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湛江傳統文化
廣東省湛江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湛江市結合本地實際,大力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特別是省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以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城鎮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設力度,挖掘、整合、保護和利用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構建粵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現有民間藝術120多種,盛行30多種表演藝術,民間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幾年來,通過深入挖掘和不斷創新,培育和再現了遂溪醒獅、吳川飄色、東海島人龍舞等一批民間藝術精品。其中,醒獅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已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醒獅之鄉”遂溪縣飲譽海內外,幾年來獲得了無數榮譽。2003年,該縣文車醒獅團應國家文化部的邀請,參加了當年“中法文化年”活動,并以高樁醒獅跨越3.6米的成績創下基尼斯世界紀錄,2006年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和廣東省第七屆魯迅文學藝術獎。2010年,該縣許屋醒獅團應邀參加了當年的上海國際文化節。
湛江市文化遺產豐富,“湛江醒獅”和“東海島人龍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吳川飄色、遂溪醒獅、東海島人龍舞和廉江舞鷹雄等6個項目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雷州半島歷來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躍的地方,中原文化與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蕩交融,豐厚了雷州半島的文化積淀,造就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雷州的陳瑸、陳昌齊,吳川的林召棠(清代狀元)、陳蘭彬(中國首任駐美公使)等。本地媒體開辟了《紅土文化名人》專欄,推出孔雀屏、李蓮珠、陳湘、林奮等當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應。
幾年來,湛江市經過挖掘和保護,搶救了一批文物古跡,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鎮名村。雷州被命名為粵西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川吳陽鎮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雷州的潮溪村、東林村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評為“中國最古老村莊”。徐聞縣建起了“中國民俗攝影基地”,遂溪縣農民李建華創辦了中國最大楹聯藝術碑廊———夏嵐北楹聯藝術碑廊。
在各個重大節日,更有著傳統文化的風俗特色。
元宵節:也就是農歷正月十五,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歷史較長,古時雷州慶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樣隆重。傳統的元宵節以游神為中心內容,現在的內容則豐富得多。一般從月初開始村村鳴擂鑼鼓開始籌備,以元月十五最為熱鬧,也有些地區延至十六、十七,均以縣城為中心,整個活動熱鬧非凡。關于元宵活動,清代道光年間編修的《遂溪縣志》有這樣的記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游戲,作火樹,放花炮煙花,打秋千,賭燈謎,士庶歡游達旦”。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帶的元宵雷歌“東海嫁”這樣說:“游人滿坡眼睜睜”,“幾百雙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頭上金釵總落了,真是熱鬧這元宵”之句。可見,元宵活動除了游神外,還有賽會看人、娛樂之舉。清代吳川舉人吳河光有“元宵風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隊過”之名句。現在湛江各縣均有慶元宵活動,主要以縣城和古鎮為中心,以吳川縣城的規模最大,雷州縣城、廉江縣城和安鋪鎮的活動也頗有特色。鄉村有小型的放煙花、放炮竹、出燈、做大戲等活動。市區亦舉行燈展等活動。
清明節:景色清明,是人們“追遠”的傳統節日。本市清明掃墓“拜山”,城鄉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數天。民間拜山活動,其主要祭品是燒豬、肥鵝、飯團、鴨蛋、蟹、餅等。機關、團體、學校亦在清明節期間集中前往祭掃烈士墓,向烈士敬獻花圈,緬懷先烈。
端午節:即五月初五節,本地民間一般作為“驅邪鎮惡”之節。從初一開始,農村群眾大多在居家門楣上插艾條以“驅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掛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動物形圖符)。在城市,從初一開始大街小巷賣艾枝、草藥,市民紛紛搶購插門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時正。據說,用艾藥水洗澡能將邪氣及皮膚病沖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區舉行風箏表演或龍舟競渡,此活動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節活動,最有特色的要數廉江之古鎮安鋪。該鎮每年端午節期間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這一活動歷史悠久,長盛不衰。尤以近年來,活動的規模更加盛大,內容更為豐富,參觀者不僅有本鎮、本縣的群眾,還有許多外地來客,熱鬧非凡。
中秋節:亦為較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城市其內容主要有:一是從節前半月開始,舉行大規模月餅展銷活動,居民紛紛購買,相互送贈,以省港月餅為名貴;二是中秋之夜賞月活動,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園或游樂場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動場所,或三五個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組燒烤、吃月餅賞月,小孩則時興手提小燈籠玩耍,幾乎通宵達旦。在鄉村,村民們則是吃月餅、甜薯、芋子、豆糖之類,亦有年輕女子月下玩“浮針”,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針輕放水面,觀察針的浮沉情況,預測婚姻。
重陽節:九月九重陽節在本市部分地區流行,為―文人節,吳川、雷州較隆重。舊時兩地文人匯集,對該節日興趣甚濃。《雷州府志》載:“重陽登高,偕于是日采藥作酒曲”。雷州西湖、三元塔等為主要活動場所。梅錄鎮之重陽節,亦稱賽詩節,由商人捐資,五月份開始籌備,文人推出一位教師出題,參加者按題賦詩作對,八月詩稿匯于教師處評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眾、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標號廠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樓,張貼詩對,稱“詩社廠”。其時張燈結彩,迎獅演戲,士子登高飲酒作詩,觀者數以萬計,一連數天。此活動延續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辦。湛江詩社吳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動恢復,詩人集會賞菊,飲酒作詩。雷州市登高之風亦盛,學校師生、各方游人紛紛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覽,競顯豪情。這一天,市區及各縣均組織老人進行文體活動。
湛江特色文化,正融入新的時代內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