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絕版的青春》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絕版的青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術界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大意就是責問為什么現在專業的學校還不如民國時期培養出來的人才多。而《暮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發問為何我們失去了晉漢時期人們的情懷。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代表著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僅滿足于“走出去”,還愿意把許多東西“拉出來”。是啊,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人才,為什么現在一個又一個“暮春”會走向絕版呢?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能在歷史長河中被人們所銘記的時期,都是有共性的,那就是自由,尤其可貴的是,這種自由并不是有導向性的政治產物,而是發自本性的自然流露,所以它不但比文藝復興要早,更要比文藝復興舒服。《暮春》正是寫于這樣一個年代。憑著文人骨子里的那點傲氣與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雅集中的每一個都是平等的,他們都是以獨立的人而不是某種附和而相聚在一起。文中說:“適意是雅集動力”。其實在那個時候,“適意”是自由的動力,也是這個時代的動力。雅集之所以可貴,不僅僅是因為作為其結果的那幾首詩篇,而是在于促使它產生的原因。它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自由之風是如何細致入微的吹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至于文人的小聚都能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單單一個“暮春”的絕版也許只會引起人們的幾聲嘆息,但那個時代,那種精神的絕版,就不但可怕還很可悲了。我之所以認為《暮春》是另一種形式的錢學森之問,就是因為這兩者都向我們展示了整整一個時代的沒落。不,是整整一個文明的沒落。當我們親手葬掉了五千年中華之后,我們除了滿身灰燼還剩什么?當我們親自堵住了連同自己在內的自由的喉舌的時候,我們除了斑斑血跡還剩什么?度娘上對錢學森之問黑壓壓的專家解釋,讀來只能讓人感到更加空虛。就拿文化來說吧,由《詩經》中的信手拈來到八股文的障礙重重,文學已經漸漸地自我封閉起來。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的封閉除了導致國家的封閉之外還能有什么用呢。《明史》里說朱棣“開疆擴土,遠邁漢唐”,但我們讀來高興嗎?整個大明都是死的,僅僅在永樂時期就飄蕩著方孝儒十族的冤魂。
其實錢學森之問“怎么破”,很簡單,就倆字:自由,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諸子百家產生的人才吧,但當大一統的局面來臨時,我們也只能贊揚漢武帝的“罷黜白家,獨尊儒術”,因為比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實在溫柔太多了,盡管這都使文化由豐富變為單一,換湯不換藥。我們說中國很寬容,但其實中國的寬容是對整體的寬容,這就是一種思想霸權。于是異性戀把同性戀逼到了墻角,土豪把貴族逼到了墻角,順應者把反對者逼到了墻角。沿著蘭亭走,除了找得到×××到此一游外,真的能找到日漸失去的秉性與情懷嗎?
也許曾經的那個暮春,對我們真如詩經中寫得那樣:“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但我仍然相信,當那個絕版的暮春一遍又一遍的閃現在人們腦海的時候,也許我們真的能把它們拼接起來,形成又一個陽春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