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通用【7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過年。每到新年,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在一個僻靜的山谷里,住著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物,把門鎖得緊緊的,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們紛紛收拾好東西準備去城里過完年再回來,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他告訴村民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買了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莊太平了。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爆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數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煙火。晚上吃完年夜飯,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著煙花朝門外奔去,一出門就聽見小伙伴們的歡呼聲。原來,在二村的'小花園里正舉行煙花比賽呢!只聽見天空中“砰,砰”幾聲,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真是形態各異,姹紫嫣紅,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沖云宵,還有像一個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見這樣美麗的煙花心里想:“我的煙花一定比他們的煙花好看幾十萬倍。”于是,我趕緊拿出自己的煙花小心翼翼的點燃之后向著天空發射,只聽“啪”的一聲,煙花朝天空中直飛而去,這時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這煙花一定比你們的好看,可是,當我抬頭望著天空時卻呆若木雞了,原來這種煙花叫“花生米爆炸”,這煙火就像一顆花生米一樣飛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的一聲就結束了,一點也不漂亮。真讓我大失所望。不過一轉眼我就溶入到這節日的喜慶之中去了,看著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個浩瀚的海洋,在我們吃飯時的筷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玩耍中的陀螺是中國傳統文化...它們就在生活中,在玩耍中,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傳統文化是——湯圓,它可是一種好吃的食品!湯圓的皮是糯米制成的`,吃起來軟軟的,十分可口。湯圓的餡兒有很多種類,比如:白糖、芝麻、果仁、豆沙,其中,我最喜歡吃芝麻餡兒的。從湯圓的名字聽起,就一定會知道它是圓的,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們并不把湯圓叫做湯圓,起初它的原名是浮圓子,接著又叫湯團,直到后來才改名為湯圓,“湯圓”與“團圓”的字音極為接近,它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快快樂樂,有一種美好的象征。至今,大家在農歷的正月十五就可以享受這香甜可口的湯圓了。湯圓的制作方法也很不一般,它可以: 煮、煎、蒸、炸,可我最愛吃煮熟的湯圓。
我再為大家介紹一種很熟悉的食品,它就是——餃子,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餃子的原名是“嬌耳”,現在也叫做水餃。它的味道鮮美,形狀奇特,真是令人百食不厭啊!餃子的名品甚多,有:山東的高湯小餃,上海有名的鍋貼餃,蟹黃蒸餃...其中我最喜歡豬肉大蔥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很多,讓我們一同去研究,一同去發現吧!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杰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父親母親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里擺放著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父親母親都會練習一會兒。父親最喜歡臨寫“柳體”。母親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母親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父親母親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父親母親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父親母親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后,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今年春節,我在奶奶家做了一件覺得十分挑戰自我的事!你想知道是什么嗎?就接著往下看吧!
“總把新桃換舊符,千門萬戶曈曈日!”爺爺這一句有力地話叫醒了鳥兒,叫醒了大地,叫醒了白天在熟睡的我。媽媽對我說:“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春聯舊了,有再新的'時候。快起床寫春聯了!”一喊到春聯,我馬上從床上跳了起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準備好了,原來今天要寫春聯。
我把春聯紙、筆、墨,準備好了,要下筆時,心里突然抖了一下,想到:要不然先練一下吧,毛筆字我只學了兩年,而且快忘了,能行嗎?再說寫不好就丑死了!我有點害怕了,悄悄對爸爸說:“爸爸,我可以不寫嗎?外面好多可以買的,為什么我就要寫呢?”爸爸看著動搖的心,又耐心地對我說:“孩子,你知道嗎?寫毛筆字,是我們一家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那紅紙黑字,那筆風,那力度,透露出中國五千年來特有的文化,而且你都學過了,怕什么呢?”這時,我想到了拿破侖的一句話:“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是哦!做什么事都要有決心。嗯,我下定決心了。開始寫毛筆字了,我有力地握著那神奇的毛筆,好,第一筆下去了,我看著,還不錯!媽媽在旁邊說道:“寫得真好看,非常大氣!”我更加堅定一定要把春聯寫好,貼在奶奶家,大門上,那是件多么自豪的事。寫著寫著,我感覺自己慢慢漸入佳境,時間在我的筆下匆匆溜走了,不一會兒,兩幅氣勢磅礴的春聯便在我的筆下收場了。當我再寫到另一幅時,爺爺的一位老朋友來探訪,看到我的字,夸獎了我,也給了我專業的點評!
