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瑞雪兆豐年對農業的好處是什么 為什么說瑞雪兆豐年
瑞雪兆豐年
保溫、增加水分。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松軟的,里面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傳熱的,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面天氣再冷,下面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等到寒潮過去以后,天氣漸漸回暖,雪慢慢融化,這樣,非但保住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積雪,好象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面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么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鉆進積雪孔隙里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著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著的。這很象穿著新棉襖特別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為什么物體里貯藏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越強呢?
這是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的緣故。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體,它本身都能通過熱量,這種能夠通過熱量的性能,稱做物體的導熱性。在自然界常見的幾種物質中,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物體里容納的空氣越多,它的導熱性就越差。由于積雪里所能容納的空氣量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積雪的導熱系數變化幅度也較大。一般剛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溫效應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積雪為水所浸漬,這時它的導熱系數就更接近于水了,積雪的保溫作用便趨于消失。
還有凍死害蟲的作用:
雪蓋在土壤上起了保溫作用,這對鉆到地下過冬的害蟲暫時有利。但化雪的時候,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非常寒冷,溫度降低許多,害蟲就會凍死。
所以說冬季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豐收的預兆。
民間有那些關于下雪與農作物有關系的諺語。例如“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臘雪蓋地,年歲加倍”、“雪多見豐年”等等。
這種說法有什么科學道理呢?
瑞雪兆豐年科學原理
有,因為冬天下了一場大雪,田地上就像蓋上了一床大棉被一樣,地里熱量不易散發,從而保護越冬作物質不會凍壞。另外,雪水融化滲透到泥土里,越冬蟲卵大部分就會被凍死,使下年的害蟲相對減少,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因此,民間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
但是,在民間也有“冬雪豐年,春雪討嫌”的諺語。為什么春天下雪使人討嫌呢?這是因為春天氣溫逐漸升高,越冬作物遇上一場春雪,就會凍壞。另外,春雪過大,還會影響交通,土地過濕有礙地下地干活。所以“春雪討嫌”的說法,確是一點也不錯。
“瑞雪兆豐年”在于積雪層對越冬作物的防凍保暖作用。大雪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熱量向外散發,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氣的侵入。“瑞雪兆豐年”在于積雪的增墑肥田作用。地面積雪在來年春季大地回暖時,緩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滲入土中,就像進行了一次灌溉一樣,對緩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種大有好處。融化后的雪水,能夠給土壤帶來較多的氮化物。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所決定的。
其一,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夠貯存大量空氣,有防凍保暖作用。
其二,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種帶放射性的物質,對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顯然有利于促進生物生長發育。
其三,雪水的理化性質與一般水也不一樣。雪水由于經過冰凍,排除了其中氣體,導電性質和密度發生了變化。
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質而言,和生物細胞內的水的性質非常接近,因此,表現出強大的生物活性。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來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進入生物體后,能刺激酶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其四,雪水中含有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說是一種肥水。
最后,大雪可以凍死大部分的害蟲,來年的害蟲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