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分析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營分析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營分析報告1
上海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扎實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工作,上半年全市經濟總體保持平穩運行,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民生保障進一步改善。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10952.64億元,同比增長7.1%(一季度7%、二季度7.2%),增幅同比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生產穩中有升,服務業引領增長;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2.7%,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從三大需求看,流通市場穩定運行,無店鋪零售快速增長;投資增幅回落,重點行業投資加快;對外貿易有所回暖,利用外資穩步增長。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政策和改革舉措,旨在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引導企業誠信經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上海積極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強化發揮市民營經濟發展聯席會議牽頭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要問題的作用等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的舉措。上半年,本市民營經濟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34億元,同比增長3.6%,在全市工業占比為14.2%;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6580.17億元,商品零售額832.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和3.5%,占全市比重分別為26.2%和28.4%;進出口總額395.10億美元,同比增長11.7%,占全市比重為17.7%;稅收收入1366.95億元,同比增長15.4%,在全市稅收收入占比25.9%;固定資產投資666.00億元,同比下降8.5%,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比27.7%;新設民營企業127972戶,同比增長37.8%,占全市比重為95.1%,新設企業注冊資本4400.28億元,同比增長3.0倍,占全市比重為64.3%;實際增加就業0.64萬人,而全市為凈減少1.3萬人。
一、上半年本市民營經濟運行呈現“三個快速”
1、新設企業快速增長,改革紅利凸顯
上半年,隨著上海自貿試驗區注冊資本認繳制和取消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等商事制度改革在本市及全國范圍內推廣,改革溢出效應顯現,本市民營企業新設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上半年工商注冊登記的新設民營企業共127972戶,占本市全部新設企業的95.1%(見表1)。新設民營企業戶數同比增長37.8%,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4.6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33.8個百分點。上半年,自貿試驗區共新設各類企業6807戶,其中私營企業為4583戶,占新設企業總數的67.3%。
從新設企業資金投入情況看,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內資企業的注冊資本分別占全市新設企業注冊資本總額的64.3%、11.9%和23.9%。其中,新設民營企業注冊資本合計4400.28億元,同比增長3.0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內資企業同比分別增長88.6%和4.7倍。上半年,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注冊資本總額1771.84億元,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946.16億元,占新設企業注冊資本總額的53.4%。
2、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增速繼續領先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395.10億美元,同比增長11.7%(見表2),增速領先全市3.5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5.3%,增速領先全市1.6個百分點,但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進口增長18.4%,增速領先全市6.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7.7個百分點。上半年,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在全市占比為17.7%,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一般貿易進出口額為279.23億美元,占民營進出口總額的70.7%。其次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和保稅監管場所進出境貨物,分別占18.3%和6.1%;加工貿易僅占4.2%。
