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國甲卷作文:藝術從沒有“標準答案”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全國甲卷作文:藝術從沒有“標準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面對同一方美景,不同的人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和審美投射:有人的感受觸角會因此被打開,一時間“俱懷逸興壯思飛”;有人擅長借景言志,化典抒情;當然,也會有人只覺眼前之景索然無味,木木然完全不“感冒”。
《紅樓夢》中,賈政攜一眾清客游覽大觀園,順便“試才”寶玉的一回,便是這樣一個經典場景。眾人要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提名,有人直接移用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建議取“翼然”二字;賈政采用借鑒化用之法,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二字更為新雅,不僅點出花木映水的佳境,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
其實,賞景雅集,從來都不只關乎景物本身。眼前所見,更像是一面神奇的鏡子,映射的是每個人經驗、學識、品性、審美和旨趣的集合。正是這種不同層次、不同視角的人文藝術表達,構成了一場雅集豐饒多元的妙趣。而這種參差百態的多元之美,離不開足夠包容、開放的藝術表達空間。
正如詩有纖秾綺麗之美,也有洗煉沖淡之境,藝術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理想的人文藝術教育,也應該鼓勵孩子去暢快地探索、勇敢地表達,而不是像賈寶玉一樣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地如應試般回答。
熟悉《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政對賈寶玉采取的是典型的“打壓式教育”。以這次游園為例,對于寶玉不少別出心裁的想法,作為父親的賈政只有為數不多、極為克制的表揚。更多時候,賈政要么是冷嘲兒子“竟也有不能之時”,要么是指責其不過是套用前人之作,不足為奇。不少讀者看到這里,都要為賈寶玉抱不平。畢竟,相比于賈政“方方正正”卻有些呆板的藝術表達,賈寶玉的思維反而更有新奇靈動之美。
在人文藝術感受力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自己的觀點總是被否定,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就會被不斷消磨,更不敢勇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賈寶玉見到父親時總是“溜邊走”,始終無法與父親產生情感深度交流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
藝術表達固然有精妙和呆滯之分,清新脫俗與掉入窠臼之別。孩子在進行藝術鑒賞時,也難免會有幼稚、偏頗的地方。但對人文藝術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鼓勵,是珍視每一個思維綠苗的萌發,是為孩子創造包容、開放的藝術氛圍。如果一味用長輩的“權威”進行打壓、批評,人文藝術就會變得單一、無趣。
這讓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另一場文人雅集。三月三日,會稽山陰,流觴曲水,蘭亭雅集。當酒杯流到自己面前,年幼的王獻之沒有受到繆斯女神的眷顧。作詩不成,便按規矩罰酒三觥。若是此時王羲之為此大作文章,苛求兒子一定賦詩一首,或是像賈政一樣諷刺其“竟也有不能之時”,恐怕不但會傷了孩子的信心,也會毀了這場雅集的“暢敘幽情”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