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歷史的溫度》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歷史的溫度》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的溫度》一書是20xx年8月出版的,上市半年銷量即超過10萬冊;該書的作者也因此獲亞馬遜中國頒發的“20xx年度新銳作家”稱號。這和我之前講述的微信公眾號“饅頭說”有什么關系呢?因為此書就是通過篩選和整理饅頭說上的文章匯編而成的。
此書分為人物篇、逸聞篇和戰爭篇三部分,每部分都由一篇篇小故事組成,是一套很有創意的帶人瀏覽歷史的書籍,該書看似一部小說,敘說內容的卻是古今中外的歷史,由遠及近,客觀敘事,簡明扼要,擺脫了讀史書的枯燥。從名人名事到無名英雄,從政治、戰爭、科技到文化、軍事、體育,縱橫全球,史料殷實。其中有的小故事,糾正了一些我們對歷史事實的曲解,讓我們對歷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個書中談到的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歷史人物。
在我們中國近現代史中有一位傳奇人物,西方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但是,歷史卻給其帶上了一頂“賣國賊”的帽子。此人的一生可以用16個字概括,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僅憑這16個字,有誰知道我接下來要講的是誰嗎?他就是我們的李中堂李鴻章。有人說,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換句話說就是,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李鴻章巔峰時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頭戴三眼花翎(曾國藩也只有兩眼花翎),身著黃馬褂,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可謂是意氣風發,威風八面。
可就是這樣一位被幸運女神眷顧,仕途一路扶搖直上的幸運兒是如何在晚年一步步淪為賣國賊,致使晚節不保的,這其中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倫喪?讓我們跟隨故事去了解這個賣國賊歷史背后的真相。
故事還要從1895年談起,此時,李鴻章已經72歲了。前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結果大家都知道,中國戰敗。慘敗的一方自然要接收勝利一方提出的條件,誰去參加這個屈辱的談判呢?慈禧說:我看還得李鴻章。從此我們的李中堂便在賣國的道路一去不復還。你們知道李鴻章這一去是簽訂了那個哪個不平等條約嗎?就是著名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據統計,李鴻章晚年經手簽訂了的30多個外交條約,但很不幸的是,幾乎個個喪權辱國,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也使得其賣國賊的帽子越扣越緊。對于這些我們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再講幾個小故事,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個“賣國賊”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簽定問題時遇刺致使賠款減少一億兩的情況下,被刺客開槍擊中左面的他不顧個人安危還在為減少賠款做了最后掙扎。據當時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回憶,李鴻章要求減少5000萬,遭到拒絕之后,要求減少20xx萬,后期甚至懇求減少幾百萬做為回國的旅費。此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在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在各國都在嘲笑偌大的中國,不知國歌為何物時,這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讓在場的外國人肅然起敬。
還有人說他對大清愚忠?未必見得,他只是迫于形勢而已。庚子拳亂期間,慈禧單純的認為憑借民間的義和團組織就可以打敗列強,清廷不顧各地官員的反對向世界宣戰,身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為保國本,與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等秘密商議,達成“東南互保”協議。這才使相對富饒的東南半壁天下,沒有招致兵禍,也避免了中國遭瓜分。給東南黎民蒼生保住了一時的太平。原本這件事完全是由慈禧盲目無知造成的,而最終出來收拾殘局的人,還是那個拒不奉詔北上勤王的李鴻章。這也就有了接下來的《辛丑條約》的簽訂,致使李鴻章再一次背上“賣國賊”的罵名。
少年得志的李鴻章意氣洋洋,曾揮筆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邁詩句,而78歲臨終前的“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從“欲封侯”到“孤臣淚”,李鴻章甘苦自知。正所謂時勢往往能造英雄,但是英雄卻未必能改變時勢,在晚清掌權的幾十年里,李鴻章是有過不少過錯,但在當時風雨飄搖的年代,換個人來,是否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至于他簽過的那些屈辱的條約,所謂弱國無外交,不管派誰去都是簽,而李鴻章敢于站出來,去和那些貪得無厭的列強談判,努力爭取少割一點地、少賠一點款,維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中國,所以說他賣國賊未免有點太偏激。李鴻章之所以淪為賣國賊,這其中既不是其人性的扭曲,也不是其道德的淪喪,而是那個時代中華民族落后的無奈與悲哀。也難怪有人說: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關于這類的小故事,該書中還要很多,就像封面上寫著: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閱讀這本書,會讓你對歷史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對歷史人物的了解也不僅僅限于某個標簽,此書會帶你了解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如本書作者張瑋說的那樣,很多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在現在用“上帝視角”去評價當時的人和事,這對當時的人來說,真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