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熱)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泰戈爾在他的詩中說過:“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聲。”是的,自由對一個學生來說,對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管理來說,更是尤為重要。
正因如此,當我看到希貴校長的這樣《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時,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能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呢?曾記得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只因為喜歡爬樹,在校園里也爬樹,而被學校勒令退學。放眼環視我們的教育現狀,在我們的校園里,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級里進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級管理中大范圍地存在,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壓抑。于是,孩子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么。當然,也還有另一些孩子,在這種高壓之下變得叛逆、情緒極度焦躁,身心都處于亞健康的狀態,最終走向極端的行為。
細思極恐,孩子的這些表現難道與我們的教育不無關系嗎?我們難道沒有責任和良知去改變這種狀態嗎?希貴校長在他的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說得多么好呀!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他們愛、信任與尊重,這樣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進入到高年級,學生的做事能力越來越強。如果放手把教學工作中的一些事務安排給孩子們,既是對他們的一個鍛煉,又能減輕老師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負擔,一舉兩得。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到:
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起步于思,思發源于疑。質疑應是學生學習的起步線,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前提是把提問題的權利,真誠地交給學生。從教多年來,我的課堂上,總是身為師者的我在問學生。而在長期的學習、觀摩中,我也早就意識到:現在的課堂,應讓學生問老師。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果學生自己能生發出問題,足見學生對當前的學習任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能提出頗有思維深度的好問題,說明學生在深入有效地思考,真正的學習也正在課堂發生。
那么,為什么我的課堂還總是我在問學生呢?反思自身,還是課堂上教師的“王者”意識在作怪。問者為“王”,自己就是通過提問,像握著PPT 、翻頁筆一樣,牢牢把控制著課堂,也緊握著學生思維的韁繩。想到這里,自覺課堂上的自己“面目可憎”。
教者不愿在激勵、引導學生質疑上費心費力的惰性,也是一個因素。我們要把欣賞與贊美毫不吝嗇的留給學生。老師欣賞的目光和贊美的話語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質疑的勇氣。教者欣賞的目光,贊美的話語,也許能一直伴隨學生,直至永遠。學生還給教者的是有效地學習,深度地思考,是師生情感升華,是學習熱情提高,是人性品格提升。
二、“領導干部日日思”
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不是付出自己的體力,而是拿出自己的智慧,而智慧來自于不斷的學習和認真的思考。愛迪生曾說:“不下決心艱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實踐證明,只有善于思考,才可能審時度勢,把握全局,有所創新。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為避免忙忙碌碌,力求事半功倍,請忙碌中的我們多多思考吧!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在為自己的教育功績唱贊歌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誠。有句臺詞:“百般心計,斗不過一顆真誠的心。”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信仰只能用信仰來鑄就。真誠地欣賞學生的優點,真誠地包容學生的缺點,真誠地對待學生的處境,真誠地幫助學生渡過難關,真誠地給學生以精神關懷,讓我們真誠的愛超越名與利的羈絆,你才會發現:教育,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