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設計作文[大全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設計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設計作文 篇1
習作是心與心的對話。“看生活中的相片,寫生活中的故事”是本次的習作內容,要求學生能通過觀看相片,回憶美好生活,抒寫故事。那么,如何啟動學生思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現生活情境就成了本次作文教學設計的重頭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課標》中強調的“能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的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本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確定寫作的范圍,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讓學生的“外部刺激”能轉化為寫作的內部動機和能力;通過習作,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提升情感、審美的價值,讓學生享受作文教學的愉悅。興趣是寫作的內驅力。濃厚的興趣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是發展智能的基礎。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就會心情愉快地去寫,就能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作文當成一種享受。為此,這次作文教學,在課前,先讓同學們回家翻看自己的相冊,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激發起了他們說的欲望,隨即就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其他學生注意傾聽,聽后說說: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在他的介紹中你認為哪兒介紹的好,為什么?哪兒介紹的還不夠好,你覺得應該怎樣介紹。在同學們的交流過程中解決了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作文指導的重點是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有層次的做到分類指導。
作為一名鄉村語文教師的我來講,最苦腦的是學生的作文,。這次多次聽了王琴玉老師的專題講座《小學習作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有了一些啟發。本人從所教年級教材中的習作訓練內容淺談我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本單元習作教學目標的理解:
本次習作有兩項選擇:(一)、《我的舞臺》把“我”學戲的故事寫的生動有趣。你可以能也學過一門藝術,比如,吹、拉、彈、唱,書法、繪畫、泥塑、雕刻。請寫一寫你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二)、你也可以寫一寫自己喜歡的一件藝術品,或一次藝術欣賞活動,如,聽音樂會、看花展,參觀美術館。會用課文中表達作者感受的方法,注意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根據習作內容我分析一下本次習作內容:1.本次習作,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要求我們從中選擇其中一個內容進行習作指導。 2.三個題目的`相同點:①寫一件事情。②寫出自己故事和感受。③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3.三個題目的不同點:①第一篇文章重點描述學的過程的故事和感受。②第二篇文章重點描述參觀的過程和感受。
本次習作指導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在仔細觀看相片,回憶美好生活的基礎上,把跟相片有關的故事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2.通過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表現、想象、評價能力,鼓勵學生樂于表達,樂于與他人分享快樂。3.讓學生在習作訓練中體驗親情、友情,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身邊的藝術”,安排這次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讓學生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同時培養口頭表達、傾聽的能力以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根據口語教學的基礎設計我的習作教學如下:
一、畫面引入
課始,讓學生展示充滿情趣的學藝畫面,并做簡單的介紹。教師相機引導: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藝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我們班的孩子個個多才多藝,見多識廣,這是平時生活中我們留下的精彩畫面。我提議讓照片的主人來做畫面配音吧!
