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千張糖紙》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我們該怎么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千張糖紙》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3月6日聆聽黃老師執教的《一千張糖紙》很有收獲。黃老師在解讀文本,設計教學,把握課堂等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一)課堂教學講練結合。
黃老師做到了讀寫結合,以文導寫,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和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比如:擬聲詞、動詞、排比句的仿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孩子是可以批評的,孩子是可以責怪的,但孩子是不可欺騙的,欺騙是最深重的傷害。”這一主旨,反復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開始提出自己的困惑所在,并盡可能由他們自己解決。例如:文章第12自然段“這時我忽然有一種很累的感覺”,“累”該怎樣理解?學生有的回答,指心情沉重;有的同學回答,指受到了傷害,心情不爽。教師又請同學們找文章中哪個地方出現過“累”,請你比較學生說:第二段中的“累”是指體力上的疲勞,這里指精神上的疲勞沉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累”的理解達到這樣的深度,表姑是看到孩子鬧得不安寧,是指體力上的,是討厭孩子們的“吵鬧”;而“我”對“累”的真切理解是心理上的,是痛苦,是悲憤,是絕望,是深深的傷害。從而深化了主題,孩子是不能欺騙的,欺騙對孩子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傷害,提醒所有做父母的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我們可以批評、責怪孩子,但不能欺騙孩子。
(二)教學方法打破傳統。
黃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打破了傳統教法,讓學生走入文本,體驗孩子們為尋找一千張糖紙的無比艱辛。從同學們稚嫩淳樸的發言中,我感受到文本的返璞歸真,語文課堂原汁原味的清香,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得以顯現。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特點,懂得信守諾言、講究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在閱讀中讓學生與作者達到情感與靈魂的交融,感悟和體驗文本的生命力。《一千張糖紙》中表姑對兩個天真童稚女孩的欺騙,竟使一個天真的孩童受到最深重的傷害,以致在長大后不但見'欺騙'而聯想到'表姑',對'欺騙'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鞭撻。作者每段經歷后面都有遠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填充,而這些生活內容更傾注著她天生敏感比生活更豐富的情感。每一段生活她都能拽出一串故事,她正是憑借自己豐富的感情與感受力,超乎常人的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和想象力,使這些生活故事后來一一進入她的作品,從而奠定了在當代中國文壇的地位。作者以寫作潤澤人們的精神家園,也以真情四溢的寫作營養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文本耐人尋味的源泉。
(三)教學效果反饋良好。
黃老師教學環節清晰合理,課堂流暢自然,而且教態清新。本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師始終把自己置身于學生平等的地位,能夠尊重學生人格、自尊心,讓學生在平等中交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師生配合較比默契,教師對學生評價,點拔及時到位,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得以展示,課堂的實效性比較強。對于重要句子、關鍵詞語的分析,同學們表現出了很好的分析能力,教師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四)教材諳熟功夫扎實。
黃老師基本功比較扎實,對新課程理念、專業技能以及對教材的駕馭能力都比較強。能嫻熟的掌握多媒體技術,自制課件,收集材料,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能面向全體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質疑。板書設計簡約合理,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善的課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遺憾,下面就說一下不足與建議:
預控時間處理不夠準確,導致下課鈴聲想起課堂內容沒有結束。仿寫若能降低難度,分層要求,將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仿寫環節最好在結構、主題、寫法理清之后再寫,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提高對主題深度的挖掘。
總之,這是一堂有創新意識的課,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