,是我們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資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中庸之道”的處世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胸懷、“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坐標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歷史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鐘愛。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著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里面沸騰,仿佛在里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說。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于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著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為,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溫暖,讓我們家庭溫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么時候都能吃,因為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饑,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為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溫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青蔥的樹林,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泥土上,新鮮的空氣,粘著一絲絲花香,縈繞在鼻尖,沁人心脾。充滿古韻的建筑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街道里,做糖畫的老人與孩子們一起嬉笑。會堂里,化了妝尖著嗓子的人,唱著京劇,一臉陶醉的觀眾注視著舞臺。然而,這一切都將像陳舊的照片消失殆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老的建筑紛紛被拆除,由于破舊,它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座座歷史,不斷的沉沒、消失。打開窗戶,吹來的風中散發出歷史的余味和感傷的'氣息。現今的人們,為追求繁華,漸漸忽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變得越來越注重金錢,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在過去,人們喝的是純凈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長的糧食,走的是泥地,充滿了鄉村的氣息。而現在,一切都化為烏有,蔬肉瓜果都被轉基因的產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變成了柏油路。盡管繁華,卻少了樸實的鄉村氣息。唉!有多少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有多少絕跡的燦爛需要我們去追尋,有多少種文化迫切需要我們關愛,挽留。
現在回憶起兒時的小伙伴和那時的歡笑,心靈深處的一絲絲憂傷和懷念一下子就涌上了心頭,思念的淚水直接奪眶而出。那個記憶中臉上溝壑縱橫的老人,仿佛又在眼前,做著糖畫,露出溫暖的笑容,而我心里祈禱抽到龍的那種心情好似又回到身上,隨即,卻又像幻影般慢慢消失,無論我如何努力的想去抓住,都抓不住。時代進步了,賣糖畫的少了,幾乎沒有人愿意去做那些不好掙錢而又辛苦的工作,有的也大多被現實的殘酷埋沒了,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堅持下去,取得成功。我想,要阻止文化的消亡,應該大力扶助民間文化遺產繼承人,讓學者開設講座,進行國學的宣傳,如百家講壇所引發的國學熱,搶救瀕危語種,制定有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才,等等…我希望有一天,那些消失的傳統文化,能夠再次重生!
抬頭仰望,明凈的天空被烏云遮蔽了,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黯淡了;天邊浮現的紅霞,妖艷而又美麗,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淌血;璀璨的星星從天邊墜落了,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消逝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中華民族在這一片土地存在了數千年。我們的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無盡財富似星河浩瀚。《論語》,《孟子》是文化思想上的豐碑;水墨畫,戲曲是藝術上的瑰寶;然而,不知是生活的忙碌,還是潮流文化的沖擊,我們頭頂的這條星河竟很少被我們認真地凝望了。于是,弘揚傳統文化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媒體,作為對大眾思想影響最大的平臺自然要做出表率,中國詩詞大會,名人說論語,各種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等電視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有的.人認為“名人說論語”讓傳統文化終于被更多的現代人了解,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也有人認為節目中的許多演講沒有把握到《論語》的本質,只是一個很表面的解讀罷了。可倘若人們只停留在簡單的“了解”上,對擁有豐富底蘊的文化來說是多大的遺憾啊。普及傳統文化的道路已十分艱難了,更何況,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只追求收視率,不重視歷史,只是借用了歷史人物的名字,其發生的故事與歷史中的記載大相徑庭。
一代女帝武則天在位期間打擊門閥,輕徭薄賦,發展科舉,整頓吏治,注意納諫,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即使她心狠手辣,用犧牲女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可否認她為人民所做的貢獻。就是這樣一個生前工于心計,歷經時代更迭,死后敢于立無字碑的人,被影視劇改編成了一個為愛不顧一切的癡情女子。不知武則天本人看了,會發出怎樣的慨嘆呢。
許多綜藝節目也開始對傳統音樂有所涉及。近日,剛播出的“國風美少年”,從各種選秀節目的模式中得到啟發,別出心裁地創立第一檔以中國風為主的選秀節目。但節目中的評委人選,評判標準備受質疑。不知是否為節目組要求,選手們在彈奏中國傳統民樂的同時,必須要唱歌。許多熱愛民樂的網友們紛紛“吐槽”這樣十分破壞樂器所營造的氛圍。盡管這檔節目多有欠缺,但這畢竟是傳統音樂走上現代舞臺的好兆頭。
傳統文化的普及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有朝一日,“傳統文化”前的動詞,一定會從“弘揚”變為“熱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