[設計意圖:課前展示學生收集的學藝畫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為這次習作主要內容做鋪墊。]
二、上臺介紹
教師可請1到2名學生上臺介紹照片內容,細說發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師將學生述說過程中引用的好詞佳句一一板書,特別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復強調。讓學生知道在敘事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使情節展開,內容豐富,更加生動、感人。)
[設計意圖:介紹發生故事和親身感受,練習口頭表達能力。]
三、小組交流
1.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帶照片或藝術品的內容,將學生分成學藝組、藝術品欣賞組、藝術欣賞活動組等。
2.組內交流,互相提出優點,指出不足,幫助改進。
3.每組推薦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議。
[設計意圖: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取長補短,將藝術加工制作和鑒賞融合,交流不同的體驗感受。]
四、指導選材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與口語交際內容的聯系,選出有價值的題材,鼓勵學生用筆反映生活中妙趣橫生的藝術。如:回顧”六·一”文藝匯演的歡樂,美術課上變廢為寶的喜悅以及鼓號隊的威武、雄壯等。
[設計意圖:選材重點從學藝、藝術品鑒賞、藝術欣賞這幾方面選擇,要讓學生選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這樣能更好表達感受。]
五、學生撰寫習作,教師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應用好詞佳句。]
六、修改習作
教師引導學生賞識他人習作的成功之處,審視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取長補短,”修剪枝葉”甚至重起爐灶。
[設計意圖:修改時可采用同桌修改,便于更好交流。]
七、賞析評改
1.學生修改完畢后,可以讀一讀自己習作中最滿意的段落,請其他同學進行賞析。
2.教師選擇少量習作展示、點評。
設計作文 篇2
我設計的兒童樂園叫做樂朵游樂園,它坐落于華北街樂蝶幼兒園西南旁。一聽“樂朵幼兒園”,你肯定會想,也沒什么新奇的,但是,如果你來了,便會流連忘返。
樂朵游樂園是一座集娛樂、休閑、益智與探險為一體的兒童樂園,分有森林區、游樂場區、水上樂園區,每個區域都能讓你玩得不亦樂乎。
來到游樂園大門前,可以看到大門的柱子是兩棵參天古樹,粗大而挺拔,長著片片翠綠的葉兒,樹冠上有鳥兒在歌唱。兩棵大樹之間架著一塊木制牌子,上面刻著“樂朵游樂園”五個醒目的大字。
走進大門,首先迎接你的會是森林區。
森林區可以說是冒險者的天堂。區內種著成片成片的樹木,各種各樣的花朵,沒有沼澤、陷阱、荊棘地,還有鱷魚、老虎、獅子等動物——當然,這些只是影像,并不是真的。身體森林區、一定會讓你有一種叢林探險的刺激感。
游樂場區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區域,隔著老遠都能聽見歡笑聲、最刺激、好玩的,就數“升降精靈”了。你坐在長著翅膀的小精靈造型的.小飛機里,系上安全帶,不一會兒“精靈”就會快速上升,在你眼中,地面上的人立刻變小,升到很高時,又飛速下降,讓你感覺緊張又興奮,有趣極了,不僅如此,游樂場還有高空秋千,特洛伊木馬城、夢幻木馬等新奇的項目,保證讓你“百玩不厭。”
水上樂園也是一處“避暑圣地”。樂園里有許多潛水衣服和用具,一穿上,就能夠在水底潛水,還有“水上碰碰的”,孩子們駕駛著船兒,互相撞過來撞過去,笑聲連綿不斷。
在樂朵游樂園,你能夠找到你自己的那一份快樂,那還等什么呢,趕快去我設計的樂朵游樂園尋找快樂吧!
設計作文 篇3
我好想住上我自己設計的房子,因為我設計的房子特別神奇,有著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首先,先從房子的內部介紹起,這個房子如果遇到地震,就會自動產生感應,像飛機一樣飛上天空;如果發生水災,它就會提前變成一個球狀的透明物體,水怎么也滲不進來,而且住在里面的人也絲毫不會感覺到什么異樣;而如果發生干旱了,這也難不倒它,總之,這個房子是什么自然災害都不害怕,特別神奇。
接下來,該介紹大門了,我設計的`大門那可是需要主人的指紋確認才能進去的,而且你在指紋確認的同時,大門還在給你做著體檢,如果生病了,它就會自動給你開藥,像一個醫生一樣,十分方便。
我設計的房子只有一層,不過這一層那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床、書架、桌子······樣樣都有,而且床是用一種特殊的原料制做而成,如果天冷了這張床就會自動升溫,如果天熱了這張床就會自動降溫,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自動取飯機”,你只要提前交好錢,每天都會有人早早的給你準備好飯,讓你自己選擇吃哪一樣,干凈、衛生又方便。
“起床了!”隨著媽媽的催促聲,我極不情愿的起了床。
我是多么希望能住上我自己設計的房子呀!不過,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發明出更好、更加方便的房子!
