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勾股定理課后反思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課后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勾股定理課后反思1
這次展示課,我上的是八年級數學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是根據“五步三查”課堂模式來設計“導學案”和組織教學的。這次課相對于過去基礎上的課堂是完全不同的課,其進步之處之一舒范了課堂的結構,明確了課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數。進步之二是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方式與手段更多些,“老師需要什么?就評價什么”,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將評價納入整個課堂,如何通過開展小組的評比與競賽調動學生積極性及學習氛圍積累了經驗。進步之三是“導學案”的編寫上更適和學生,更有利于對課堂的指導。進步之四是課堂效率和課堂效果更好。進步之五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進步之六是課堂不僅成了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增進情感、培養能力的地方。
這次展示課也有待改進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細節不清楚,對整個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導致整個課堂有些亂,因不能多講,又不放心學生學。其二是學生的能力培養還應下大功夫,過去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只是聽記,現在要他們自學、討論,同學們還不習慣,導致課堂有些沉悶。其三是時間緊,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的知識掌握度、能力目標達成度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細節的科學性、有效性落實,有許多細節的落實與協調有待深化,如如何評價?如何有效利用評價得分?如何有效學?其五是“導學案”如何更科學編制?體現分層同時又能更有利于指導學生的學,也有利于指導教師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師的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將學生發展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這才是根本。勇于變革和創新,積極研究和實踐才能保障我們的課堂更順利推進。雖然存在這樣多,或更多的問題,但對其前景我們每一個人都充滿了信心,我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勾股定理課后反思2
最近剛講完勾股定理,這是我教學以來第二次上這節課,與前年的教學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正好趁此機會在此總結反思一下。
首先是我對這節課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改觀,不單單只是讓學生知道掌握勾股定理會做題就行,因為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載體。
其次是我對教材的處理有了新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先總結如下:
1、我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提出問題,數學家大會為什么用它做會徽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這樣的引入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興趣,從而較自然的引入課題。
2、要求學生用自制教具(四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試著去拼出會標,利用前面所學習的“面積與代數恒等式”看能的出什么?這樣的設計與前面的學習緊密相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缺點是有些同學對于前面的學習有困難,所以需要同組同學的幫助。
3、在學生得出恒等式后,繼續要求學生能不能再重新拼接一個不一樣的正方形,又會有什么發現呢?小組展示層層遞進,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欣賞、爭辯、互助中得到提高;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準備的學具中有的是4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他們無法得出勾股定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與解析。這樣的實際操作,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數形結合的理解,加強了合作意識,培養了良好的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4、在學生通過拼圖驗證了勾股定理之后,緊接著就安排實際應用來鞏固,加強對定力的.理解,從而突破重點。
5、最后的環節是總結提升,讓學生自己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小結,領會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梳理所學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最后整節課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和諧氣氛中進行的,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學生上講臺表達自己的思路、解法,體驗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態度。但本節課拼圖驗證的方法以前學生沒接觸過,稍嫌吃力。另在舉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時,學生思路不夠開闊。以后要多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應用拓展能力,使學生思路更開闊。
勾股定理課后反思3
勾股定理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條之間的數量關系,由勾股定理的證明能夠把直角三角形中“形”的特征轉化為“數”的關系,因此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的許多計算問題。勾股定理不僅體現出完美的“形數統一”思想,更因為其超過四百多種的證明方法,使其成為數學上最引人注目的定理之一。
對學生來說,用面積的“割補”證明一個定理應該是比較陌生的,尤其覺得不像證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證明是一個難點。但是,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幾何學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他們更希望獨立思考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我創設一種便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的教學情境,從生活實例和趙爽弦圖引入,共用了五張幻燈片三個生活實例,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育他們學習的熱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一下幾點:
一、從大量的生活實例和趙爽弦圖、歷史故事引入
通過欣賞20xx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圖案,引出“趙爽弦圖”,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輝煌的數學成就,引入課題。接下來,讓學生思考三個生活實例:啟發他們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有通過講故事引起他們探究的熱情,故事內容是:相傳25xx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系。通過故事使學生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創設情境,由實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勇于驗證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動得出定理,并運用定理進一步鞏固提高。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對于拼圖驗證,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指導與鼓勵。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三、教會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課前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課上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觀察能力、猜想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必將帶來教育者的深刻變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現實情景,具有強列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運動的圖形比靜止的圖形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傳統教學中,用筆、尺和圓規在紙上或黑板上畫出的圖形都是靜止圖形,同時圖形一旦畫出就被固定下來,也就是失去了一般性,所以其中的數學規律也被掩蓋了,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本節課我通過Flash動畫演示結果和拼圖程以及呈現教學內容。真正體現數學規律的應用價值。把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實現一種質的飛躍。
五、注重了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數學來源于實踐,而又應用于實踐。因此從實例引入,最后通過定理
解決引例中的問題,并在定理的應用中,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整節課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和諧氣氛中進行的,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學生上講臺表達自己的思路、解法,體驗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態度。但本節課拼圖驗證的方法以前學生沒接觸過,稍嫌吃力。另在舉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時,學生思路不夠開闊。以后要多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應用拓展能力,使學生思路更開闊。
勾股定理課后反思4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材地位,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提出猜想讓學生判斷兩位同學的畫法是否都能得到斜邊為10cm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對不同畫法的探究,溫故知新,為用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做好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2、證明猜想,得出新知。由于有前一環節的鋪墊,通過啟發、引導、討論,讓學生體會用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證明問題的思想,突破定理證明這一難點,并適時出示課題。
3、應用訓練,鞏固新知為了鞏固新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以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直接運用定理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運用;第二層次是強調已知三角形三邊長或三邊關系,就有意識的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這樣既鞏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應用,又為下一個層次做好了鋪墊;第三層次是靈活運用勾股定理與逆定理解決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分割的思想。設計的題型前后呼應,使知識有序推進,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感受探索、合作的樂趣,并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4、歸納小結,形成體系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獲、課堂經歷的感受和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體會等。幫助學生內化新知,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能力,減輕課后負擔。
5、布置作業,課外延伸分層布置作業,目的是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