從主要進出口市場看,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對美國、韓國、中國臺灣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分別為15.8%、18.3%和29.9%,而對歐元區、日本、印度、東盟等地同比萎縮;進口方面,從歐元區、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的進口增速分別達到31.2%、34.6%、10.3%和81.3%,而從臺灣、印度進口出現同比萎縮。
從主要進出口商品看,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5.6%,高于全部商品5.3%的平均增速,而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等產品拖累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9.6%;進口方面,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分別同比增長24.9%和33.7%,均高于全部商品18.4%的平均增速。
從季度情況看,二季度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209.49億美元,同比增長12.1%。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二季度實現出口增長6.9%,增速較一季度提高3.5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本地民營企業需求持續旺盛,實現進口增長17.7%,增速略低于一季度的19.2%,但較上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二季度民營進出口總額在全市的占比達到18.3%,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這也是20xx年以來季度占比的最高值。
3、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增速反超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完成稅收收入1366.95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快于全市平均1個百分點。其中,非國有控股的.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增長17.1%,私營企業增長15.6%。民營經濟稅收收入占全市各類所有制經濟稅收收入的25.9%,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從季度情況看,二季度民企完成稅收收入647.24億元,同比增長14.4%,增幅略低于一季度的16.3%,但較上年同期提高8.6個百分點,也是近6個季度以來增速首次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11.9%)。其中,非國有控股的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0.2%,是民營企業稅收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私營企業稅收收入增長11.4%。
二、上半年本市民營經濟運行體現“三個平穩”
1、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利潤由降轉升
上半年,本市民營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34億元,同比增長3.6%,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但低于全市工業0.8個百分點。民營工業總產值在全市工業的占比為14.2%,較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32個工業行業中,23個行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較上年同期增加6個。其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文娛用品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增長較快,而紡織服裝、黑色金屬冶煉等9個行業產值同比萎縮。
從效益情況看,上半年民營工業實現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253.91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0.9個百分點,也低于全市工業3個百分點。在機械、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家具、汽車、醫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支撐下,實現規模以上利潤總額101.59億元,同比增長8.9%,扭轉了一季度利潤同比萎縮的局面。但與全市平均相比,利潤增速仍低1.8個百分點。
從問卷調查情況看,二季度本市中小微先進制造業企業經營情況好于傳統制造業。營業收入、凈利潤、新增訂單金額、用工人數同比增加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分別占49%、42%、40%和30%,較傳統制造業高18、25、12和9個百分點;而人均用工成本、融資成本同比增加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分別占77%和33%,占比僅高于傳統制造業1個百分點,原材料成本同比增加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占42%,較傳統制造業還低2個百分點。同時,科技型與先進制造業企業普遍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技術能級和市場競爭力,創新活力較強。根據抽樣調查結果,科技和制造企業在近些年從事技術創新或經營創新嘗試的占比最高,達到72.4%和71.7%。
2、商貿業平穩運行,現代服務業表現較好