設計作文 篇4
體驗式作文教學是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過程。然而在習作過程中,學生沒有體驗怎么辦?有了體驗表達不出來怎么辦?學生如何才能真誠、自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體驗?現就體驗式作文教學的設計策略做以下探討。
(一)以生活世界為本源,拓寬視野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觸美麗的大自然,接觸人與社會,這些都是學生作文真正“生活”起來的源泉,而這種“生活”正是他們所見、所聞后的所感、所悟。
1、引領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生活
“我們最當自戒的就是生活淪沒在空虛之中,內心與外界很少發生聯系,卻要強不知以為知,不能說不該說而偏要說,這譬如一個干涸的源頭,哪里會傾流出真實的水來?” 葉圣陶先生這段話精辟而又切中時弊。要讓學生作文流淌出“真實”的水來,就必須把學生從狹窄的課堂和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跳出課本小書,跳出課堂小圈,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園,讓他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真實的閱讀中積淀語言材料,在充實的生活中積蓄情感體驗。
作文教學要打破時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讓學生關注人生,關注社會,與生活溝通,追求的是真實和實用,講究人文性、實踐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閉的教學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實際,把學生引進社會大課堂,引導他們多角度地看待身邊的事物,鼓勵他們把生活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只有體驗,才會真實,無論是融入社會還是參與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學生主體參與、親自體驗,體驗大自然的純真,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體驗失敗后的自強……大自然是有靈性與秀氣,我們們帶領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導他們觀察、欣賞、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數學生對生機勃勃的春天懷著無限喜愛之情,有的學生愛嫩綠的小草,有的學生喜歡盛開的桃花,有的學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繽紛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學生不喜歡春天,認為春天氣候變化無常,又寄生蟲大量繁殖的季節,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會涌現出一些優秀作品,大多數學生筆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時寫作較差的學生在《野炊》一文中寫到:我吃著自己親手做的飯菜,覺得有滋有味,看著同學吃著我做的飯菜,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快樂。所以,體驗生活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是解決學生習作千篇一律之頑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導及時捕捉并積累生活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樣,家庭、社會紛繁多彩的場景也會在他們內心世界激起波瀾,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參加公益活動、環保活動,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積累活生生的寫作資源,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及時捕捉靈感。生活猶如一座礦藏豐富的“寶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睜大眼睛,開動腦筋,就會有新的發現,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無字書,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之源。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納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要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變化,留心大腦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隨時記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們要努力創造機會,使學生走向社會,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繼而使學生自由表達。
比如,雙休日,社區服務站的同學們訪問下崗工人、退體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藝術家”在進行親身體驗;肯德基店,同學們在做“鐘點工”;教師節表彰大會,“小記者”在做人物專訪等活動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街道、社區、廣場、商店等到處都有學生活動的身影。將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納入積累的范疇,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學生把每天從電視里、家庭中、社會上看到的新鮮事記錄下來,把聽到、看到后的感想寫出來,也許就是以后作文時一個很好的素材,否則也許就是過眼煙云,等到作文時,哪怕你搜遍記憶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點有關的內容。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能更多地關注自身以外的奇聞軼事,并有選擇地融入自己的作文,從而形成和加深對社會生活體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見,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下河捉魚的生活體驗,也不會寫出見魚心切、失魚懊惱、得魚心喜、吃魚有味的完整的情感變化。有了生活的積累,寫作時,腦海里就閃現生活情景,其間的人物情景也會招之即來,奔入眼底,注入筆端,達到文思泉涌的寫作佳境。
