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讀后感 推薦度:
- 菜根譚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菜根譚》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菜根譚》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堅持寫東西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近聽到兩位網絡小說作者一直在很痛苦的強行堅持更新章節,其中一位有時候坐在電腦前三四個小時卻寫不了上百字,另一位有種想跳樓的抑郁,而這兩位作者的小說點擊量都是非常高的。以前聽到一個人對我說過:高曉松做《曉說》欄目,做了一年之后,感覺身心被掏空了,已經沒有內容和素材可以堅持下去了。
因為,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是靠知識儲備和思維去寫作、講課、做節目等,卻不知再多的儲備也會消耗掉,思維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藝術創作等,多半靠的都是思維靈感,但是思維靈感卻不是想來就會出現的。
我最開始在昊天雅居講課也是如此,講了6次課之后,覺得已經沒有可講的內容了,自己那點儲備都用完了,之后的課程都是靠每周提前大量的閱讀和記憶堅持下來的,可是這樣的知識搬運會使課程沒有任何質量可言。
前面這些說的都是我們一般的普羅大眾,但是對于真正的重量級人物,達到開悟的境界,隨時都能信手拈來,萬法為我所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所講的一切都是自性生萬法。
這次讀《菜根譚》又遇到了類似的寫作瓶頸,昨天讀到這句《菜根譚》的時候異常的高興,覺得這句話就是至理,可是想要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卻是模模糊糊的,不知怎么理順思路,不知如何下筆,所以就沒有繼續碼字了。
自己隱隱約約的覺察到了,是我內心太亂了、心浮氣躁了,果不其然今天情況更加嚴重。導致這種狀態的原因,其實就是被物累俗情所纏縛,以前找不到原因,現在卻是可以很快的明了清楚。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只有心不躁動、心不浮動了,才有可能頭腦清明、內心清晰、智慧涌現,看的才更加的通透、更加的長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堅持做什么,也就是淡泊明志與寧靜致遠。儒家《大學》也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而讓狂心頓歇的第一步就是止,修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打坐、拜佛、跑步等,這三種方式對我來說都很有用。于是今天我選擇了跑步,結果跑了十幾公里后,那些因物累俗情導致的狂心不已停止下來了,身心也泰然,思維變得活躍,智慧開始涌現出來。
被外在欲望交織綁縛的太多,好比心靈蒙塵。所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欲望就是灰塵,需要時時擦拭,只要不停的擦拭,才有可能顯見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按照物我、身心、智識的修行次第來說,物我層次即是被貪嗔癡強烈的束縛著,出現對物和外境的強烈執著,這是一種深深的習氣,包括各種不良情緒心理等。只有突破物我之境,才有可能進入身心階段,大致體會心是怎樣的存在、身與心的關系、心與性的關系是什么。很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的修學眾(包括我自己),一直在物我這個階段反復著、跳脫不出來。
明白了上面的法理,對于“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滅除得物累便超圣境”,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