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后感(經典)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是什么?家是李白《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九曲回腸;家是《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縷縷秋思;家是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夜半鐘聲。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親切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斗,就只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過身卻是在暗地里說對方閑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另一類則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不愿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唯命是從,最終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于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游行,敢于表現對現實生活的嚴重不滿,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允許他外出,他也并沒有放棄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讀書看報,了解當天的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以此來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現在,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斗,都是民主制度,有什么事情說出來家人一起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唯命是從,和封建社會的那一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勾心斗角,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那些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家》向我們充分展現了封建社會的家庭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并不局限于傳統的觀念,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家》中那封建社會中不像我們這樣開放,他們不敢創新,沒有民主。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類文明在不斷的進步著,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像《家》中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鑒,不要以為的盲目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會苦了自己,我們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
《家》描寫高氏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長輩為我們日益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大部分父母事事征求我們的尊重和意見,寵愛并溺愛我們,在如此幸福的環境中,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回報他們,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更幸福,我們的生活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盡管現在的生活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好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