(二)以閱讀文本為本真,豐富內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誘發體驗的方式,不能不說是閱讀了。世事紛繁復雜,我們不可能都一一經歷過,通過閱讀交流等方式理解社會、理解他人,是體驗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的平臺,以讀促寫,做到讀寫結合。閱讀的范圍是寬泛的,可以讓學生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讓學生讀自己同學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發揮語文讀本的作用。無論讀什么,都要告訴學生要沉進去。當學生在真正“孤獨”的意義上去閱讀的時候,一段文字,一個字句,甚至一個詞,都會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體察不到的漣漪,他被深深震撼著,或是被久久地感動著。無論是剎那間的頓悟還是永久地回味,這一切都是自己獨自承擔。
1、倡導多元解讀
無論是接受美學還是建構主義,都承認讀者會從不同視角對作品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解讀。這對閱讀教學產生了積極的指導意義。當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必然會對同一文本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理解,而從對文本的整體性透視角度而言,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層次的合理性。尤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多元的理解體現了文本自身具有結構的開放性和意蘊的豐富性及不確定性。可以說,文學作品是常學常新的,對它的探究、揣摩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無阻開放的過程。因此有人把文學比作“耐欣賞”的精神消費品。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在思維方式上破除以往單純求同的定勢,倡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事實上,教師在這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寬松、自由和開放的學習環境,能滿足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以支撐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學生搭建一個自由構建意義的平臺。
2、美文品讀
近兩年來,筆者利用每周兩節師生共讀課的時間,給學生朗讀美文或讓學生互相交流欣賞美文。從報刊書籍中精心篩選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啟人的文章,在課堂上朗讀,或請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朗讀。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會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處,學生有時高興得手舞足蹈,有時感動得暗暗流淚。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從遣詞造句、構思立意等方面加以點撥指導,不僅欣賞了美文,還從中借鑒寫作的方法。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找美文。學生搜集美文的過程,既是閱讀的過程,也是搜集信息、學習語言、接見范例的過程。
實踐證明,每周兩節的師生共讀課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欣賞美文的過程是一個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過程,日積月累,它們的語感更為豐富,思想更為深邃,對文章就理解越透,對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
(三)以“原型”體驗為發端,喚醒習作沖動
學生平時在心中積累起許多雜亂的感性的“體驗”后,“這種體驗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濃縮、進化、生成,凝聚為人的大腦無意識記憶等等,這就是原型。我們應以這種“原型”為發端,喚醒寫作沖動。
1、走回現實生活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原型”體驗,要喚醒這些體驗,應將學生置身于實際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葉,一抹夕陽,一段小巷,一扇窗,一個不經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會激活他們某種積于心底的情緒,喚起寫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這片綠葉,抬眼一望,暮然發現高高的、被雨淋濕發暗的墻頭上,趴著一只雪白的貓,呆呆地瞧著我。楊樹深處,有兩扇玻璃窗映著雨后如洗的藍天。突然,就是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動起來。“那次聽音樂時所產生的.異常的感覺,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攪動起來,視覺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熱淚遮檔住了。”綠葉、貓、如洗的藍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給小作者創設了一種“當眾孤獨”的心理氛圍,有助于喚起那時那境的同類體驗。
2、設計提示語
設計富有感情的、新穎的提示語,選擇能激發學生多種體驗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是否能激發原型,喚醒學生的當下體驗。比如,在作文題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話,它能喚起回憶、引起聯想、觸發情感、啟迪思維、開拓思路,能捕捉到學生寫作的“興奮點”和“動情點”,能一下子“驚醒”學生心中儲備的表象,并能把它貫通起來,獲得寫作的沖動。
3、展示時文作品
作品喚醒是指通過向學生展示課文或貼近學生生活的時文等,讓學生體會他人文章所蘊含的生活韻味,從而攪動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體驗積累,產生寫作沖動,讓語言的洪流宣泄出來。例如,學生都參加過考試,為了得高分,有些學生甚至“不擇手段”,當聽到“我把手伸進抽屜里,摸著書,一頁一頁艱難地翻著,手直發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覺地冒了出來。我鎮定地給自己打氣:不怕,不怕,就這一次。盡管如此,我還是抬頭看看老師。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老師正向我這邊走來。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大氣不敢出,臉涮地一下紅了!我嚇得閉上眼睛。……”我想聽者同樣的體驗就會被喚起了,甚至還會想到和考試情形有關的其他的情感經歷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動為載體,提供習作平臺
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維的前提,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情境在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設置是為誘發學生體驗,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學生的作文興趣的一種良好的載體,它可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寫作平臺。
