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教師成長力》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師成長力》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每一個教師的心中都有一個愿望,希望成為一名好教師,在服務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讓自己獲得更好的成長。正如條條道路通羅馬,成為好教師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可借鑒的經驗。郝曉東老師通過《教師成長力》這本書,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向好教師目標邁進途中的經歷和體會,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學習、工作經歷,談談對這本書一些章節的體會。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曾有過工作繁忙的感慨,但我從未想過我忙的方向在哪里?為什么會這么忙?有沒有具體的目標?在讀“專業教師與業余教師”這一章節時我進行了自我對照,感覺自己既有專業教師的特質又不能脫離業余教師的表現,屬于中介。書中提到專業教師要兼具無差別、無條件、給予學生安全感的“母性之愛”和有差別,有條件,給予學生方向感的“父性之愛”。本以為自己考編入職后已經是專業化老師,現在看來,我是差之千里,在專業化教師成長的道路上,我還缺少對后進生的耐心,對職業的認同感也有待提高。
讀“人生差距是怎么拉開的”一節,郝老師告訴我們,人與人的起點相同,而后來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在于“機會泵”的產生,在這個能者為師的年代,首先要增強專業實力,塑造個人品牌拿到“門票”,然后明確方向和領域,最后需要背水一戰的全力以赴。作為新老師,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們一定要學會去捕捉機會、抓住機會,不斷激勵自己成長。青春正當時,不予負流年。
本書第二章第九小節“讀書是‘吃飯’不是‘吃藥’”也令我印象深刻。初讀這篇文章,不太理解“吃飯”和“吃藥”的關系,又復讀,才明白吃藥可能三兩天就治好了病,而“吃飯”呢,需要我們一日三餐,不間斷,而且是我們的日常。在這里,我覺得還有一個寓意,讓讀書和吃飯一樣如常,不可或缺。讀書跟吃飯是一樣的道理,各種養分都要汲取,營養才能均衡,體格才能強健。人類作為一種社會物種的存在,第一要生存,第二要發展。通過閱讀,可以汲取精神營養,豐富學識素養,提升內在修養,更新陳舊觀念,增進理性認識,涵養人格情懷,拓展學科知識,促進教學效果。只不過閱讀的作用往往是隱性而潛在的,閱讀是“吃飯”,不是“吃藥”,效果顯現需要時間而不可能立竿見影,很難以標準化和可測量的思維來衡量。
我自身而言,讀書不精的原因主要是太過泛泛而讀。隨著現在信息化技術發達,紙質閱讀受到碎片化閱讀的沖擊,碎片化閱讀憑借方便快捷的優勢占據了我的生活。然而碎片化的網絡閱讀看似隨時可以進行的閱讀,但于我而言效果并不好,因為我在讀的過程中很少去深入思考。這也就致使我雖然讀了很多,但是文化底蘊并未有大幅提升。在日后閱讀過程中還是應該踏踏實實拿起書,認認真真讀下去。
閱讀,最終指向的是心智成長和靈魂的安頓。最后用郝曉東老師的話來勉勵自己:教師要為克服職業倦怠而讀,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教師只有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教育、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才能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