上半年,本市民營經濟實現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6580.17億元,占全市比重為26.2%,同比增長4.8%,增速較上年同期小幅提高0.9個百分點,但低于全市商品銷售總額6.3個百分點。實現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832.16億元,占全市比重為28.4%,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3.4個百分點,低于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個百分點。
從經營情況看,上半年民營大型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5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20個百分點,且低于同期全市增速6.6個百分點。民營大型住宿餐飲企業實現利潤總額0.30億元,同比下降40.0%,而全市為同比增長62.7%。餐飲行業整體仍處于弱勢格局,部分受訪企業近期銷售額同比增速在-20%至-5%之間。
上半年,本市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第三方支付領域,進入線上線下市場融合的新階段,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以匯付天下為例,上半年支付結算量達到7747.7億元,同比增長43%,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增長16%;繼續居于國內同行業前三位,在理財、航旅、POS收單等支付領域持續保持領先。電商領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號店上半年銷售額達74億元,同比增長82%。目前1號店已擁有超過7000萬注冊用戶,并擁有超過1800萬的移動端注冊用戶,移動端業務占比超過23%(高峰達到54%);同時,網站流量已達到每天20xx萬人次,SKU(即庫存進出計量的單位)數達到450萬。
從問卷調查情況看,二季度本市中小微現代服務業企業經營情況好于傳統服務業。營業收入、凈利潤、新增訂單金額、用工人數同比增加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分別占54%、48%、44%和37%,較傳統服務業高25、30、22和25個百分點,而原材料成本、人均用工成本、融資成本同比增加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分別占52%、63%和31%,與傳統服務業相差不大。同時,現代服務業企業創新活力較強。信息服務業企業近年來進行創新活動的比例為40.4%,是服務業中創新率最高的行業,創新嘗試比例最低的是生活服務業和投融資企業,為15.9%和11.5%。
3、就業形勢平穩向好,實際增加就業高于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累計招工登記備案44.21萬人,累計退工登記備案43.57萬人,招退工相抵后實際增加就業人數0.64萬人。而全市招退工相抵后實際就業人數凈減少1.3萬人(見表3)。
從季度情況看,一季度因受春節等因素影響民營企業實際就業人數凈減少1.01萬人,二季度隨著上述影響因素消失及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實際增加就業人數達到1.65萬人。
三、上半年本市民營經濟運行出現“一個下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結構調整力度顯現
上半年,本市民營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6.00億元,同比下降8.5%(見表4),降幅較一季度擴大1.4個百分點;同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同比增長3.8%,增幅較一季度下降2.7個百分點。上半年,民營企業完成投資額占本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7%,占比較一季度下降1.9個百分點。
從投資結構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延續一季度同比下降趨勢,上半年完成投資451.38億元,同比下降7.4%,降幅較一季度收窄0.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151.73億元,同比下降11.2%。
固定資產投資萎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市民營企業正在努力響應國家及本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要求。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項目也在萎縮,再加上PPI持續負增長,工業企業投資乏力。房地產領域,非信貸融資成本上升加劇了房地產開發商兼并重組,中小房地產企業投資減少,戰略收縮意圖明顯。
經營分析報告2
一、我縣銀行業運行主要特點
目前,我縣有工行、農行、建行、郵儲銀行、銀行、農聯社和村鎮銀行7家機構,營業網點37個,自助銀行12個,其運行特點:
(一)存款增幅很小,結構也不合理。上半年,我縣銀行機構各項存款增幅是歷史上同比最少的,全縣銀行機構各項存款610395萬元,比年初僅增加604萬元,存款結構也不盡合理。
一是以儲蓄增加為主,而企業存款少。截至6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儲蓄存款352892萬元,比年初增加2298萬元,而企業存款247810萬元,比年初只增加1140萬元。主要原因:我縣果業面積大,資金需求量劇增,大量資金投向于果業;銀行信貸資金吃緊,果農不得不求助于私人借貸,誘發民間借貸活躍;去年加強打擊非法開采稀土力度,一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將部分資金存入附近的廣東平遠和梅州等縣市,異地存款分流突出;全縣工業企業少,工業企業23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家,工業規模小。
二是以農村信用社增加為主,而其它機構增長不一。在七家銀行機構中,農信社增幅最大。截至6月末,農信社各項存款306329萬元,比年初增加12497萬元,工行、建行和銀行分別比年初增加5226萬元、3947萬元和6206萬元,而農行、郵儲行和村鎮銀行分別比年初減少17771萬元、9033萬元和468萬元,農行成為歷史上同比減少最多的,全縣出現了不平衡發展格局,不利于我縣銀行業整體發展。
(二)貸款總體增加,但發展不平衡。
