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鹿原的讀后感個人心得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鹿原的讀后感個人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無意中聽到導演王全安要拍攝電視劇《白鹿原》,并且在緊鑼密鼓的趕赴各地取景拍攝。《白鹿原》好熟悉的名字,在高中曾聽到老師簡略的介紹過文中的故事情節,但真正的內容細節則需要我慢慢的品味咀嚼一番了,感受一下民族厚重與滄桑的鴻篇大作了。在充滿喧囂與浮躁的生活中,平心靜氣的感悟生活,領悟人世百態,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閱讀之于生活,猶如靈魂之于人,就在于它能以人性的力量和藝術的方式于潛移默化中給受眾以有力和有益警示、啟悟、激勵和教益,并使之獲得精神的給養,點燃思想的光焰,從而使我們走向睿智與理性。
提起《白鹿原》,人們會油然想到該書的作者——陳忠實先生。他出生于渭河平原的西安灞橋,高中畢業后便到農村插隊,雖歷經農村的艱辛與磨練,卻一直鐘愛自己的文學寫作,未曾放棄。他試想,一個不了解農村的人,又怎么能寫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充滿農村氣息的文學作品呢?他從容自若地選擇素材和開掘歷史事件的細節力量、情感內涵和眼光,使作品外部滄桑渾厚、細部嚴謹精致,讓人在不由自主地在品讀中產生欽佩,在欽佩中發出喟嘆,在喟嘆中仔細品讀。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一個人只有在艱難困苦中才能玉汝于成、磨練意志。在生活實踐的大熔爐中華麗蛻變,畢竟是“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每念及于此,方知我成長的道路莫不也要如此!
《白鹿原》一軸反映中國農村生活變遷的斑斕畫卷,一篇描繪關中地區動蕩紛爭的雄奇史詩,一段唱響古老大地新生的神秘序曲。小說圍繞白鹿兩家三代人的恩怨離合展開,濃縮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文中重要而關鍵的人物當屬白鹿村中的族長白嘉軒,高大的額頭、突出的顴骨、挺直的腰板、執拗的脾氣。尤其是一生娶過七房女人,更為主人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背景。作為封建禮儀維護者和守護者,主持村中重大事情,充滿凜然大義。對長工鹿三視如兄弟,情深而義厚;對子女要求苛刻,甚至是在兒子觸犯族規的情況下仍狠下決心鞭笞兒子;在村中重大事情面前臨危不亂,不論是在土匪動亂、災荒饑饉、瘟疫肆虐,還是在時代變遷的關鍵時刻,都以他獨特的思考方式、執拗的性格特點化險為夷,從而在白鹿原上樹立威望,也使“仁義白鹿村”聲名遠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此堪當重任、充滿個人魅力的典型人物,的確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生活中的楷模、學習中的榜樣。盡管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功利與實際的農民形象,但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是他的凜然大義,桀驁不馴,這也是我們所缺少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獨立思考而不特立獨行,行為果斷而不魯莽行事,堅守原則而不墨守成規,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也許就是嘉軒為人處世的生動寫照,這大概為整個原上樹立了一種精神,一種魂靈,使這個蒼老的大地雖歷經多次紛爭與磨難,卻堅強而執拗的在欲火中重生,這無疑是一種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