傍晚,微風從我的臉頰上輕輕拂過,落日把一切照得金黃金黃的,它那余光,照到了我寫的春聯上,照到了那鏗鏘有力地字上。我閉上雙眼,聞著墨香,心里想道:這就是中國的魅力,這就是五千年的歷史,感謝古人,感謝天地,讓我感受到那毛筆的趣味,那迷人的聯香……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河北農大優秀畢業生群體的事跡正被廣泛傳頌,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這個故事打動。“寶元的父母咱們得管”,這樣樸實的一句話以及隨后很多看似善小卻為之的舉動,在15年光陰的照耀下顯得異常溫暖而美好。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些深深扎入中華大地的傳統美德的力量。
打動我們的是這個故事中閃爍的守望相助、誠信感恩的傳統“因子”。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美德,有無數像河北農大畢業生群體那樣樸實的人們,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著這些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崇高精神的生動體現,值得我們珍視并在潛移默化中傳給下一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推己及人的兼愛價值觀,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如同閃爍的珍珠,成為我們民族精神世界中的重要財富。如同參天大樹的根系,默默地為迎風招展的枝葉提供著養分,它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合力,讓我們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和為之奮斗的力量。無論是國家還是個體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都能深深感受到傳統美德在心靈深處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和強大的凝聚力。
在這個春天,教育正為這些傳統美德發出更大的光彩而努力著。河北農大優秀畢業生群體身上閃耀的道德光輝,正是教育要追求的育人根本。學習河北農大優秀畢業生群體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輻射出去,是教育的作用所在。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學習、通過對傳統美德的弘揚,實現這些價值觀的綿延。正直、公正、友愛、尊老、愛幼、誠實、信用,這些值得我們珍視的價值觀將通過教育深入到學生的精神血脈里,校園將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獲得更大傳播的基地。
信守約定的群體,傳承美德的堅守,匯成了這個春天中國大地上的一股暖流。河北農大26名畢業生的故事看似平凡的小事,卻因為真實、感人,而可親可敬、可信可學。在這個春天,讓我們把溫暖留在心里,把感動付諸行動,把行動匯聚成民族振興的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6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中國古代風箏,因用木頭制作叫木鳶。后來用紙糊做稱紙鳶,后五代定名風箏,至今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在北方叫紙鳶,在南方稱鷂子,因此有南鷂、北鳶的說法。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20xx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大約在五代時期,風箏就進入了民間,成為人們娛樂游戲的玩具。中國北方風箏藝人通常稱風箏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飛行器,這個體現了風箏的.娛樂性。同時,它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運動。到了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就成為了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
在我國到處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風格各異,有的粗獷豪放,有的活潑精巧,有的色彩絢麗。我家就有硬骨架的美人魚風箏。每當春風輕拂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帶我到市政府廣場放風箏。風箏給我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今年寒假,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作業:品中華傳統文化作文明禮儀之星。目的是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相關的儀式,把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途徑發揚光大。
實踐體驗表收上來之后,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孩子們的實踐內容多種多樣,有拜年、寫春聯、貼春聯、收發壓歲錢、給老人過壽、祭拜祖先、吃團圓飯、做陶藝、品茗知味.孝子奉茶、看燈展、打燈籠、逛廟會等。孩子們有的在實踐感悟中寫到:親手貼上春聯,感覺很有成就感。很喜歡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很溫馨,給爸爸媽媽拜年,更能體會到爸爸媽媽的辛苦。有一名給敬老院老人拜年的孩子寫到: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還需要更多像這樣的實踐活動,學校以外的另一種生活。不僅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意識,而且提高了我們的實踐能力。還有的寫到:通過今天給爺爺奶奶拜年,我了解了過年的一些習俗,知道了拜年的'許多講究,要怎么對長輩說祝福語,也讓我們在中華傳統文化和禮儀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識,我以后好好學習,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家長們在評語中也寫到: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禮儀禮節。守歲、拜年、待客等都是炎黃子孫非常重視的習俗。通過過年期間的一系列實踐活動,能夠讓孩子更好的襲承中華民族傳統佳節的文化精髓,做到知理、懂理、守理,體現孩子良好的素質和素養,也從兩一方面反應了家庭教育和家風。王悅凱的家長寫到:在彰顯個性,突出自我的時代,禮儀缺失,規矩不再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總情況下,加強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和禮儀教育尤為重要。跪拜、叩頭這種大禮也只有在春節這種傳統節日才能見到,也最能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尊老愛幼的傳統,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業非常大。但僅僅依靠這種傳統節日來維持中華的傳統禮儀,還是遠遠不夠的。希望每個人從每一天、每件事做起來,才能影響整個社會,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王浠宇的家長寫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在學茶、習茶、品茶、奉茶的過程中隊傳統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而我們也在進行著一次自我精神上的洗禮。在孩子們的身上,大人可能學到的更多。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是中華茶文化與儒家孝道思想的完美結合。馬哈敏之媽媽寫到:通過帶孩子給老人拜年,讓孩子知道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平日里我們工作忙,對老人的關心、探望很少,所以假期里帶著孩子們回家看看,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家家都有老,人人會變老,讓孩子從小感受這一傳統,做一個尊老、敬老的禮儀之星吧!
看著孩子們的實踐活動,體會著每份實踐感悟,作為老師我的感受更加深刻。怎樣把中華傳統文化發揚下去,怎樣拓寬更加有效的途徑?是我的責任,也是下一步要思考并實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