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們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通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語有言“讀書使人明志”。多讀書可以使人學到很多有意義的東西。暑假期間讀了《我們為什么做教師》一書,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你以幫助,讓你充滿信心……其寓意深遠,使我受益匪淺。
一、書的觀點
教師,是一種讓你一直努力進步的職業。而要成為一名對學生有影響的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應具有深厚的與課程相關的知識、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嫻熟的溝通技巧,還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起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懷有高度的愛,以平等、公正、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判逆期學會接受批評,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幸福是一種感受和體驗,也是一種實在的生活境遇。一個幸福的教師,要把教育學生作為享受,把奉獻作為樂趣。用樂觀無私的心態看待我們職業,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是一個能走進學生心靈的教師;是一個追求課堂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能享受教育的教師;是一個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教師。
二、聯系實際
在今天教師的角色和心態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面對的是一些個性鮮明、思維活躍的學生。作為一名新老師,我在面對學生的不懂事,犯錯誤的時候,甚至讓我難堪的時候抱怨過。師生間的互相交流是實現教育教學任務的基本途徑,我們要愛護每一個學生,重視同學間的交流,本著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宗旨,使師生關系融洽。人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學生思想上的不成熟,要正視自己的錯誤,勇于改進。那就需要我們一切從學生出發,平時多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上課時注意學生聽課的情緒,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盡可能的去發現學生當中的那種美,我們就是要挖掘他們自身的閃光點,啟發、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教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機會,讓我去質疑、思考。很多時候從自己身上感受到教育的無止境,問題不斷出現,要求我們時刻有靈感,多讀教育書籍,能從容的智慧的處理學生中的問題。同時,不斷鉆研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深入到學生當中,真正的關心、愛護學生。
“信任”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尊重,對學生有著特殊的教育功能。哲人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事實上,教師把學生當什么樣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學生往往從教師的信任和期待中體驗到人的尊嚴,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因此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我們要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教育工作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心態的問題。如果視工作為享受的話,就會努力地去享受,然后努力地工作,并取得滿意的結果,從中會體會到另一種快樂,于是便成了“努力工作——取得成果——感受快樂”的良性循環。
三、反思重構
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覺得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人格完善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響。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內涵。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們才能看到。教師的健康而豐富的審美意識也很重要,可以影響學生領悟和體驗生活與藝術,讓學生學會不僅用眼睛而且用心靈去感受真、善、美。同時,教師的愛心能使學生健康的成長,因此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和他們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其次,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在孩子們的眼中,他們希望老師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不喜歡老師憑個人的好感偏愛或是袒護某些學生或冷淡歧視某些學生。
第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地位,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把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是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其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著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一定會嚴格的要求我自己,盡早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