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要怎么寫好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1
今天聆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三年級課文《大自然的聲音》,我感觸頗深。這是一篇充滿韻律的寫景散文。老師能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鄭老師的教學設計嚴謹,素材豐富,準備充足,過渡自然。縱觀整節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小班化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是常用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為核心,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鄭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后又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了解從小溪到大海的聲音的變化,讓學生從聲音的變化中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發了學生興趣。在講解除了課文中出現的小歌手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歌手時,鄭老師找同學來演一演,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們都紛紛舉手,表演了各種動物的叫聲,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也一連表演了幾次,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像這樣的課堂,學生在盡情游戲,主動參與到其中,遇到問題再也不會去逃避,而是想盡辦法去解決,這樣好玩的課堂,怎么會學不會呢?這樣的小班教學與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相比:在同樣的教學時間里,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直接指導在時間上有了保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頻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師生之間的近距離交流:
鄭老師利用師生的近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在小組合作時,鄭老師走到學生中間一起參與,并適時加以指導。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2
綠樹陰濃夏日長,優質課大賽火如潮,水晶簾動微風起,參賽人員身影忙。終于在5月31日下午遠赴安陽抽取了參賽課題,在課題一確定的路上同行的人就忙著用手機搜索著有關自己課題的一切,經過幾天的醞釀后,我敲定了自己的教學內容。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共四個自然段,通過對大自然聲音的細膩描摹,展現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美。文章整體結構清晰,先總后分;段落結構富有特色,總寫只有一句話,開門見山,簡潔明了;分寫各段,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結構化思維十分明顯。所以我就把認讀、理解字詞和第二自然段做為我上課的重、難點。
在本節課上我把讀放在首位,無論是字詞還是段落,我都采用多讀、多說,在讀、說的基礎上的進行詞語練習和課文內容理解。
首先在生字詞的認識上我重點抓住了擬聲詞進行訓練。如“淙淙”“潺潺”“嘩嘩”三個詞語通過讀、想、說、練來理解、運用詞語。在讀準確的基礎上,閉上眼睛想象小溪的涓涓細流,河水靜靜的流淌,大海拍打著海岸嘩嘩向前的畫面,再通過畫面感受三個詞語的區別,并且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擬聲詞。對“呢喃細語、洶涌澎湃、波瀾壯闊”三個詞語我先從字形上分析:口字旁的字和三點水的字都跟什么有關系,再通過直觀的畫面理解詞語。引導學生學會邊讀邊想像的方法理解詞語。
其次第二自然段圍繞“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分別從樹葉、微風和狂風進行了分述。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朗讀,學生自由讀、男女生分讀、老師領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習微風部分,我讓孩子們用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讀微風,在讀中體會微風的輕、柔的特點,引導學生用充滿力量的聲音讀狂風,并讓學生說出自己先喜歡什么風的理由,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說中體會,重點也就不攻自破。在學習“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我給學生出示:
當它翻動柳葉,柳葉便會甩起它的長辮子,唱出———。
當它翻動楓葉,楓葉便會——,唱出————。
當它翻動——葉,———葉便會——,唱出————。
有的孩子會說:“當它翻動梧桐樹葉,梧桐樹葉便會拍起她的手掌唱出為大家鼓掌的樂曲。”在這樣反復練習下,練習讀熟練,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雖然有很多孩子還不能馬上掌握,但是我相信孩子們已經讀的很熟練了。
這節課最不成功的地方是最后的小練筆,我讓孩子們用總——分結構說幾句話,可是大部分學生寫的東西都差不多呢,選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辭。課堂是生成的東西感到不是很有新意,不能給人心靈的觸動。可見這是我備課備的不到位,所謂的“備學生”可能就是這樣吧。
一節課下來,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太多,我覺得無論是教語文還是學語文都要好好下功夫研究,要想真正的上一節好課,不是看你的環節有多齊全,而是要看你教會學生什么。俗話說:“左手教,右手學”,所以,靜下心來思考,謙虛方以前行。今天的課雖然不是很成功,可是我將在實踐中繼續求索。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3
這次的課題研討課是我們課題組歷經半學期的研究后,組織的一次研討課公開展示活動。課前,課題組全體成員針對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進行了數次深度研討和研究,從諸多課文中遴選出本次我要執教的課文,然后在此基礎上同課異構,三名成員均就本課進行了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教學嘗試,我們輪流聽課,反復研討,最終確定了我要呈現的課堂。
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大自然的聲音》第二課時。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大自然的聲音真的是美妙無比的。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風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喜歡玩打擊樂器;動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樂地歌唱。這些熟悉的聲音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相伴,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這些聲音,讓這些聲音通過語言文字的意象傳達給我們與平時聽覺上不一樣的奇妙感受。文章譴詞造句生動,修辭手法多樣,是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極好材料。
通過對教材、教參的研讀,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生活經驗,體會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語的生動,進行多文本的拓展,并積累擬聲詞;能仿照課文圍繞一種聽到過的聲音寫幾句話等教學要求確立為本節課的目標。
教學時我通過課件給學生們呈現出大自然美麗的.風景圖片引出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創設了情景,將學生帶入課文美好的意蘊中,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幾位學生合作朗讀,回憶課文,并讓學生根據圖表“填填音樂家檔案”完成對課文大意的梳理。
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用擬人的手法介紹風聲、水聲、動物叫聲。第二自然段側重對比的寫法,把微風與狂風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寫得細膩、生動,教學這段時我采用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語段,同時采用指導朗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進一步感受這兩種風不同特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采用讓學生模擬“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聲音和積累擬聲詞,又用單個讀,一組讀,到全班接讀,讓學生在整體朗讀中感受水聲的美妙,理解了語段。第四自然段,我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模擬動物的叫聲,用輕快的語調朗讀。總之,這節課我采用讓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仿寫,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地走進了大自然,體驗大了自然,發現了大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路實踐一路反思,才能有所提高。本節課還有很多遺憾之處,比如最后小練筆環節,沒有在學生寫時給予實時指導,到最后又害怕拖堂,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展示練筆內容,讓這一環節流于形式。
有反思才有進步,正是這些不足,這些遺憾激勵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相信我們的課題研究也必定會在這次活動后得到諸多的啟示和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到目標更明確,研究更細化,措施更具體,效果更顯著。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錦經典4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吳老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巧妙的利用網絡資源,并且注意象聲詞的學習。
大自然是美麗的、奇妙的,親近自然是幼兒樂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在本節活動中,她選擇了幼兒熟悉的鳥叫聲、流水聲、風聲、雷聲、雨聲作為探究的對象,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傾聽。
二、品讀語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么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來,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嗎?一句一句單獨來看,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是風,同樣是水,聲音卻是那么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她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后,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關系?。
吳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從閱讀的角度講,語文課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語文的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學了課文能得到某種啟迪,使人越學越聰慧,越來越變得眼亮,這樣的語文課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了求知的愿望,對學生內心世界觸動也很深。《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