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德勒在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了解兒童,并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這是我們讀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我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理論方面的指導,讓我的教育實踐有了理論的支撐,也讓我更全面地認識某些兒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對問題學生和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和疑難。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對兒童自卑感的闡述。他提到: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兒童通過各種方式來消除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兒童發展的基本動力。他的這種全新的觀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認知。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就要幫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種種對兒童心理學的片面、單一的狹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實踐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論的支撐,注定無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問題,最后問題的解決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平時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有的經常不完成作業;有的故意擾亂課堂、在課堂上有說不完的話;有的屢屢惹是生非,惹得同學反感;有的屢屢違反校紀校規,小錯不斷等等。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問題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感到很棘手。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說:“我的時間花在這些問題學生身上了,而那些學生卻一點都沒有改變。”是啊,這些問題學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班級寧靜、吸引老師和學生的眼球,挑戰校規校紀。這讓很多班主任心中時刻都繃著一根弦,生怕這些學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為什么老師們言辭激烈的批評、苦口婆心的教導對于問題學生無濟于事呢?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兒童的許多行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為什么懲戒對這些問題學生沒有用,就能明白僅僅通過一兩次談話很難改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就能懂得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教育者要有足夠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師還徘徊在問題學生心靈的外圍,只見其種種不良現象,卻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后隱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難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對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我們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確,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過于嚴厲或是溫和。當前,我們應盡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不斷地鼓勵孩子讓他們勇敢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給予孩子持續的信任,發展他的自信,過多的批評會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給予自由和機會,促進孩子自立。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是我們身為人師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并伴隨其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