1、描述啞劇
老師靜靜地走進教室,一聲不響地在黑板上寫上“表演啞……”?用手示意讓學生上臺演寫“劇”字,創設一種啞劇氛圍。教師說:“今天,我們既然是表演啞劇,就必須一起遵守活動的規則:誰也不許講一句話,只準做,不準說。”同時要求學生,看老師做動作,同學們可以參與,但要仔細觀察老師、同學的表情和動作,體會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繩。老師在講臺旁邊拿“東西”,在兩只手上纏幾下,走到一邊開始獨自跳“繩”。示意一位學生上臺學跳,然后,老師跳進去,表演雙人跳。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臺表演多人跳。老師又示意表演兩人跳,幾個合跳,輪回幾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師又在一邊拿來一根“繩”。先做示范,讓學生表演拔河。讓男、女生幾人分兩邊比賽拔河,用手示意糾正往一邊倒的錯誤表演動作。請一名女生與幾名男生比賽拔河。力量懸殊,使學生明白失敗一方該倒向前面,讓更多的人參與拔河比賽活動。這時教師說:“憋了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達了吧?請用筆記下活動過程和感受吧。”學生自擬題目,然后開始習作。
2、輪流日記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利用這一心理特點,筆者在平時開展了小組輪流寫日記活動。具體做法是:我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分成6個小組,組內成員輪流寫日記,輪流擔任組長,每天交一次,一周統計總分,評出等級。日記命題有時為全開放式,有時是話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有時是故事接龍……內容精彩紛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記本在一個同學中傳遞,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傳遞。一到下午發日記本的時間,學生都想一睹為快,并積極為下一位成員出謀劃策。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挑選最優日記在班上當眾朗讀,從而收到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效果。
輪流日記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習作訓練形式。首先它極具挑戰性,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學生一周輪到一次,負擔并不重,一旦堅持,收獲頗豐;另外,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間互相合作,學習借鑒,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增強了責任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3、情景評述
積極引導學生開發生活中的作文資源,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切感悟,在表達中張揚個性、表現“真我”。筆者以商標為載體,設計了“商標展評會”活動,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先讓學生走進商標,說說自己最熟悉、最喜歡的商標,能說出理由。這時學生紛紛上臺展示搜集的商標,并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創造商標,為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設計商標,分小組討論商標設計的圖案,議議創作意圖。并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廣告獎”、“最佳解說詞獎”。最后讓學生描繪商標,以“商標展評活動的經過”、“小組的創作過程”、“最欣賞的商標以及廣告語和解說詞”等等為內容,任選其中感興趣的一方面來寫,要重點突出,寫出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要向生活“開放”,回歸到豐富生動、真實可信、令人向往、其樂無窮的生活。這是作文教學獲得解放的理想途徑。我們要樹立“生活本源”的習作教學理念,牢牢抓住“認識生活、豐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這一切入點,讓我們的寫作訓練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實效。
設計作文 篇5
在我們的年少輕狂中,都有著一個熾熱的夢想。有的人,想作為老師,給孩子們一個金色而夢幻的童年。有的人,想做位作家,寫出他筆下的精彩。有的人,則要開一家甜品店,無憂無慮的,過那種安逸的小日子。則我的夢想是,做一名設計師,我要畫出一張又一張的設計稿,在畫筆下綻放我的獨特魅力。
因為這個夢想,于是,會有很多的人問我:那么多職業,你為什么要當設計師呢。但我總是笑而不語。但現在我就來說說我要做設計師的原因吧,一次,我在叔叔家玩,茶幾上“芭莎時裝”這本書吸引了我的眼球。忍不住翻開一看,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式各樣,每一件都是那么新穎高端,別出心裁,而且每一件都是來自名師之手,每一件都是藝術的精華。我越看越癡迷了,甚至愛不釋手。一旁的叔叔打趣的說道:"劉海霞,長大以后要不要做設計師呢?”我沒回答但成為設計師這可理想種子,已經在我心里生根發芽啦。后來,每一期的“芭莎時裝show"我都有看,每一期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驚訝和精彩。有時候我會常常幻想著,十年后我是一位十分有名的設計師,我設計出來的衣服,大家都十分喜愛。有時候,我也會在家里,畫上幾張設計稿,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畫越來越多,夢越來越深,“萌芽”在我心中瘋狂的生長著,但這是我的秘密,誰也不知道。
奧迪爾世界有名的設計師,人人堪稱“時裝天王”的鬼才,我心中崇拜的偶像。在設計方面,我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得向他學習,可謂人家是“鬼才”而我只是一個“庸才”在成為設計師之后,我首先要改造的'就是我們的校服,這也是我早就想干的事了。現在網上人人都在討論全國最美校服,但凡看到我們中國校服的網友都驚呆無語了,因為中國校服排名最后,因此,有些外國人嘲笑我們中國落后,不懂時尚。外國的校服流行時尚,開放。而我們中國傳統運動,寬松。在學校里,也時常聽到同學們的抱怨:“這校服好丑,袖子又長,可以當戲服了。”“就是就是,顏色搭配也不好,還沒韓國的校服好看呢!”其實吧,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名學生。我也覺得我們的校服真心不咋地。雖然寬松的校服便于運動,但美觀,新穎也是要有的。我會向大家采取意見,設計出時尚別致,但又包含著運動的校服。讓學生們滿意,讓大家都滿意的校服。這也將突出一個學校的風貌,一個國家的風貌。
站在高處,放飛手中的紙飛機,它載著我的夢想飛去那個遙遠的彼方。捧著畫紙,穿過整個城市,走遍每個大街小巷,看到那扇窗戶,看到那面鏡子,十年后的夢,十年后的我,都在里面。為了夢想,我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