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的斑紋》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的斑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書用散文的形式記錄在三坊七巷生活過的近現代名流們,如林徽因、林則徐、林覺民等。作者正視歷史,體貼人生,清晰透視了三坊七巷名流的成長歷程、家世命運和在時代跌宕中的浮塵悲喜,展現了他們獨特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這本書記述了曾經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十位名流的人生歷程,他們中有儒生、有仕子、有隱士、有豪俠、有墨客,都窮極一生為了夢想煙火不息。作者以浪漫的散文筆觸為針,用香爐銘刻、往來信箋、回憶錄,甚至一篇詩詞、對聯等文獻資料為線,串起人物的一生行跡,從歷史細碎的殘片中探尋名流們古早的生活日常,再由此發散開來,投射出一幅幅時代的獨特肖像,又映現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書中寫道:清末民初古文家、翻譯家林紓生于1852年初冬的閩地,此東南形勝之地終年不見蕭枯,于是父親為其取名“群玉”——好一個綠意森森的名字。讀到此處,熟知此地秋冬不見枯葉、早春才有新綠頂落舊黃的福州人不禁會心一笑。林紓的童年頗多磨難,但他卻將磨難當成墊腳石,將心氣自拔于狹隘的天地,放言道:“我的一支筆靠在南門城墻上,沒有人搬得動!”光緒八年,林紓中舉,隨后繼續埋首書堆。年近不惑的他開始翻譯歐美小說,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介紹西洋小說的第一部,曾一度造成“洛陽紙貴”的場面,終其一生共譯介了近200種西洋小說,在當時的文壇影響巨大。
“如鯨向海、似鹿投林,林紓找到了人生棧道,由此通向精神的道場。”這也是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名流們的足跡,他們從坊巷兩側蜿蜒著的馬鞍墻中走出去,走向福船起航的地方,他們的身影變小再變小,隱沒于高天闊海,然后,放大又放大,一直走向大中國的舞臺。
讀罷本書,我從這些人物身上看見了映照著的近代中國的一些重要側面,以及激蕩著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風云,了解了三坊七巷舊時的民風民俗以及民居建筑風格等深厚的文化內涵,經由作者溫暖綿密的敘述,既沉思了過往,也醒悟了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