一是從貸款總額看,農信社多而其他銀行少。截至6月末,我縣銀行機構貸款386244萬元,比年初增加34964萬元,總體呈穩步增長,但從各行社情況看,呈現農社“一枝獨秀”態勢,農村信用社貸款194042萬元,比年初增加15706萬元,占上半年全縣貸款凈增額的45%,工行、農行和村鎮銀行分別比年初增加4473萬元、5340萬元和4474萬元。農社貸款較多,有點孤立難支,無法滿足全縣信貸資金需求。
二是從貸款對象看,個體及農戶多而中小企業少。截至6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個體及農戶貸款308995萬元,占貸款總額的80%,而中小企業貸款僅有47743萬元,占貸款總額的12.4%。個體及農戶貸款明顯高于中小企業貸款87.6個百分點,表明我縣銀行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力度仍然不足,中小企業貸款難未得到根本解決。
三是從貸款行業看,涉農貸款多而工業貸款少。我縣銀行機構結合本地果業優勢,加大了信貸支農力度,特別是農村信用社根據自身行業特點,以支持和服務“三農”為宗旨,不斷增加支農貸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截至6月末,全縣銀行機構涉農貸款370427萬元,占貸款總額的95.9%,其中農信社涉農貸款182018萬元,占涉農貸款總額的49%,有力解決了農業生產及果業開發等資金需求,而全縣工業貸款只有30155萬元,占貸款總額的7.8%,低于涉農貸款88.1個百分點,說明我縣銀行機構貸款以農業為龍頭,工業后勁明顯不足,加強工業信貸扶持、促進工業發展勢在必行。
(三)信貸質量提升,但潛在風險還有。我縣銀行機構積極采取措施加強不良貸款清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6月末,全縣銀行機構不良貸款7560萬元,比年初減少41萬元,不良率1.96%,比年初下降了0.2個百分點,主要是農村信用社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35個百分點,農行和郵儲銀行不良貸款也較低,分別為0.94%和0.24%,建行、銀行和村鎮銀行沒有不良貸款,全縣銀行業機構信貸資產質量明顯看好。但從我縣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看,我縣銀行業不良貸款仍面臨一些潛在隱患和風險,如工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90萬元,不良貸款占比較年初上升0.14個百分點。
一是有的涉農貸款會產生不良。目前,我縣涉農貸款占全縣貸款總額的95%,而涉農貸款的90%以上又是果業貸款,這些果業貸款隨著黃龍病危害程度不斷加深將會出現一些不良,給涉農貸款帶來影響。從去年黃龍病災害情況看,全縣因黃龍病被砍的果樹達到果樹總量的10%左右,大概有310萬株(全縣果樹面積52萬畝,按60株/畝計算共3120萬株),直接影響了部分果農今年的收成,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今年還本付息的困難。
二是有的房地產貸款可能斷供。由于受果業黃龍病和稀土產業限制性開采的影響,導致大量果農和個體私營者無力購買,我縣房地產市場不太景氣。房地產價格由原來每平米5000-6000元降為4000-5000元,銷售量也明顯下降,可能會帶來一部分銀行房地產貸款月供問題,住房按揭貸款不能按時月供或者不月供的情況將會不同程度地顯現。
(四)經營效益見好,但不能過于樂觀。我縣銀行機構經營效益不斷提升,上半年,實現利潤4236萬元。第三、四季度是利息清收旺季,預測今年利潤億元以上。但據分析,我縣銀行業經營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中間業務收入少。上半年,全縣銀行機構業務收入16563萬元,貸款利息收入15522萬元,占收入總額93.7%,而中間業務收入僅有1041萬元,占收入總額6.3%,少于貸款利息收入87.4個百分點。
二是集約化程度不一。上半年,全縣銀行機構人均利潤11.7萬元,從總體上看,集約化程度不低,但從各行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集約化程度相對高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工行和農行人均利潤分別為13.9萬元和27.3萬元,而農信社3.1萬元,遠遠低于這兩家老牌國有商業銀行。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集約化管理是我縣銀行業經營面臨的一個突出課題。
二、我縣銀行業存在風險和問題
當前,因受國家政策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快慢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縣銀行業經營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問題。主要有:
(一)資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縣經濟主要以蜜桔、臍橙的種植業作為龍頭產業,全縣90%以上的資金投向于果業,但由于果業生產周期長,特別是去年受黃龍病災害影響,收入明顯減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統計,全縣共有果園面積約有52萬畝,按每年0.3萬元/畝計算,每年全縣果業資金需求量為15.6億元,如果從貸款增量來分析,上半年全縣銀行機構凈增貸款3.5億元(不剔除其他因素),與果業資金需求量相比,資金缺口達12.1億元,遠遠滿足不了果業資金需求。同時,我縣工業基礎薄弱,今年又提出發展83個重點項目,需要大量資金啟動,導致資金供求更加吃緊,矛盾也更為突出。
(二)信貸結構過于單一。由于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和信貸資金的'限制,我縣信貸結構較為單一,全縣銀行機構大部分資金投向于果業,特別是近幾年全縣掀起種果熱潮,90%以上的貸款投向于果業,而工業貸款明顯不足,信貸結構極為單一,給我縣銀行機構經營帶來貸款集中度風險,將會出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畸形局面,如去年因受黃龍病影響,一部分果農收入減少,無法接濟,導致我縣房地產市場疲軟。
