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梳理探究《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屬于新課標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學習課型。探究性學習較之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這種課型之中。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精神。
梳理,就是對過去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地整理,是一種重新學習的過程。通過梳理,學生對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從中掌握了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二)學情分析
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之下,學生都變得有點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學什么,而對自己的人文修養要求有所降低。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不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在這種形勢之下,新教材的編寫注入了這種梳理知識的環節,顯得尤為重要。這節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搜集、分析、整合資料的能力。
根據這一專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中國姓氏起源及發展的脈絡,能夠知道自己的姓氏的來源以及同姓的歷史名人,提高語文學習的探究能力以及搜集、分析、整合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老師引導,討論歸納出姓氏的幾種重要來源;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培養語文探究學習的興趣愛好,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教學重點:
1、了解姓氏起源與發展,對文化探究產生興趣。
2、了解姓氏來源的幾種常見的形成方式。
教學難點:通過對個體姓氏源流的了解,產生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法
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是課堂的主導,而不是課堂的主體。而且,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
在這種前提下,本節課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由教師介紹一些關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積極參與,研討各自姓氏的來源。由姓氏來宣揚前輩的優良品質并使之發揚,以此來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說學法
在學生做好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按姓氏將班級學生按照姓氏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查找本組姓氏的歷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來。
2、小組間進行比較,初步總結姓氏的不同來源。
由于這是一次探究性學習課型,建議學生的活動時間不少于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
四、說教學過程
分析姓氏源流
1.導入語:
由乾隆時期秦大士和孔慶東的例子導入,引出姓氏問題。
(姓氏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但其實姓氏不只是個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種文化,它關系我們的歷史與血脈。)
2.提出問題:什么是姓氏?為什么叫做姓氏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講解。
(1)中國上古時代,姓和氏是有分別的。古姓:姬、姒、姜、嬴、媯,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
(明確:都有一個女字旁。)
大家能不能猜測一下這是為什么?明確:與遠古時期母氏氏族社會特點有關。
(2)氏是怎么產生的呢?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們可以試著猜。(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氏”的本源義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會中,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長或有權勢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長的地位。這時出現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當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貴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見“氏”是用來區別“貴賤”。
(3)引出一部從宋代流傳至今的啟蒙教材:《百家姓》。問大家:在我們流傳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個姓氏?
(明確:“百”并非就僅指確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百家姓》本來收集438個姓,后增補至504個。后來經過明清不斷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種。)
誰能來背一下《百家姓》里前面幾個姓氏是什么?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
這么多的姓氏,這些姓氏是怎么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現在又是什么樣子呢?好,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讓國人驕傲的姓氏文化。
探究一:
(學生活動:展示成果,語言表達訓練)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這么多的姓,大家有沒有想過姓是怎么來的?
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姓,課前我們已經根據自己的姓氏分了小組并且還坐到了一起,下面我們就請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探究成果,說說看自己的姓氏來源。(學生按組自由發言。)
展示:(課前布置,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在上課的時候打破了班級的座位次序,而是讓同姓的同學坐在一起便于總結和交流。課前我整理了一下,在授課班級中有幾大姓:張、李、王、劉、楊、趙。在發言的時候這幾個是重點。)
拓展: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梳理、總結、完善一下我國姓氏的來源。
(一)以母親為姓。
在上古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姞”、“姜”、“媯”、“姒”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為姓氏。
卿大夫及其后代以受封邑名為姓。夏商周三代,天子或諸侯給有功勞的卿大夫一塊封地,受封的卿大夫及其后代一般就以封地的名稱當作自己的姓氏。
(三)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宋、秦、楚、衛、韓、趙、魏、陳、蔡等;
(四)天子賜姓。古時候,為了獎賞某人,天子便把賜姓作為一種獎賞的形式。
(五)以出生地或者居住地為姓氏。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為姓。
(六)以從事的職業為姓氏,古代有以職業技藝為姓的習俗,(七)因避諱而改姓氏,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也會改動的,(七)以擔任的官街為姓氏,古時有烏鳥一個官職,其后代去鳥姓“烏”。我們熟知的古代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
拓展:
趣話姓氏:
在我國,大多數的姓氏都比較常見,但也有一些奇怪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還有“狼、雞、猴、狗、蛇、妻、妾、罵、邪、嫖”等姓,這也構成了姓氏文化一種比較有趣的現象。
1. “東西南北”、“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拾百千萬;赤、橙、黃、綠、青、藍、紫……
2.死、難、黑、老、毒。
3.介紹幾個少數民族的姓氏:
直接采用漢姓,有朝鮮、壯、土家、白等19個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漢姓,有滿、蒙古、彝、藏、景頗等27個民族;無姓氏,維吾爾、哈薩克、布朗、傣等8個民族習慣上沒有姓氏。
滿族和回族的姓氏。
探究二:
(學生活動二:展示探究成果,語言表達和寫作訓練)
姓氏的“流”,即是姓氏的發展問題。
(小組展示自己姓氏的歷史名人)
每一個姓氏都代表著我們家族的榮光與自豪,那么當我們滿懷豪情與激動地展示完我們本姓氏的來源發展之后,我們同學會有怎樣的感觸呢,能不能通過大家手中的筆把你的自豪、你的驕傲展示出來呢?誰來試試看?
寫作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把我們的姓串聯起來,可以寫成像《百家姓》那樣朗朗上口的文字,可以寫成一幅對聯,還可以編成打油詩等等。(請同學準備好了給學生展示。)
結語:(升華以及情感目標的體現)從百家姓的角度看,我們有不同的姓氏,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根源、出處,正所謂“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看不管我們的姓氏是什么,我們都離不開中國這棵參天大樹,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都是同一條根,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祖先身上的精神流傳百世,把他們優秀傳統發揚廣大。這節課結束了,但是我們探究中國文化的使命卻沒有結束。
最后以一首歌祖海的《百家姓》來結束這節課。
五、教學效果及課后反思
從總體上來說,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課前預設的目標。學生課前的準本工作做得比較到位,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但是經過評課和反思,有幾個地方是需要改進的:
1.在幾個環節中應該重點突出一個環節,使之更有亮點。
2.板書有些形同虛設。(因為課件非常詳細,所以這個環節考慮得不是很充分。)
3.課堂評價環節還不夠。
4.應該讓學生的探究再增加些深度和難度。
5.導入要慢,聲音要大。
6.學生活動可以再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