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致女兒的信》評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那么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致女兒的信》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周周三9月19日,組織本組成員去聽了我校初三蔡老師的一堂觀摩課,課題內容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致女兒的信》。
從初三(上)第二單元教材編寫意圖來看,它是按照議論文文體編排的,本單元涉及的課文均為議論文,含有隨筆、演講稿和書信。
《致女兒的信》是書信文體,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意義十分重大。只是在這互聯網時代,寫信的人應該越來越少了,作用不那么明顯。在親人之間,有些話不好直接說,用書信交流更顯含蓄深沉,溝通的效果更好。本文就是父親將女兒純真的提問,運用書信形式含蓄地做了巧妙的回答,既實現了父親的心愿,也滿足了女兒的心理訴求,可謂兩全其美了。
蔡老師這堂觀摩課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表現為備課認真精心,編寫教案態度一絲不茍,步驟完整,結構緊湊,環節謹嚴。
蔡老師的教案內容一共呈現了教學內容、學情分析、設計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課前準備(包括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等環節。其中,教學過程包含了“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檢查預習,學習新課,拓展延伸,小結、作業這些具體而有序的教學步驟。這些,做到環環相扣、無懈可擊。
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得到了很好的強化。
本課的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方面說,就是學習書信文體,了解書信說理的特點和效果。情感價值觀方面是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意,了解人類愛情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樹立愛情的愛情觀,告別早戀念頭或行為。蔡老師能借助屏幕上的問題導引,通過思考討論互動的過程,讓學生進入文本學習。特別是引用古代愛情詩語,拓展學生知識視野,通過朗誦《當你老了》,感知真愛的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體現語文教學文道統一的原則。
三、課堂上重視人書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圍繞關于人類愛情的討論來展開。
看得出來,課前師生雙方準備都十分認真到位,所以,課堂教學的進程暢通無阻。縱觀全局,問題至始至終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將各種教學資源穿起來,從課文到課外,從文本到現實生活,恰如其分地形成了一個氣氛濃厚的教學場。在這個教學場里,教師是教學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學習主體。
當然,任何老師任何公開課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蔡老師的這堂課同樣存在某些不足:
一、迫于課堂時間的局限,整個教學進程不是通過引領學生細究文章語句來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而是靠教師將設計好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來思考和解讀,這樣,學生依然處于相對被動的學習狀態。自讀課的教學,應該鼓勵學生勇敢大膽一點,給學生質疑和解疑的機會,多多發表個人的看法。可是這堂課,師生的活動沒有脫離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框架,感覺彈性不夠,死板有余。
二、本堂課文本解讀比較浮躁,只是粗略掃過,咬文嚼字不夠,留給學生印象深刻的東西似乎不夠豐富。個別問題的設置不符合初三生的心理特點。
三、關于書信文體的知識,建議先說內容再說形式及其作用。也就是說,探究作者為什么不直說而是通過寫一封信告訴女兒,應該等全文都解讀完畢之后再說,這樣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