(三)信貸權限過于集中。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實行了集約化管理。我縣國有商業銀行屬低類機構,信貸權大多集中于上級分行,基層支行要發放貸款需要層層申報和諸多環節,一些好的項目也因為權力過于集中帶來的時效滯后而未能及時得到貸款支持。同時,因我縣屬山區小縣,經濟總量小,相對于其他大縣(市),上級下達的信貸規模相對更小,如農村信用社本是法人機構可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但因上半年人民銀行下達的信貸規模1.56萬元限制而無法發放貸款,滿足農村強大的資金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縣銀行機構信貸業務拓展。
(四)民間借貸異常活躍。近年來,隨著國家實行穩健貨幣政策,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投入相對趨緩,信貸投放量愈來愈少,結果助長了我縣民間借貸的活躍,主要以賒銷物資為基礎的間接資金融通和以信用為基礎的直接資金融通兩種方式,集中在果業發展較快的中心鄉鎮,如吉潭和澄江,均在1000萬元以上。據測算,目前我縣民間借貸資金約有3億元,利率高達25‰不等。
(五)準金融機構沖擊大。目前,我縣已經批準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有1家,資本金0.6億元,另有一家在申報籌建之中,其注冊資本1.3億元,而擔保公司、典當公司等卻有20多家,不同程度地從事地下融資活動,高利率回報吸引了大量民間資金從銀行體內分流到體外,銀行存款上不了,信貸資金趨于吃緊。同時,一部分信貸資金也通過不同方式流入到這些從事融資的準金融機構之中,融資風險也會轉嫁到銀行機構。
(六)資金異地分流突出。我縣毗鄰廣東和福建,交通便利,資金分流現象較為明顯。據估計,近幾年,我縣資金分流達到15億元之多,約占全縣銀行存款24.6%。
一是因日常生活而分流。我縣緊鄰廣東梅縣,大多群眾看病、購買日常物品等直接到梅縣而不去,以致一部分日常生活資金流入廣東。
二是因購置房屋而分流。多年來,我縣群眾到廣東梅縣購買的房屋達到20xx多套,如果按每套房屋50萬元計算,因購買房屋流入廣東的資金達10多億元。
三是因購買小車而分流。近幾年,我縣群眾購買小車的熱情逐年高漲,到廣東購車并掛牌的達20xx多輛,如果按每輛小車15萬元計算,因購車分流的資金也達到3億多。四是因受執法嚴打而分流。去年,因當地政府加大打擊無證開采稀土的力度,有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將部分資金轉移到附近廣東平遠和梅州、福建武平等縣市,分流到廣東、福建等地的資金達到1億多。
三、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當前,要盡快走出經濟金融低位運行困境,難達預期發展目標,關鍵要結合我縣銀行業經營風險和問題加以分析研究。為此,擬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一)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力促爭取更大信貸規模。在第三季度對各銀行機構執行信貸規模管理情況進行督查,對未按時間進度用足用好信貸規模的機構提出監管意見,并要求各銀行機構主動向上級行反映當地實際,爭取更多信貸規模調劑到當地,以解決我縣有信貸資金而無規模發放的問題。
二是推動信貸政策有效落實。當前,國家已出臺“降準”、“微刺激”政策,督促轄內銀行機構盡快制定執行微刺激政策的方案與措施,進一步增強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對落實不到位或執行流于形式的機構,將實行監管談話,約見其高管人員說明和表態,以推動國家微刺激政策在我縣有效落實。
(二)強化信貸有效管理。
一是做精信貸產品。督促各銀行機構全面調查分析我縣優勢產業項目,篩選好信貸支持項目,并給以積極的信貸支持,把有限的信貸資金投入到精品項目上,以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優化投向結構。要求各銀行機構根據當前我縣產業優勢和縣委、縣政府經濟發展思路,特別要緊扣政府今年83個項目做文章,協同政府尋找工業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使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
三是搞好銀企對接。要求各銀行機構加強銀企信息交流,特別是加強與中小企業信息溝通,充分了解企業經營困難,對一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并不折不扣地落實今年兩次銀企簽約資金到位,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貸款難,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拓寬政府融資渠道。
一是提供有利條件協助政府融資。不管是銀行機構,還是政府部門,要以當地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為中心,立足自身特點,調整工作思維,充分運用各自功能優勢為政府融資創造有利條件。銀行機構要爭取規模和資金,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當地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而監管部門要在合規合法的前提下利用監管資源,為政府融資提供優質服務,如上半年在個別指標不達標的情況下通過部門優勢,協助政府將縣土地儲備中心納入名單制管理,為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提供了條件。
二是靈活運用政策助推政府融資。正確引導轄內銀行機構在不違反金融法規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類金融政策,創新各類融資渠道,以注入信貸資金血液。如引導銀行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敞口、票據貼現等業務,增加農資、家電等企業資金融通;開辦委(信)托貸款,采取借雞生蛋辦法為企業融資和擴大消費提供資金扶持;指導企業發行債券,直接為企業融資提供條件等。
三是完善擔保機制推動政府融資。建議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各類擔保基金機制,激足基金數額,讓基金發揮最大倍數幅射作用,如“財園信貸通”業務可以8倍地放大基金效應,同時,可發揮土地儲備中心作用,以有效土地抵押擔保融資,增加信貸資金投放量,從而激活我縣經濟內在潛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